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奇葩 在传承中探索的沙县肩膀戏

2016-01-06 20:11郭煊强
戏剧之家 2015年2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煊强

【摘 要】沙县肩膀戏俗称肩头坪,起源于清朝末年。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闽中沙县的民间戏剧十分活跃,“玉枕轩”“赛凤韶”“雪春园”“香清轩”“双凤韶”等五个戏班竞相演出。肩膀戏除演技奇特外,戏路宽广,南词、京剧、越剧、黄梅戏均可表演,多以折子戏为主,唱腔动听,场地不拘,无论是舞台或是露天,是大众广场或是走街串巷,均可表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誉。肩膀戏在沙县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节俗盛会,各民间剧团都应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组织肩膀戏走街串巷表演,深受群众欢迎。

【关键词】肩膀戏;民间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36-01

肩膀戏因为肩上顶的是3-6岁的孩童而深受少儿和家长的喜爱,也因此局限了艺术生命的延续。孩童超过年龄,“底座”就难能承受。所以就像“流水的兵”,经过严格培训,孩童只能在肩上表演二三年。“底座”常在,肩膀上的孩童却是一茬一茬地换,这也造成新进班的孩童要与“底座”不断磨合,才能消除陌生感,进而相互配合。

自2005年沙县肩膀戏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沙县宣传文化部门就确立了以“振兴肩膀戏”为契机和突破口,推动艺术生产力全面发展的目标。要让年轻人居高望远领略整体,惊叹传统文化之大美;而不是让他们陷入一隅一角,埋头一砖一石,玩弄一花一鸟;更不是守一家,偏一学,张一经,析一谋,无视其余,硬筑壁垒。2012年4月,成立了“沙县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在建立项目数据库、整理建立项目档案等之外,积极辅导培训民间艺人,先后培养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积极维护并创造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文化环境、社区环境和公众环境。他们在传承中探索,在探索中保护,大胆地做了有益尝试:

一、从表演构架上创新

传承保护中心与教育部门合作,将肩膀戏知识纳入小学和幼儿园相关课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地走进校园。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对社会公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根据肩膀戏表演人才的特点,在传统艺术进少儿课堂后,还将肩膀戏传承基地建立在城区几所中心幼儿园。传承保护中心的导演和传承辅导员与幼儿园老师有机配合,将肩膀戏的表演作为文艺活动课之一。采取了以孩童的父母当“底座”的做法,父母跟孩童有着拆不散的亲情,孩童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毫不怯场,而且还产生了表现欲;由于一改“底座”和孩童间的陌生感,亲情互动,不仅排练起来轻松多了,关键是解决了肩膀戏的人才来源,“兵”还是流水的兵,营盘却牢牢地建立在了校园。

二、从剧目整理上出新

过去肩膀上的“艺术”,是不入流的艺人的苦中作乐。在旧社会,肩膀戏是底层的码头肩夫和苦力在民间节庆时肩头上顶着孩童杂耍,赢得富人的奖赏,慢慢地形成了肩膀戏的表演。早先采用民间最流行的小调打花鼓演唱《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等剧目;后来采用南词曲调演出《赶船》等戏;后面又发展到演出《黄鹤楼》《平贵别窑》《四郎探母》等京剧折子戏。过去逢年过节,肩膀戏都要走街串巷演出一番,所到之处,无不备受欢迎。但这些剧目有精华,也有诸多的糟粕。

肩膀戏传承不能陷入死胡同。时代在变,人们的欣赏口味也在变,传承中的创新是要让这种“土”变成一种乡土,而不是俗。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成立三年多来,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方面下功夫,建立艺术资料库;不断提升民间艺人的地位,积极保护他们的演出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各民间组织相互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精选、整理、提高了一批传统剧目,征集、创作了一批具有当代意识,又受观众欢迎的新剧目,让肩膀戏活跃在民间,不断创新,生生不息,多年以来编排了肩膀戏《梨园百花》《猪八戒巡山》,并重新编排《小放牛》等剧目。

三、从形态服饰上立新

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肩膀戏在剧目创作、唱腔设计等方面,加入了当代元素,在人物造型和服装设计上也加入了适宜的点缀,与时代审美合拍,做到致善臻美。蛇年新编的肩膀戏《金蛇狂舞唱沙阳》以卡通形式的服饰华丽变相,展示了新的形象,赢得了市民尤其是少儿观众的喝彩,孩童感觉服饰新颖靓丽,他们喜欢看,也喜欢参与演出。

艺人们对每一出肩膀戏的人物造型和服饰都进行了个性化设计,受众每每都有新奇的感受,既迎合中老年观众的喜好,又要吸引年轻观众和小观众的眼球。这一措施增进了艺术品牌的产生,也是保持肩膀戏核心艺术竞争力的秘诀。

肩膀戏依托于社区、校园,建立、培育肩膀戏传承队伍,成为三明创建国家文化示范区中的一张名片。传承人坚持每个月都组织队伍深入社区、校园、乡村,表演肩膀戏剧目,处处可感受到浓浓的花鼓元素,创造了现代旅游休闲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并结合时代的变迁,编演新节目,在文化惠民工程中,肩膀戏走街区、下乡村,各社区的民间肩膀戏组织因为有了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的支持与助力,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意愿,组织不断增多,在沙县的每个社区、校园,几乎都有一个或是多个肩膀戏的组织。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