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民间山歌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承研究

2016-01-12 00:35陈家愉
戏剧之家 2015年23期
关键词:六盘水山歌民歌

康 培,陈家愉

(六盘水师范学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六盘水民间山歌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承研究

康 培,陈家愉

(六盘水师范学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山歌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呈现出多元性、交融性等基本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山歌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旨在使六盘水民间山歌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六盘水;民间山歌;艺术特色;传承研究

六盘水民间山歌是六盘水人民心灵感情的流露,是人们在改造自然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文化产物。六盘水民间山歌是云贵高原文化的积淀,有着明显的地方性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六盘水苗族人民喜爱歌舞, “三月三”是苗族的山歌节,到处可见男女对唱山歌的情景,他们歌颂爱情,歌唱生活。其次是地域性。民歌的区域性彰显了民歌在不同地区的艺术特色。受地形的影响,六盘水民歌山歌各具特色。最后,山歌演唱的地点或者场合有特定的规定。不能在家里面演唱,并且只是年龄相仿或者是同辈才可以对山歌,不同辈分的是不能对对子的;山歌演唱的时间、方式和内容是很讲究的。

一、六盘水民间山歌的产生的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六盘水民间山歌之所以能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文化类型,有以下原因:

(一)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六盘水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在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过多民族的传承发展,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流传至今。六盘水几乎全部属于古夜郎辖地,有着丰富灿烂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二)农耕文化的积淀。六盘水的农耕文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文明社会。耕种的过程中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民歌。三线建设启动以后,工业文明的崛起,也铸就了六盘水人民自强不息的“三线精神”。但对六盘水影响最深的还是千年农耕文化。

二、六盘水山歌的社会功能

山歌作为民间文化艺术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存下来的,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有益的非物质文化成果,能引导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情感寄托。六盘水地处云贵高原,山区丘陵地带较为复杂,人民耕种较为辛苦,就会以唱山歌的方式来抒发感情。

1.表达男女恋情。六盘水民歌中,大多表现为对自由美好爱情的追求,六盘水民间称这种唱法叫“对子歌”,内容主要以谈恋爱到结婚过程中各阶段男女双方的情感、心态为题材,演唱者主要是未婚青年男女,主要表达了青年男女对自己爱情的追求;或者是男女双方“对对子”,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直接的方式可能会遭到对方的拒绝,选择山歌这种方式更容易表达和诉说。

2.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在六盘水山歌中,有很多歌颂生活、政府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比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简单的歌词,既唱出了现实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也教育了人们不要忘记党的恩情,要努力报答党恩,也就是没有共产党没有人们的辛福生活。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六盘水市各族人民有着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特点,在实践中创作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歌,具有教育意义。盘县、水城的少数民族流传着很多成套的规劝歌谣,它们在加强人们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六盘水山歌作为民俗文化,在社会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倡导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比如:《敬老歌》“老来难,老来难,劝君莫把老人嫌……耳聋难与人说话,差七差八惹人嫌……儿孙儿媳个个嫌对老人,莫要嫌,人生那能永少年?尊敬老人美其传。”就是在告诉人们要孝敬父母,尊老爱老。以及要抵制不良爱好的规劝歌曲,如《戒赌歌》“劝君莫赌博,一能败家产,二能耗时间,三能费精力……十能触法律赌博”,用很直白的语言,告诉人们要有良好的兴趣爱好。

三、六盘水民间山歌的艺术特色

(一)运用比喻,比兴,夸张,对比等手法。在六盘水山歌中,比喻、夸张、托物起兴等手法很明显。在男女对唱的情歌中,通常是先言他物,再说要说的事,或者是对对方的容貌、打扮等外表进行一番刻画和描述。比如:“妹是后院一棵花,花开多了叶子喳。千朵万朵哥不爱,只爱幺妹这朵花。”就把女方比喻成一朵美丽的花,进行一番的刻画后再引到男女的感情之事来。又如:“郎是东海一条龙,妹是田边一只凤。凤在田边龙在海,只要间歇能相逢。”把情郎比作东海的龙,情妹比作田边的凤,表示龙凤呈祥的含义,词语和语法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巧妙的比喻和拟人使山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六盘水人民从生活中直接用比兴,比如:“刺梨好吃刺又多,核桃好吃两层壳,石榴好吃难吐籽,只有樱桃味道合……”这首山歌的特点在于选择的比兴意象直接是从生活中寻找的,一首山歌用四种果子起兴,用一系列的否定,用吃来区别其他的意象,又比喻你才是我意中人的主题。[1]

六盘水山歌中,比兴、夸张与对比等手法经常结合使用,比如:“田边耕来地边耕,美貌十分得人惊,走近水边照人影,虾公老蟹也挨惊。多少活的想死了,多少死的想还魂。”这是盘县普古、淤泥地方的彝族山歌,首先由实到虚,再先叙后比,通过“虾公老蟹也挨惊”的想象夸张,用“多少活的想死了,多少死的想还魂”的夸张手法形成对比,突显美貌十分的主题,而比兴则从侧面入手,大胆夸张用“活,死”两个意象进行对比,使主题更形象生动。

(二)大量方言的运用,抒发了内心感情也贴近生活,并有教育意义。山歌首先由于产生于山野之地,且许多歌手又是不识字的人,歌词就显得粗犷豪放,明白易懂,俗语、方言大量进入创作应用,增添了许多地域色彩。虽然这些色彩由其本身固有的因素造成,但也形成了山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根本性的区别,没有了华丽的外衣,而是一切皆从感情的需要进行表达,比如:“老者乐得胡子落。姑妈送到院坝边,依依不舍把手牵。”这里的“老者”与“院坝”都是方言,“老者”本是“老年人”的意思,若换成其它词语就会有失色彩,不能表达人们极其强烈的情感,也不能把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在面前。又如:“十七十八正当时,妹拿架子郎来迟;如果二人瞎赌气,到头自讨苦头吃。”“只要小哥莫盘我,搭伙唱来搭伙玩。”“架子”、“瞎赌气”、“自讨苦头”、“搭伙”都是非常典型性的方言,通俗易懂,接地气,唱起来的时候,人们都容易接受、理解。

(三)即兴表演,比较随意。六盘水山歌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按所在场景和情感需要,现编现唱。六盘水山歌一般都是在山上唱,青年男女在山上对歌时就有可能以对歌定终身。

四、六盘水民间山歌的文化传承研究

六盘水民间山歌地域文化的发掘,可以为六盘水的旅游开发打造文化名片,在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把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效结合起来。六盘水至消夏文化节举办以来,每一年都在利用地方的风俗文化进行打造,以“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旅游精品文化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民族文化发展遇到的很多突出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去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加强六盘水民间山歌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就是要不同的人产生认同感。由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存在不同民族、语言、环境和职业的差异,会造成区域内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难和障碍。”[2]

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手段能够有效的对六盘水民歌进行交流与整合,可以实现对民歌山歌的创新与发展。

地方的高等院校要能够实现地方民歌的本土化教育,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可以开设相应的民间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六盘水民歌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其艺术魅力和价值。

(二)加大对六盘水民间艺人培养的力度。在民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为民间艺人提供一个能够展现自身技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提高传承者的学习能力与传承能力。积极地进行采集录音,了解六盘水山歌的现状,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随着大量农村青年走进城市,这些原来在乡土上唱着民歌的年轻人,逐渐对自己的民间音乐失去了兴趣,缺乏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人断层的现状,要求有关部门应尽快落实传承人的各项保护措施,完善保护机制。

(三)促进六盘水地区民间山歌文化团体的建设。

根据六盘水山歌的发展情况,积极地对山歌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选取优秀的民间山歌进行整理,交由当地的艺术团体中进行练习,保证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民间山歌。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六盘水民间山歌的发展和地方艺术团体的发展,也为更大面积的传播和影响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申遗工作。六盘水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3]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六盘水市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必须加强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级部门加大力度发掘、整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同时利用山歌元素打造原生态歌曲,挖掘山歌中的雅的一面,摒弃其俗的一面,实现雅俗共赏。

(五)利用现代媒体加强宣传与保护。六盘水市相关部门可以借助媒体的影响力,组织各种形式的演出,借着消夏文化节传播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山歌,扩大六盘水民间山歌的对外辐射力度,从地方走向全国。

长远来看,山歌应当在发展中保护,在保存它自身优点和汲取其他文化优点的过程中加以保护。“六盘水民歌正保存着六盘水精神的一部分,随着时光的推移,将更加显现她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4]

[1]汪龙舞.六盘水民歌中的比兴艺术探微[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4):36.

[2]中国凉都文化产业[J].六盘水文化产业发展中心,2015,2(5):22.

[3]中国凉都文化产业[J].六盘水文化产业发展中心,2015,3(6):40.

[4]张文.六盘水民歌的文化内涵[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11.

J642.2

A

1007-0125(2015)12-0070-02

康 培(1994-),男,汉族,贵州水城人,本科,六盘水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陈家愉(1994-),男,汉族,贵州贵阳人,六盘水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项目“六盘水民间山歌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410977012)。

猜你喜欢
六盘水山歌民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六盘水
苗山歌
六盘水二题
藤县水上民歌
苗山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