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书记

2016-01-20 19:37郑利强
出版参考 2015年13期
关键词:书局陈先生书店

郑利强

步印童书馆是北京步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童书品牌,目前已出版小牛顿系列、小小牛顿等畅销品牌图书,2015年4月又新推出《写给儿童的启蒙经典》系列图书,新颖的写作手法及亲切典雅的文本吸引了众多读者。

茉莉书店巧遇

2013年10月,签下《幼狮少年》400多期选编权之后,意兴阑珊之际,前往台大附近著名的茉莉二手书店,书店在一条幽静的小巷里,与旁边繁华的罗斯福路形成强烈的对比,似乎是这家书店让这条小巷沉静下来。书店有一个小角落专门陈列二手童书,我席地坐下,一本一本细细看来,如同寻宝者一件件清点发现的宝物,不愿漏掉一丝一毫。就是在这个角落里,偶遇一本由华一书局编写的《儿童启蒙文学》(步印简体版改名为《写给儿童的启蒙经典》)中的一本:《论语》。步印从没有触碰“国学”这个时下的显学。或许纯粹是好奇心的驱使——想看看台湾的出版前辈们如何去给孩子讲国学——我翻开了这本品相陈旧、其貌不扬的书。照例先读序言:中国第一位老师。单看这一标题就觉立意不凡,一口气读下来,总共六七百字的文章,竟然将封建解体导致贵族平民化的大背景、论语成书过程、为何《论语》里多只言片语交待得清清楚楚,而且娓娓道来,丝毫不觉枯燥。心下不禁暗暗稀奇。展读内文,“吾日三省吾身”一句,在注解翻译之余,辅以“曾子的三面镜子”一文,将忠诚、信实和学习喻为三面镜子,形象而易于理解;“君子食无求饱”一段的故事以“孔子为什么教我们吃不饱呢,饿肚子的滋味可真难受”开篇,再讲了一个“子夏变胖子”的小故事说明求学和欲望之间的关系。语言轻松活泼,故事有趣生动,完全是孩子的视角,孩子感兴趣的语言!读来让人拍案叫绝。如此国学读本多有意思,我读起来都津津有味。一时间,阑珊遁消,斗志方兴。如此好书,当立拿下。

按图索骥

茉莉二手书店只有一本《论语》,得先想办法拿到全套书。遂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请台湾出版界朋友帮忙找全套书;一方面了解华一书局的情况。出版界的朋友一向都很给力,那份热情和效率总能给我带来惊喜和感动。第二天,差不多30年前的出版物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一本本地翻阅,一本本的感动。文本皆精品。与此同时,朋友打听到的消息则有点让人失望:华一书局早就停业了,如同曾经在台湾出版界叱咤风云的锦绣、光复书局、小牛顿一样,销声匿迹了。连神通广大的台湾出版发行协进会理事长卢钦政先生都为难了:要想短时间找到版权方似乎不大可能了,只有回北京后再慢慢等消息了。

回到宾馆,32本厚厚的大书摆在眼前,在此时我的眼中,它们如同可望不可及的一座座宝库,我时刻感受到它们散发出来的诱惑,却无法靠近她、拥有她!此时此刻,情何以堪!

出版方不能直接找,转换思路,那就找作者看看。全套书的作者署名华一编辑群,这一署名在大陆不多见,而在台湾童书的黄金时代却很常见,充分开放的市场导致了生产环节的细分,出现了专门的编辑团队和设计团队。只是为此团队里的成员一个个谷歌下来,信息都非常少,无法查找。此路不通,只有再找插画家,《启蒙文学》共32本,其中27本的插画家署名皆为陈士侯。谷歌一下得知,陈士侯先生已为台湾首屈一指的工笔画大师了,且在台湾艺术大学执教。恰好认识一位对台湾艺术圈很熟悉的朋友,经他周旋,很快就联络上了陈先生,并约定第二天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转机显现。

拜会陈士侯

与陈先生见面的地方在敦煌画廊,为一日式园林小院,幽静雅致,在寸土寸金的大安区,实在不多见。陈先生的画作大多委托这家画廊处理。见陈先生前,心中略有忐忑,陈先生的画作在台湾每平尺已达20万-30万台币了,如此大拿会不会好沟通呢?

见面之后,疑虑顿消。陈先生真诚而质朴,十分健谈。谈及这套书,陈先生感触良多。开始为这套书插画时,他只是兼职在做——白天在汉声出版社上班,晚上才有空为《启蒙文学》画插画。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陈先生为《启蒙文学》画的第一本《论语》与汉声的扛鼎之作《中国童话》风格很接近。

后来,陈先生辞去汉声的工作,专心为《启蒙文学》画插画,一画就是两年多。为了跟上图书出版进度,基本上是每天两幅的节奏,期间不能中断,陈先生笑言,当时病都不敢生!

两年多的时间,陈先生全身心投入在书的插图中,当时两岸关系紧张,台湾关于古代服饰、器具的资料甚少,大陆的连环画给了陈先生不少帮助。其时台湾禁售简体字图书,陈先生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趁去香港的机会购买大量连环画,在酒店将每页的简体字部分剪掉带回台湾。为了查找方便,陈先生将连环画一张张贴在墙上,当时其工作间贴满连环画的残片。

这套书的画酬也十分丰厚,陈先生因此有了房有了家,再加上两年多高强度的工作学习,让陈先生的艺术之路百尺竿头,从此淡出出版业,潜心作画,终成一代大家。也因此,陈先生对华一的老板——从物质和精神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的纪先生不胜感激!所以陈先生说,这套书的插图版权是属于华一书局的,即便华一书局不再经营了,也应当属于纪先生的后人。

可惜的是,陈先生与纪家太长时间没有联络,也没有他们的联系方式了。

初会纪氏双雄

因缘际会,曾永义教授帮我们找到了华一老板纪斌雄先生儿子的联络方式。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豪不犹豫地拨通了纪先生的电话,顺利地约好见面地点,似乎一切皆水到渠成。我们志在必得。

见面约在中山路捷运站附近的一家日式餐厅。除了我联系的纪先生之外,还有一位他的双胞胎哥哥。这对兄弟搭配很绝,哥哥沉着冷静,寡言少语;弟弟开朗大方,是营销好手。两兄弟个个高大英俊,我称之为“纪氏双雄”。纪氏双雄对步印两位急切而不时秀肌肉的介绍一直保持谨慎的友好。会谈在纪氏双雄“我们认真考虑考虑”的礼貌性表态中结束了,这是我们事后得出的结论,当时我们可不这样想。因为手握《吴姐姐讲历史有事》《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小牛顿科学馆》等台湾当年的重量级产品,我们大有志在必得、舍我其谁之气势。

焦急的等待

会见纪氏双雄是在我们回北京的前三天晚上,我特意给他们透露了行程,希望能在回北京前确定此事。我们自信地认为第二天就会接到他们同意授权的电话。事实证明我们的自信是盲目的,一直到下午5点都没有收到任何消息。我有点沉不住了。于是只有再向台湾出版业的朋友咨询了。从一个朋友那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华一创办者纪斌雄先生很早就和大陆有合作关系,上世纪90年代初,纪老板去山东收一笔数量颇大的版税,晚上在酒店暴病身亡,官方的说法是饮酒过度引发疾病,但对他的去世一直有各种传言。得此信息,顿时有不祥之感,台湾人大多对新认识的大陆人怀有谨慎的怀疑,何况纪家还有如此沉痛的记忆。这下如何是好?一时不知所措。

“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再次得到了验证。在与另一位朋友聊及此事的窘况时,热心的朋友说,我不妨给你找一下一位以前发行界的元老再去打听一下。晚上我们与这位罗总一起在一家台菜馆吃饭。混发行的果然豪迈,罗总得知我们的困难后马上说,我认识纪氏兄弟的叔叔,纪老板意外去世后,有一段时间华一是由他叔叔掌管的。遂立刻拨通了电话,这一电话后来起了关键性作用。第二天我们就接到了纪氏兄弟的电话,他们提议在我们回北京之前再见面商讨版权之事。

如愿以偿

与纪氏兄弟的第二次见面,局面有了实质性的改变,谨慎的友好变成了其乐融融的坦诚。纪氏兄弟坦言,第一次见面后,原本无意出售版权,他们生活富足,并不缺钱,平时最大的爱好是出海钓鱼,并邀我们有机会一同前往。

关于合同的谈判意想不到的顺利,很快达成意向。回到酒店,长期紧绷的弦终于松了下来,是一种愉悦的疲惫,感觉好极了。

接下来就是紧张而有条不紊的编辑制作工作,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事情,以后有机会可以接着给大家说说。

(作者系北京步印文化创始人,策划总监)

猜你喜欢
书局陈先生书店
永远的怀念
先嗑为敬:陈先生的糖“蓄谋已久”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最美书店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在书店
论晚清官书局文献史料价值及其搜集整理*
晚清官书局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