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民”情和“市”相

2016-01-05 05:10周晨燕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上海

摘  要:王安忆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小说,这些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描写上海民众日常生活和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来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面貌。王安忆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上海人善良的形象和城市文明的宽容之美,形象地描绘了上海的弄堂、鸽群等事物,完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风景画。

关键词:都市小说  上海  独特风采  “民”情  “市”相

王安忆注重取材于现实生活,她自出生的第二年就随母亲茹志娟定居上海,因此,“上海”成了她城市题材小说的发源地。在多年的写作生涯中,王安忆始终有一颗“上海心”,最早是通过《流逝》流露出来。此后,《长恨歌》《富萍》《我爱比尔》《妹头》等成为其都市小说的经典之作。本文将通过这些作品走进王安忆的上海小说,领略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民”情和“市”相。

一、王安忆都市小说的独特风采

王安忆都市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上海民众日常生活常态的描写。她没有花过多的笔墨描写上海这座繁华大都市丰富的夜生活,恰恰细腻地描写了人们生活中琐细的有质感的事情。

《流逝》中欧阳端丽用吃饭、穿衣、睡觉这简简单单的6个字准确而精妙地道出了人活着的目的。她从少奶奶沦为普通市民,没有工作,照料一家五口人的起居,一个月六十元的生活费要供五口人的衣食住行,她每天要早起去菜场排队抢着买菜,精打细算。在她看来,买一块钱的肉对孩子是最大的安慰,全家人吃饱、穿暖、睡好是欧阳端丽最大的幸福。小说开篇就描写了欧阳端丽在寒冷的冬天起早摸黑去菜场买菜的画面,她不顾形象,用围巾把自己包裹得像个北方老大嫂,和大妈们拥挤在嘈杂的市场中。买菜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王安忆用细腻的笔触将欧阳端丽从精致的生活转变为粗糙的生活的过程呈现在读者眼前,巧妙地表现了欧阳端丽坚强而独立的形象。

王安忆在都市小说中用文字显示了她历史观的独特性:“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1]她将笔触指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其都市小说的真实性,彰显出独特风采。

王安忆都市小说的另一大独特风采是敏锐地感知到了女性和上海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从女性性格、命运的角度,让读者对上海了解更深。王安忆说:“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2]

《长恨歌》描述了王琦瑶人生的悲剧,她原本是上海弄堂平凡人家女儿的典型代表,自从当上了上海三小姐,她的人生就被改写了。她一生都在追逐爱情,每场都以悲剧告终。和李主任在一起贞洁离她而去,和康明逊在一起名誉离她而去,和老克腊在一起金钱也离她而去。《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女人和一座城市,王琦瑶是一群人的代表,通过王琦瑶的悲剧命运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思想和精神。《我爱比尔》中的女主人公阿三是王安忆塑造的又一个女性形象,身为女大学生的她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前卫,有很高的绘画天赋。她对比尔一见钟情,为了能和比尔在一起,她抛弃了女孩的名誉和自己的学业,到处租房和比尔谈恋爱,以打工为生。然而,她对比尔的吸引只是一时的,“就像爱他的中国名字一样,比尔爱中国。中国饭菜,中国文字,中国京剧,中国人的脸。”[3]比尔对阿三的感情只是出于他对东方的一种喜爱,他说:“作为我们国家的一名外交官员,我们不允许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女孩子谈恋爱。”[4]一开始比尔就没有打算和阿三长久下去,而阿三也早就清楚比尔对她不是爱,也就不敢问比尔是否爱她。比尔走后,她又遇到了马丁,但马丁也离她而去,她渐渐沦落,开始流连于酒店大堂,寄希望于有一个外国人能给她承诺,带她出国,同时在他们身上寻找比尔的影子,但最终以卖淫罪被送往劳教所。

在王安忆的笔下,女人就是城市,“作者努力深入她们的内心,然后通过她们的眼睛向外看去,发现了上海弄堂的情味,它是无意间遗漏下来的,星火燎原的,挣扎与不屈的。”[5]这是王安忆都市小说的又一大独特风采。

二、王安忆对上海民情的细腻感触和刻画

王安忆着重叙述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叙事上,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叙述呈现出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王安忆对上海民情进行了细腻的感悟和刻画,在她的多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人是心地善良的,上海城市文明具有一种宽容之美。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人是善良热情的,有着淳朴的民风。《流逝》中欧阳端丽家的两扇门总是关闭着,与邻居没多大接触。她去菜场买菜的窘迫样被阿毛娘和金花阿姨撞见,阿毛娘建议她找份工作,她动心了,金花阿姨热情地帮她介绍。第一份工作是帮人家带一个叫庆庆的男孩子,这对端丽来说是很合适的,在家就能赚钱,也不会误了家务,一举两得。庆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端丽继续去找金花阿姨帮忙。这次是帮一个老太太织绒线衫,工资是四元,正好够付煤气账,让端丽舒了一口气。等她再次找到金花阿姨介绍毛线生活时,发现金花阿姨穿着她上次织的毛衣,原来老太太嫌小,卖给了金花阿姨,但只要了毛线钱,手工费就算蚀本。老太太的善良和金花阿姨的热情感动了端丽,她的眼圈红了。之后金花阿姨又介绍他到工场去工作,从此端丽有了固定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金花阿姨三番五次主动帮端丽解决困难,体现了上海邻里和睦的民风,展现了上海人的热情。

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不仅上海人热情,而且在上海生活的人也是善良的,热情的。《富萍》中的主人公富萍来到奶奶那儿,感到日子的苦闷,便试着寻找在上海唯一的亲人——舅舅。她只知道舅舅的名字叫孙达亮,靠摇垃圾船为生,家住闸北,东火车站那一带。“然而,这一大片棚户,就像一张大网,它们互相联系。富萍问了第一个人。有没有一个叫孙达亮的男人。第一个人虽然不认识孙达亮,但他很负责地将她引荐给了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又将她引荐给第三个人。他们很有信心地将富萍这样接力棒似地传着,相信她一定能找到地方。”[6]这些棚户区的人靠自己诚实的劳动,在上海住下来了,他们是如此热情,一个接一个地帮富萍找到了舅舅家,如果没有他们的热情指引,富萍是坚持不下去的,因为她并没有下定决心要找,可以说棚户区居民的热情是这个结果的最终动力。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可以称得上是移民之城,它以开放的姿态形成了其特有的宽容之美。《长恨歌》中王琦瑶看中李主任有权有势,不顾他已有家庭的现状,甘愿做他的情妇,她与康明逊未婚先孕生下女儿薇薇,这些违背道德、败坏风气的行为理应遭人唾弃,这在乡下或是其他地方是难以包容的,唯独上海这种思想开放的大都市,上海这样的民风才容得下王琦瑶,她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打牌、喝下午茶、围炉谈话,到最后还融入了年轻人的队伍中,和年轻人一起参加舞会。《富萍》中的富萍因与李天华的婚约,被奶奶邀请来到上海,她吃、住都在奶奶那儿,可最后她反悔出逃了。这种不讲信用的行为也应受到谴责,虽然富萍受到过一段时间的冷落,棚户区的人都不怎么理睬她,但城市的移民也是宽容的,日子久了,舅妈对她的态度也转变了,而街坊邻居也逐渐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富萍的事情终究被他们接受或是遗忘了。由此看来,只有上海城市文明的宽容之美才容得下王琦瑶和富萍这样的女子。

三、王安忆小说细致描绘出上海独特的城市风景画

王安忆的都市题材小说注重对城市风景的描写,将上海的城市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真实的城市风景画。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风景,王安忆用大量文字将上海的弄堂描绘得细致入微。《长恨歌》中第一章第一段是这样描写弄堂的:“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飞在天空里的白鸽成了灰鸽。”[7]这一段文字十分精美,足以说明王安忆对上海风景真实而又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上海弄堂的独特风采。这段描写从某一制高点着眼,上海弄堂成了城市背景,先是描写了黑夜里上海弄堂的景象,说它是“有体积的”“像深渊一样”“像是藏着许多礁石”,又以形象的比喻显示了弄堂的深和暗。“一托便是几十年”“一铺就是几十年”寥寥几个字就彰显出了弄堂悠久的历史,给人一种年代感,从而透露出弄堂对上海的重要性。随后又描写了白天的弄堂,从晨曦写起,按照光照的顺序,从老式的天窗、屋披上的瓦、窗台上的月季花、晒台上的衣衫到山墙上的裂纹、绿苔,将弄堂每一处的风景都逐一展示出来,十分细腻生动。

在这一段之后又写了声色各异的上海弄堂、性感的上海弄堂、来自日常情景的令人感动的上海弄堂。王安忆对上海弄堂的体会深刻无比,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上海弄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上海弄堂是都市小说主人公的生长环境,通过细致地描绘上海弄堂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弄堂是上海的灵魂,要想成功描绘出上海独特的城市风景画,上海弄堂是首先要描绘的,因此,弄堂成为上海这幅城市风景画的背景。

鸽群也是上海独特的风景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城市的精灵。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它们的踪迹,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晴天还是雨天,喜庆的日子还是悲悯的日子,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见证人。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将鸽子单独作为一节来描写。鸽子的出场是在开篇第一节中,从“站一个制高点”这几个字中可以看出这是从鸽子的视角在俯瞰上海弄堂,文章没有详细地描写鸽子的外貌特征,而是间接地审视大都市。鸽子是城市的眼睛,将一切尽收眼底。随便哪户人家对鸽子来说都是没有秘密的,它们能敏锐地洞察到各家各户的情况。谁家富有,谁家贫穷;谁家高兴,谁家悲伤;谁家奋起,谁家沦落……都逃不过鸽子的眼睛。鸽群在享受较普通人而言更能够看清城市所带来的快感的同时,这种本领也带来了忧伤。它们见识到了人们的虚伪,见识到了人类丑陋的一面,有的人是带着面具生活的。许多灾祸发生的时候,那些悲惨的画面,鸽群是躲也躲不掉的,直逼入它们的眼睛。王琦瑶这个曾经风光的上海三小姐,最后的结局竟是死在长脚这个瘪三的手里。那一个深夜里发生的惨剧,没有人知晓,“只有鸽子看见了。”“那鸽哨分明是哀号,只是因为天宇辽阔,听起来才不那么刺耳,还有一些悠扬。它们盘旋空中,从不远去,是在向这老城市致哀。”[8]鸽群见证了人们的出生和死亡,见证了城市的繁华和衰败,为上海这幅城市风景画增添了悲喜交加的色彩。

注释:

[1]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文学报,2000年10月26日。

[2]王安忆:《上海的女性》,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3]王安忆:《我爱比尔》,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4页。

[4]王安忆:《我爱比尔》,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6页。

[5]邵文实:《女人与城市·漂泊与寻找——王安忆小说创作二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王安忆:《富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王安忆:《长恨歌》,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2页。

[8]王安忆:《长恨歌》,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349页。

(周晨燕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寻鸟大闯关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2014 CES Unveiled上海发布会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