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6-01-20 03:59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关键词:心脑血管类药物制剂

李 斌(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李 斌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目的 分析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探讨减少不良反应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观察不良反应类型、患者年龄、性别、累及器官系统等。结果 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多发于46岁以上患者(83.3%)、多由一般药物引起(72.0%)、多为化学制剂(80.7%)及注射药物(88.7%)、神经系统(37.3%)和皮肤及其附件系统(31.3%)为主要累及系统。结论 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临床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并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心脑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率、病死率及复发率都比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时,多给予患者心脑血管类药物治疗,由于药物种类比较多,加之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多,降低患者用药安全性。为了将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减少或避免,本院回顾性分析了其不良反应报告,观察不良反应的相关情况,旨在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临床科室中发现并上报的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50例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对150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基本情况,包含性别、年龄,记录患者服用的药物名称、剂量,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累及器官系统等。

2 结果

2.1患者基本情况

150例报告中,男72例,占48.0%,女78例,占52.0%。年龄23~84岁,平均(62.8±3.2)岁,其中23~45岁25例,占16.7%;46~65岁60例,占40.0%;66~84岁65例,43.3%。

2.2报告类型及药品类型统计结果

150例报告中,不良反应由一般药物引起108例,占72.0%,由新药物引起42例,占28.0%。

150例报告中,化学药剂121例,占80.7%,中药制剂29例,占19.3%;口服药物17例,占11.3%,注射药物133例,占88.7%。

2.3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累及神经系统56例,占37.3%,其中,表现为头痛21例、头晕15例、头胀16例,肢体麻木11例,注射部位疼痛13例;

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系统47例,占31.3%,其中,表现为皮肤瘙痒32例、皮疹21例、丘疹17例、红斑42例、面部潮红39例、局部红肿23例,静脉炎11例、皮肤发红15例;

累及呼吸系统19例,占12.7%,其中,咳嗽12例、胸闷17例、呼吸困难13例;

累及全身性损害15例,占10.0%,其中,寒战2例,高热4例、全身不适13例、发热5例、过敏反应10例;

累及循环系统7例,占4.7%,其中,表现为心悸2例、低血压5例;

累及消化系统4例,占2.7%,其中,表现为恶心3例、呕吐1例、胃不适4例、腹泻2例;

累及肌肉骨骼肌2例,占1.3%,均表现为肌肉不适。

3 讨 论

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影响非常大,目前,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种类比较多,但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组织特异性不足,而且病变部位靶向性缺乏,因此,临床多采用增大剂量的方式治疗患者,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增高,影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1]。

所谓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患者服药后(服药剂量及方式均正确),躯体以及心理方面所发生的治疗之外的反应,包含毒副反应、变态反应等,药物的毒副反应可以被预期,而变态反应的发生则无法预期[2]。由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可知,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男性患者,可能与女性患者对不良反应更为敏感相关;46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为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中各个器官的功能逐渐降低,进而影响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吸收、排泄等,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在心脑血管药物类型中,注射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制剂,可能与注射药物经静脉直接进入身体后,肝脏效应并不存在,可迅速的发挥药物作用,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静脉给药时,药物的滴速、注射剂的浓度等均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神经系统为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系统,头痛、头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应用心脑血管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时,医护人员应十分注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密切关注较易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群,比如中老年患者、采用静脉给药的患者、采用化学制剂治疗的患者等,密切观察患者用药的反应情况,并给予患者预防性的护理,减少不良反应。同时,还可以实施个性化用药原则,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此外,还可以发展靶向药物载体,于心脑血管病变部位特异性的导入药物,将病灶的血药浓度提高,降低其他部位的血药浓度,提升药效的同时,将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减小[3]。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应用化学制剂治疗患者、经静脉给药患者等,临床应用心脑血管药物时,应严格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给予患者药物后进行密切的监测,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用药[4],并合理的确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等,减少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1]冯变玲,杨世民,张抗怀,等.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间的关联关系[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01):75-78.

[2]谭 潇,陈 超,郭代红,等.5073例血液系统药物相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24(12):720-724.

[3]张桂香.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523例分析[J].海峡药学,201527(12):274-275.

[4]侯 颖.1045例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4,13:54-56.

本文编辑:白 璐

R969.3

B

ISSN.2095-6681.2016.09.074.02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类药物制剂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元胡止痛系列制剂4种工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