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访印泥

2016-01-16 16:41仇春霞
中国收藏 2016年1期
关键词:西泠印社朱砂上海

仇春霞

在老北京琉璃厂一带曾有刻图章的小店,老师傅一般都会自己制印泥。后来,一些比较便宜和便捷的印泥面市后,许多人就不再亲自做印泥了。所以,想在北京看到即使是最粗糙的制印泥过程也是非常 不容易的。

去上海看印泥,当然并不只是想了解一下制印泥的过程,更主要的还是想知道什么样的印泥才是好印泥,以及做出一款好印泥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提前约了上海的李耘萍老师,她与上海西泠印泥和鲁庵印泥都有传承关系。李耘萍与潜泉印泥创始人吴隐相差近80岁,吴隐去世20年后她才出生。他们在生命中没有交集,但因为印泥这个媒介,使他们一脉相承。

吴隐与孙锦:从“钤记印泥”到“潜泉印泥”

潜泉印泥的源头是吴隐和他夫人孙锦。

吴隐(1867年至1922年)和孙锦是晚清海上金石界的名人,夫妇二人善书法、篆刻,精碑版,尤擅拓印谱。在钤印拓制《集古印存》的过程中,他们深感市场上的印泥存在诸多不足,如泥团不够细腻、印文不够厚实、立体感较差,有的非但不能有神地传达篆刻家的奇妙刀法,甚至连清晰准确也做不到。为了能高质量地完成这本集文彭、程邃、黄易、邓石如、陈豫钟、陈鸿寿、赵之谦、吴昌硕等明清大家96方印作的《集古印存》,夫妇二人同心协力,开始自己搜集材料,试制符合要求的自用印泥。

在探索好印泥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孙锦有特殊贡献。她深知上好的原材料是好印泥的必备品,因此在选料和加工方法上尽量做到精益求精。

油料是上乘印泥的关键。首先他们排除了动物油脂,因其存放时间长了必腐臭不堪。在植物油中,不干性的蓖麻油是他们考虑的首选,但蓖麻油的问题是粘度不够且堆砌感不强。它虽能使朱砂平铺于纸面,但毫无厚度可言。如何才能使印文凸出纸面,而有别于其他印泥,成为他们当时最大的课题。他们尝试从古法中寻找答案,找来一味又一味中药材,日晒、煎熬、熏烤,可所得油脂皆无法令人满意。也许是时间所限,吴隐最终还是放弃了蓖麻油加中草药的尝试,而改为半干性的菜籽油,所制印泥的厚度和粘度都超过了预期想像。吴隐夫妇又在艾绒、朱砂等材料上不断尝试,终于做出了比较满意的印泥。

吴隐夫妇将做出来的第一款印泥命名为“钤记印泥”。因为当时他们制印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钤拓印谱,而不是为书画盖图章。在此之后,又发展出“天字”、“地字”、“元字”印泥等。据考证,“天”、“地”、“元”分别对应不同等级的朱砂原料,即“镜面朱砂”、“箭头朱砂”和“豆瓣朱砂”,用以明确告知朱砂的等级,以“天字”为最佳,“元字”为最廉价。1963年,李耘萍进上海西泠印社学艺时,还使用过印有“钤记”、“天字”、“地字”、“元字”等字样的旧印稿纸,与现今尚流传世间“潜泉印泥”的“箭镞”、“美丽”、“镜面”等品种并列而印。一系列印泥面世后,吴氏夫妇除自用于《集古印存》和其他各类手拓印谱外,也赠与金石篆刻好友使用。

后来,吴隐创立了“中国印学社”,将自产印泥更名为“纯华印泥”,正式向社会各界推介销售。现在李耘萍那里仍存有当时以“中国印学社”名义印制的“纯华印泥”宣传手册和复印件。

1904年,吴隐与叶为铭、丁辅之、王福庵在杭州西湖孤山的吴、丁私宅筹建“西泠印社”。 同年,在吴昌硕、丁辅之等人的奖掖与支持下,吴隐返回上海创立“上海西泠印社”。上海西泠印社正式对外营业后,吴隐即将所售印泥更名为“潜泉印泥”,并分甲、乙、丙、丁四种供西泠印社社员和书画篆刻爱好者使用。

吴昌硕对吴氏印泥赞赏有佳,他早年曾托付孙锦为其制作一款有别于市场上其他颜色的印泥,以更适合其印风。孙锦选用特殊的辅料渗入朱砂,形成苍劲沉稳的独特颜色,名曰“美丽朱砂印泥”。吴昌硕很满意这款印泥,遂用该泥制成《缶庐印集》。而“美丽朱砂印泥”渐渐成为“潜泉印泥”的主要品种之一,且流传至今。

吴振平与丁卓英:新品辈出

1922年吴隐病逝,夫人孙锦也瘫痪在床,吴氏印泥面临着挑选继承人的问题。吴隐第三子锦生,自幼性格内向,聪明文静,后过继给丁辅之为继子。根据丁氏字辈排名,改名为“珑”字,字振平。吴振平遂得到丁、吴两家的真传。

吴振平成年后娶杭州水陆寺巷丁氏卓英(原籍浙江宁波镇海丁家山岙横梩人)为妻。这位丁卓英就是李耘萍的姑外婆。夫妇两人很快就将“潜泉印泥”的原料配比、制作工艺悉数掌握。可是,要继承发展“潜泉印泥”,光熟悉配方和制作方法并不够,关键还要不断革新。

在“潜泉印泥”的新一轮研制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重要作用。一位是丁卓英的堂兄,他不仅从资金上给予支持,还常常提供最好的印泥原料给“潜泉印泥”。另一位是丁卓英的娘家侄儿,他是当时声望显赫的“华源化工厂”老板,从技术和原材料上给予夫妇二人极大的帮助。

在诸多有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1934年6月,吴振平、丁卓英夫妇开办了“上海西泠印社‘潜泉印泥发行所”,至此“潜泉印泥”正式传入第二代。

在第二代传人手中,“潜泉印泥”新品辈出,如“特制珍品朱砂印泥”、“精制上品朱磦印泥”、“箭镞朱砂印泥”、“美丽朱砂印泥”、“镜面朱砂印泥”以及价廉物美的“光明朱砂印泥”、“纯黑印泥”、“宝蓝印泥”等。

1938年上海成为抗日战争的前线,许多企业被迫关门歇业,但上海西泠印社依旧苦苦支撑。由于业务大量减少,吴振平索性将社务管理全部交给妻子,自己将时间和精力转到古典音乐和民族乐器上。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丁卓英作为上海西泠印社的私方代理人,积极配合国家进行对私改造。由于此时上海西泠印社只剩下印泥制作业务,所以按照“行业划分,社区领导”的原则,由沈渭源、陈理珍夫妇经营的“大吉路国画颜料厂”和由顾竹斋老先生经营的“新中国印泥厂”也并入上海西泠印社。

上海西泠印社逐渐销量上升了、生产扩大了、产品增多了,而随着沈渭源、陈理珍、顾竹斋先后退休,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愈发严重。于是,上级领导决定由文教公司接管上海西泠印社。文教公司又安排企业接受上海美术颜料厂的领导,并指派一位财务(应定富同志)和一位门市部销售、采购兼产品包装工人(杨建法同志)到上海西泠印社工作。吴振平和丁卓英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经营后,随着年岁的增加,两人需要物色接班人。1961年,在吴振平和丁卓英的主持下,吴、丁两家集聚一堂,商讨“潜泉印泥”的未来。丁卓英提议打破门户,将吴家祖传的“潜泉印泥”制作技艺献与国家,由国家出面招贤纳徒。这个爱国之举在当时还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寻找“潜泉印泥”第三代传人的过程中,时任上海市手工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的胡铁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1962年的一次手工业局恳谈会上,他力排众议,打破常规,让丁卓英自选满意的接班人。他强调,祖国的精湛技艺不能失传,“潜泉印泥”要像张小泉剪刀一样,质量精益求精,名声享誉海内外。他特地赶到上海工艺美术服务部,找到了时任服务部党支部书记的应海珠和经理裴慧珍,开门见山地提出希望服务部来接管上海西泠印社,并帮助丁卓英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自此之后,应、裴二人开始正式分管上海西泠印社。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她们同胡铁生一起帮助丁卓英解决了许许多多的企业难题。比如有一次,一位惯用上海西泠印泥的外宾到上海西泠印社门市部,质问现在的“潜泉印泥”商标中为何没有了篆体的“吴”字,并质疑商品的真伪。实际上是公私合营前出品的“潜泉印泥”中包含篆体“吴”字,公私合营后取消了。应海珠顶住压力,据实向胡铁生局长汇报。胡铁生立即答复,这是名牌商品的标志,应该改回去,如果有什么问题,他来承担责任。

另外,在原料的选用上,也给了很多帮助。如有一段时间,收购来的艾叶出现较大质量问题,一旦使用将会严重影响印泥品质。应海珠极力支持丁卓英的意见,协助其派专人前去当地把关控制好艾叶的质量。印泥的另一个原材料油脂也有问题需要解决。按照祖传的制作工艺,油脂必须露天日夜曝晒几年,同时还得防止水分、灰尘入油。之前,油脂一直是在杭州孤山山脚下的西泠印社里的草坪上晒的,数量有限且照看不易,这早就成了丁卓英的心病。应海珠又请示了胡铁生局长。胡局长当即拍板,把工艺美术公司的楼顶腾出来晒油,说如果不够用,局机关大楼的楼顶也可使用。在当时那种历史环境下,这样的决定是需要魄力和胆识的。

李耘萍:学艺从学习盖章、修理印泥开始

对于吴振平和丁卓英来讲,接班人是所有问题中最让他们惦记的,他们一直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接班人。直至有一次,丁卓英想起她娘家有个侄女,早年守寡,度日艰难,有女名叫李耘萍,现就读于市三女中高三,是班中的团支部书记。丁卓英曾同李耘萍有过接触,感觉她人聪明,是比较合适的人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1963年国庆后,刚刚高中毕业的李耘萍带上简单的行李,来到了上海西泠印社。自进社的那天起,作为外公外婆的吴振平和丁卓英就成为她的师傅。

李耘萍的学艺生活是从学习盖章、修理印泥开始的。盖章是为了对印章、印泥和纸张有最基本的认识,而修理印泥则是为了让学习的人熟悉印泥的内涵。在学徒期中,她渐渐明白了两个道理:

一是关于秘方。她觉得所谓的秘方,的确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不计其数的实践经验的结晶。但因受到时间,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必然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作为真正的传人,就要有自己的积累,要有质疑秘方、否定秘方的勇气。要把玄之又玄的秘方变成能够在理论上说得通透的科学配方,才能得以发展前行。

二是关于学习的内容。学习并不只是学着做印泥,更重要的是将印泥的制作过程及其科学道理研究出来。

从李耘萍老师家出来时,天色已晚,我的整个考察活动也结束了。能够为读者介绍老一辈艺人们为制作出高品质印泥的故事,我的内心还是非常快乐的。但同时我也略感一丝遗憾,因为不是每个考察到的地方都能毫无保留地让我得到想要的信息。不过我还是能坦然接受这种遗憾的。因为传统手工印泥的生存空间本来就很狭窄,对原料与工艺的要求又永无止境。既然我们无法为它的发展提供足够延伸的空间,那就从容地消化这种遗憾。

链接

制作印泥需要哪些原料

去上海之前,我仔细研究了制印泥的文献,对制印泥的原料和工序进行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制作印泥的三大主料是油、朱、绒。

印泥用油有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目前探索到的制印泥最好的油剂是蓖麻油。精炼后的蓖麻油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基本能达到无色透明,不妨碍朱砂的色泽;二是蓖麻油的粘稠度刚好合适,它能使油与其他原料充分混合,也不容易发生渗油现象;三是蓖麻油的凝固点在-18度左右,燃点在63度左右,不容易受外在气温的影响,冬天不容易变硬,夏天不容易变干;四是蓖麻油无腐蚀性,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制作印泥需要艾绒,是因为艾绒中有适合印泥的纤维。适合印泥的纤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还要有拉力,所以不是所有的纤维都可以拿来做印泥的。有些纤维太硬,像矿物纤维和动物纤维;有些纤维太粗,如蚕丝纤维等。当然,不讲究的人也会用木棉、灯芯、竹茹、藕丝等来代替艾绒,但制作出来的则不可能是好印泥。

天然朱砂有非常好的晶体结构,因而具有极好的金属光泽和折射率,这使得它的色泽特别沉着、漂亮。此外,朱砂本身有解毒和防腐功能,它能有效地保护油剂和艾绒不变质。

除此之外,制印泥还可能会用到一些辅料,如蜡、雄黄或雌黄等。说是辅料,其实有时还真是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后,才有可能不用这些辅料,一是必须用上等好材料,二是必须是纯天然、纯手工制作。但这两个条件往往很难达到,这时候辅料就派上用场了。

猜你喜欢
西泠印社朱砂上海
衡南朱砂坳为何再也不出朱砂了
上海西泠印社社员暨上海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书画篆刻作品展举行
西泠的风骨
你是
丹砂
“西泠印社”文物首次在香港展出105件珍藏亮相
欢乐上海迪士尼
400万拍下徐悲鸿画作 买家付170万后神秘失踪被诉
留取“丹”心照汗青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