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浅析

2016-01-16 02:12陈月华覃事妮
绿色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黄 幸,陈月华,覃事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2)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浅析

黄 幸,陈月华,覃事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2)

摘要:指出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协同演化发展形成的有机整体,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型范例。从认知、理解、运用三个层面浅析了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并以永定县客家土楼传统村落、元阳县哈尼族传统村落为例评价了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以定位该村落的现状,分析了其特征来剖析该村落的遗产价值,最后提出了对其保护与开发的简要规划。

关键词: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遗产价值

1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中国传统村落指的民国以前建村,至今仍较大地保留其建筑环境、景观风貌、地理位置,具有独特的风俗民情、人文内涵并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也指以村落民居建筑为主的一种乡村人文景观。传统村落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价值、民俗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等等,是中国的农耕文明留给当今社会的伟大遗产。

1.1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物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演化所形成的有特定的相同组成、特定的生态结构、特定的相同功能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部分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织,形成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它以自然生态为核心、以自然过程为重点、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根本。

1.2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内涵

(1)是在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结果。

(2)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生态关系。

(3)自然要素、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体现地方性和自然性,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维持其稳定性。

(4)人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产业类型、生产规模和强度。

(5)在人类经历发展中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体系。

(6)它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中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1.3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点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具有有机性与和谐性、完整性与整体性、区域性与地方性、文化性与技术性、科学性与持续性的特点。

(1) 有机性与和谐性。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由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技术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构成的有机复合系统,三大系统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以及物质转换,并且相互协调统一。

(2) 完整性与整体性。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具有时间顺序的完整性、空间上的完整性、景观要素构成的完整性,并且二者不可分割。

(3) 区域性和地方性。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形成于地球表层特定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技术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之间,具有特定的空间范围以及空间上的连续性。

(4) 文化性与技术性。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人利用自然的途径并建立起来的相应的文化体系,其思想灵魂是文化特征并且始终贯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始终;技术性是文化性的一部分,其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中,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式。

(5) 科学性与持续性。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科学的系统,并且运用的是科学的手段来进行分析理解、管理保护以及指导新的建设,具有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特征、具有永续发展的能力[1]。

2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2.1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含义

传统村落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见证了村落的建设与发展,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极具乡村艺术特色。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处处散布着形态各异、风情不同、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如浙江的江南古镇西塘、安徽的徽派民居宏村、湖南的江南名居张谷英村等。

2.2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征

(1)传统宗族礼制,村落的布局一般以宗祠为中心展开。

(2)宗教信仰,村落的空间形成极大水平地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或设门神、庙宇等等。

(3)传统风水理念,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影响着传统村落的选址和布局,多讲究背山靠水、阴阳相合等。

(4)防御意识,保卫自我安全是生物的本能,传统村落的建成与布局亦离不开此。

2.3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构成与标志

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宗族观念、宗教信仰、民族个性、文化内涵五个方面。其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祠堂、高塔、风水树、广场与牌楼、水塘、流水与古桥、屋顶与山墙等。传统村落的景观标志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更是吸引游人的重要节点[1]。

3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分析评价

3.1 永定县客家土楼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浅析

3.1.1永定县客家土楼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遗产价值

自公元266年开始中原战乱不断,客家人为避免战事几经迁徙,来到现闽、赣、粤三省交界处聚族而居,并逐渐形成了其客家文化与客家土楼。其中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是闻名遐迩的“土楼之乡”,全县有土楼30多种23000多座,其中有圆楼360余座,方楼4000余座,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永定县大大小小的土楼无数,从选址方面来说,客家土楼多选在依山傍水、向阳避风之地依,讲究传统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生产、防御要求;在布局方面来说,土楼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潺潺流水,右要交通道路,前有清水池塘,后有丘陵山地,客家人运用山地中狭小平地和当地的建筑材料,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群(图1)。

图1 永定客家土楼分布

客家先民在修筑自己的故土家园时,不仅完整继承和发扬了华夏传统文化,而且将其与时代精神、人文理念、建造技艺等完美融合。因此客家土楼蕴含着多重内涵,也体现着生态学、建筑学、风水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它更是客家历史、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和符号;并且客家土楼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每座土楼都演绎着他们千古流传的故事,表达主人的豪情壮志或满腔情怀,都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

具有着独特造型与艺术技艺的客家土楼在中国民居建筑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一种以土做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有圆形的、方形的、四角形的、五角形的等等,造型丰富且各具特色,特别是圆形的举世闻名(图2)。从建筑方面来看,布局多具备以下特点:①中轴线明显,两边对称。②以厅堂为核心、院落为中心来组织和整合。③廊道贯通全楼。土楼除了在结构上独具特色,它的内部构造如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而内部装饰更是细致华美,不愧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她搬家,换工作,像刚到广州时那样上进和努力。她依然喜欢GUCCI的鞋子,常常去GUCCI的店里看新季的产品,她总看不买,售货员看她的眼神很鄙夷,她们不知道她曾经是这里的常客,她有数十双这个品牌的鞋。

图2 客家土楼结构

3.1.2永定县客家土楼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传统村落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历史悠久性、保护完整性、建筑乡土性、环境协调性和文化传承的典型性五个方面。

永定县客家土楼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代和清代早期,在清代中后期和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自2008年申遗以来,永定县开始实施保护与开发并举的举措,加大了保护力度、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了客家文化挖掘、加快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建筑方面客家土楼极具乡土性,它在漫长的发展史中仍保留着原有村落模式、建筑形式、生活习俗,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传统村落的建设中要求将环境与村落协调发展,因此永定客家土楼的出现并不是突兀的、冲突的,相反是和谐的,是顺应自然的一种产物,土楼总是与楼外的山峦、溪河、道路十分协调地融合交织在一起。之于文化方面,永定县客家土楼传统村落所传承下来的客家文化,在多处均有显现,如在土楼的结构、形态、布局等方面。建筑结构中体现着聚族而居、和谐共处、重视风水等理念;土楼的形状与八卦文化紧密相联,楼内挖有的两眼水井象征日月宛如一幅太极图。

3.1.3永定县客家土楼的经典荟萃

永定县大大小小的土楼中,著名的有土楼之王——承启楼、土楼王子——振成楼、最大圆楼——深远楼、最大方楼——遗经楼等,并且在2008年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振福楼、衍香楼等“三群两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承启楼规模宏大、古色古香、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圆的形状与天穹呼应,本质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和谐且具有张力。它由4个环环相套的同心圆楼构成,寓意着上下同心、和合团聚。其中外圈4层,第二圈2层,第三圈为单层,中心耸立着一座祖堂。全楼由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构成,最多可居住80多户600多人。在平面布局上,它与《易经》先天六十四卦图相呼应,形成八卦式布局。概括言之“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2]。承启楼高大、厚重、雄伟而壮丽,庭院院落端庄、利落、便捷,并融合着客家文化的精妙,让游览者们啧啧称赞并为之惊叹(图3)。

图3 承启楼鸟瞰

3.1.4永定县客家土楼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发展与规划

“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3]。正因如此,要务实做好客家土楼的保护开发活动,并且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去保护与利用它。

要在宣传客家土楼的同时,应加强对客家土楼的保护,保留它建筑的外观与功能,继承和发扬它所包含的宗族文化、宗教文化、风水理念等,还要维护它所在的生境环境;更要积极地、深入地、科学地挖掘客家的文化,增添其精神文明价值;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4]。

3.2 元阳县哈尼族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浅析

3.2.1云阳县哈尼族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遗产价值

元阳县坐落在云南省南部,地靠与红河。元阳县处在一个低纬度但高海拔的地区,这里山地连绵起伏,沟壑纵横。千百年来,哈尼族同胞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无上智慧,在哀牢山的山脊上,修建出了万亩梯田,如画般的梯田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张扬并且艳丽,而哈尼族的村寨就坐落在这美丽的田园中。

在选址上,村寨总是选在周边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的地方。“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一”的哈尼族民俗村就位于哀牢山的半山腰,占地约5hm2,全村约150户人家,800多人。哈尼人善于利用坡地建房,这体现了哈尼族同胞珍惜耕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放眼远眺,郁郁葱葱的森林,层层叠叠的梯田,梯田中间夹散布着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浓郁的原始乡土气息使哈尼民俗村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哈尼族的民居建筑是仿照蘑菇而建的,俗称“蘑菇房”。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楼面抹泥,屋顶则采用密梁草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白色的墙配上深色的屋顶,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蘑菇点缀在如花般的层层山田中(图4)。蘑菇房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底层关养牲畜兼放农具,二层为生活起居空间,三层多为粮仓。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通风干燥,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富于变化,它们和巍峨的山峰、缭绕的云海、美妙的梯田交织成了一篇动人的乐章。

图4 哈尼族传统村落鸟瞰

提到哈尼族,就不得不提到哈尼梯田,元阳的梯田独具艺术特色,可谓梯田之最。这里的梯田都顺着山势修筑在山坡上,最高级数可达3000级,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下,在渺渺云海的覆盖下,云阳梯田绽放着熠熠的光彩。元阳哈尼梯田有四绝:一绝面积大、二绝地势陡、三绝级数多、四绝海拔高。从古至今,以哈尼族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的人们在这里和谐相处、繁荣富强,开垦了世界闻名的哈尼梯田,缔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农耕文化与民族文化,“森林—村庄—梯田—水系—人文”的网络结构共同构筑了美丽的奇观,同时也成为了这里文化的共性(图5)。

图5 元阳梯田中心区分布

3.2.2云阳县哈尼族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在历史悠久性方面,虽不知这里的梯田开挖于什么年代,但这么宏大的工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有梯田必有人,有人必有蘑菇房。哈尼村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有过彷徨,有过探索,有过发展,但是保护依旧重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使哈尼村寨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以及完整性,呈现出了其原始魅力。在建筑上,哈尼族的蘑菇房独具特色,随着哈尼人迁徙的脚步,蘑菇房平地而起,遍布了整个哈尼山乡,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改进使其更富有传统特色又日趋完善,大大小小的蘑菇房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在环境和谐方面,哈尼梯田处于一个极度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哈尼族山寨,并且以哈尼山寨为中心,上有茂密的森林,下有广袤的梯田,中间穿越着数以万计的山间沟渠、峡谷江河,从而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千百年来,永不倒塌的蘑菇房、永不塌方的梯田就和永不凋零的哈尼族文化、农耕文化一起不断传承与发展进步,并在2013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

3.2.3云阳县哈尼梯田的经典荟萃

在元阳县要感受其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奥秘,不得不提到哈尼民俗村、老虎嘴景区、多依树景区、坝达梯田、新街景区、红河谷景区等,他们都极大程度地反映着这里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风俗民情。

哈尼民俗村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这里保留着哈尼族的民风民俗,民族文化特点,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观赏到哈尼蘑菇房、寨神林、水渠、分水木刻、水磨坊等等,还可以参观哈尼族的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等。“森林、水系、山寨、梯田”四素同构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哈尼人民改造自然、适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进行人类活动、农耕开发的杰作[5](图6)。

图6 哈尼民俗村

老虎嘴梯田同样位于核心区,850hm2的壮丽梯田,色彩绚丽,气势磅礴,它也是元阳梯田中面积最大、最为壮观的地方。并且老虎嘴梯田的立体感极强,时常会呈现出两匹奔腾的骏马与卧虎藏龙的图案,有时又似一只古龟静卧谷底。它的颜色层次也十分丰富,五彩斑斓并且变化多端。延绵的梯田,落日的余辉,险峻的山势相互交融,交织出流动的光影,让人甚是向往。

3.2.4云阳县哈尼族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发展与规划

随着改革开放、旅游发展、交通改善,元阳县得到了十足的发展。但是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它也给传统村落带来了威胁与破坏,传统蘑菇房的减少,生态的破坏,传统风貌的剥落都时刻威胁着这里。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旅游开发模式,在保证村民的生活、经济效益外,要把保护传统村落的原始性、自然性、完整性放在首位[6]。首先,我们要有合理的规划指导思想,即“以人为本”落实到当地的村民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旅游开发上。其次,要有合适的规划方法,“群众参与”必不可少,哈尼族历来不是封闭自守的,与外界的交往、旅游的开发都是离不开村民自己去保护传统建筑、整治风貌环境、展示风俗民情的。再次,要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途径,对水系、绿化系统、道路系统进行保护探索,强调原真性、自然性、民俗化、真实化。最后要制定合理的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方案,保存原有的村寨结构、道路网络、丛林、水系、建筑、古树名木、传统小品等。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谭抗生.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3]中新社.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保护与开发并举.[EB/OL].2012-04-07.http://www.chinanews.com

[4]高雅玲.福建土楼古村落景观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5]李庆俊.箐口村哈尼族村落景观保护与更新研究[D].昆明:西南林学院,2009.

[6]朱青晓,王忠丽.民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哈尼梯田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3).

The Analysis of the Total Human Eco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Huang Xing, Chen Yuehua, Qin Shini

(Central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andTechnology,Changsha410002,China)

Abstract:The total human ecosystem is an organic integrity which is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total human eco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otal human eco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from the aspects of 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and utilization,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Hakka Earth Building in Yongding County and Hani Terrace in Yuanyang County are chosen as the examples.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otal human eco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the article locates the status of the vill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evaluates the heritage value of the village. In the end, the article makes a brief planning for 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total human ecosystem; heritage value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092-04

通讯作者:陈月华(1964—),女,湖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黄幸(1990—),女,湖南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2-25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发展模式的探究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