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6-01-05 04:15李经猷张杜燕李洁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脑炎脑脊液特异性

李经猷 张杜燕 李洁敏

【摘要】 目的 探究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2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设为观察组, 同期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热性惊厥19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检查, 提取患儿脑脊液和血样本, 分别检测和记录两组患儿的脑脊液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22.15±5.68)?g/L, 血清中的水平为(17.79±4.26)?g/L;对照组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8.89±1.12)?g/L, 其血清水平为(7.76±0.89)?g/L。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的脑脊液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显著升高, 可作为评价病毒性脑炎脑组织损伤客观指标之一。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临床检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19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神经元损伤的敏感指标,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通过这种指标检测, 了解神经元的损伤及其损伤程度[1]。因此,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变化的检测方式可运用于病毒性脑炎、脑外伤等其他脑部疾病中。在临床研究中, 不难发觉, 血清中与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呈非负相关的关系, 因此, 在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检测中, 可根据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浓度进行评价[2]。在本次研究中, 以本院儿科病毒性脑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热性惊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儿科进行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21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3例, 女8例, 年龄2~14岁, 平均年龄(4.5±3.6)岁, 将所有符合判定标准的患儿纳入到评价指标中, 对照组选用同期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热性惊厥19例患儿。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的48 h内进行腰椎穿刺, 并进行脑脊液标本采集, 在采集过程要保证无菌操作, 此外对患儿进行其他常规检查, 包括血液生化的检测等, 在患儿血液采集中, 分离患儿血清样本, 并做好封存, 温度应在-20℃左右。之后对患儿进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 一切采集按照酶联免疫分析原则进行。在进行采集时, 要注意血液是否出现溶血状况, 一旦出现溶血状况, 应做好二次采集准备。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22.15± 5.68)?g/L, 血清中的水平为(17.79±4.26)?g/L。对照组患儿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8.89±1.12)?g/L, 其血清中水平(7.76±0.89)?g/L。两组脑脊液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较非病毒性脑炎患儿升高。

3 讨论

烯醇化酶是一种催化α-磷酸甘油酸形成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酶, 在糖酵解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烯醇化酶的γγ型定位于神经元之中, 其烯醇化酶将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形式展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多数存在于人体的神经元中, 在人体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细胞内肌幼蛋白相分离, 会较为轻松的侵入人体脑脊液[3]。当脑部的神经元出现病变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将会从胞浆中脱离出来, 通过脑脊液-脑屏障和血-脑屏障进入到人体脑脊液和血液中, 这时脑脊液和血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将会发生变化, 可以通过这种指标的变动, 对患者脑损伤的程度进行判定。因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是脑损伤判定之中较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在人体, 当病毒侵入机体, 通过血-脑屏障, 使大脑实质受病毒直接侵犯, 神经细胞出现炎症、水肿、坏死等现象, 进而胞浆内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释放到脑脊液和血液中 [4]。观察本次研究的病毒性脑炎和对照组患儿的血清与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 不难发觉, 观察组患儿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无论脑脊液中或血清中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这与脑细胞损伤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与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均较非病毒性脑炎患儿升高, 因此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变化同样可以反映病毒性脑炎患儿脑损伤及其程度。

综上所述,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有血-脑屏障受损和神经元损伤。联合测定脑脊液和血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有助于了解神经元损害及血-脑屏障受损的程度。同时单一检测血液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的动态变化也能反映脑细胞的损伤程度和恢复情况, 在了解病情的发展和转归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逯艳梅, 曹甦.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24(6):160-161.

[2] 陈全景, 范伟, 李哲.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8(6):3996-3997.

[3] 郁峰.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检测与临床意义.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3): 261-262.

[4] 丰炳峰, 朱孔荣.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铁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变化及意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7):515-517.

[收稿日期:2015-08-25]

猜你喜欢
脑炎脑脊液特异性
“鼻水”流不停小心是脑子漏水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自身免疫性脑炎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脑子也是水做的
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
孝感地区HPVE6E7mRNA检测的调查研究
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耐多药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与舞蹈生态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
发生在头外伤后的脑脊液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