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的阅读

2016-01-15 11:05李呆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图书室借书诗歌

李呆

我的学生时代,正处于一个荒唐的年代——学生不用读书,即使考试也流于形式;但没有课外读物,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上中学时,隔壁的图书室对我充满了诱惑,弥漫着神秘的色彩。

借书的窗口紧靠着我们的教室,只有脑袋般大小,又是厚厚的砖墙,因此我每次借书时尽管伸长着脖子,也只能看到某个书架的一角。

每班都有一两本手刻、油印的借书册,登记着编号、书名等,你要借哪本书就把它写上你的借书卡,每次只能借一本,但可以多写几本,甚至十数本,借书的老教师可以为你从上到下找书。每次班干部会把班里的借书卡收集来提早送到图书室,轮到你的班级借书时,你就排在窗口前,等到你时,你就喊自己所在的班级和姓名,借书的老教师会递给你一本书,也许什么也没有,因为你填写的所有的书都已被别人借去了。说实话,那时还有多少书呢?

每次借书的老教师进出,总会随手关上门。在我的心中愈来愈强烈地冲腾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有一日我能走进这图书室,让我自由地检阅那一排排支在架上的书。置身于那浓浓的书香氛围之中,这将是我无与伦比的享受与幸福。假设当时有一间金库(或者类似阿里巴巴打开的藏满金银首饰的山洞)和这间图书室供我选择其中之一进去观赏,我相信,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但是,这个与教室的门同样大小的门,对我来说,跨进去是那么地遥不可及。我心中明白,要想进入图书室,必须或者说唯一的途径就是与那借书的老教师套近乎,拉上关系。每次当那老教师出来时,我总是痴迷地望着他,可由于自己生性内向,不善言谈,更不善于打交道,因此,也只能是痴迷地望着他。

有一个下午是劳动课,我们班里接到了一个任务——为图书室修补图书,就是把破损的图书尤其是封面用那黄色的马粪纸进行粘贴,我们借到的书好多是这个样子的。——可要的是女同学,一群女同学像风一样飘进去了,我一闪念——我为什么不是个女的呢?

一个休息天我放假回家,在家里杂乱的抽屉里翻到一本没有封面、没有目录、发黄、卷曲的小开本书。不知道它来自何方,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我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但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尽管有些读不懂,还需要看里面的注解,有些即使看了注解还是显得有些勉强,但我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带给我满怀的失落和惆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顿让我心胸开阔,豪情万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我感觉到苍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雄壮气势扑面而来……

那是一个文化荒漠的年代,捧着这么一本书读,饥渴的心灵,真是如饮甘露。真是感叹,在那么少的文字里,让我感受到那么美好的享受,和达到某种意境。书中还有几页插图,更是把我带入时间的隧道,进入了遥远的年代。有些字竟然认不了。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中的“撷”尽管知道意同摘,不是摘,但还是读为“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题目“登鹳雀楼”读成是“登鹤雀楼”。

但这些都不妨碍我对这些诗歌的欣赏,我被这无与伦比的美所击中、击蔫了,变得恍恍惚惚起来。我会为朝霞而陶醉,为落叶而伤神,为绿草雨露而感触,因为诗歌,世界在我面前变得不一样了。

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18岁那年我进入工厂上班,出版业也走进了春天,我开始有条件有能力购买书籍,也购进了一些解禁的古典文学作品,这时我才知道,我那本没有封面目录的书叫《唐诗一百首》。

作家王蒙说过,从广义上讲,18岁的年轻人都是诗人。文学爱好者,大凡都是从读诗写诗开始的。

我所在的工厂是一个化工企业,地处偏僻冷清的山坳,集体宿舍四壁光白,清风穿堂而过,却有半床的书籍伴我相眠,更多的是诗集,有歌德、拜伦、普希金、裴多菲……有郭沫若、艾青、戴望舒、舒婷……有唐诗、宋词、元曲……

曙色里,暮霭中,手执一卷诗集,或漫步田野小道,或静坐山涧溪边,或斜倚走廊栅栏上,而更多的是在静谧的灯光下,面壁而坐,沉湎于诗歌美妙的愉悦中。我为诗歌而忧伤,同时,我又因诗歌而欢乐。有了诗歌,我的生活寂寞又充实。饮食可以简略,错过了开饭时间,点燃一只不够墨水瓶大的酒精炉,以搪瓷碗当锅,生产出一碗清水米面,而吃得津津有味;穿着不去讲究,一件工装足矣,但是,我不能没有诗歌。我购书不倦,每抢购到一本诗集,那感觉不亚于收到情人的信物。我还订购了《诗刊》《星星》《诗歌报》等杂志,还有冰心的《繁星》《春水》……把它们置于床头,时时翻阅,熟悉得有的章节我竟能脱口而出。那哲人的诗句,闪烁着熠熠的光彩,照亮了我的心房。同时,我立下了雄心壮志:我也要当诗人,我也要像那些大师一样留下永恒的诗行。我夜不成寐,绞尽脑汁,涂鸦不止,弄得形容枯槁,人比柴瘦。

接着我以文学为圆心,阅读扩展到历史、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上来,购买了《大众美学》《美学向导》《通俗哲学》《简明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教材》《政治经济学150题解答》等等。从现在来看,这些也都是一些基础读物,但对当时我这个 “被耽搁的一代”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闯进了一个完全陌生和新奇的世界。我真正体会到“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滋味。

回首看去,我从一个充满水分的中学学历,到如今如果算有点学识积累的话,那么,靠的就是坚持阅读;如果说,我如今有所建树的话,那么,全来自阅读的馈赠。

猜你喜欢
图书室借书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借书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书的尊严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钟繇学书
上海:从书店里借书看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