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丛书项目管理中看责任编辑的职责

2016-01-20 19:53张伏震
出版参考 2015年13期
关键词:全集责任编辑策划

张伏震

如今作为一名责任编辑,尤其强调市场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结合、协调,通过选题策划和全程督办,务必实现图书在文化和市场双赢的结果。

热词:丛书项目管理 责任编辑 职责

责任编辑,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是由出版社指定,一般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对稿件进行管理”,包括选题策划与申报、内容质量与编校质量把关、产品设计与质量监督等具体工作范畴。如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主要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但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责任编辑”已不局限于单纯从事以上所说的产品生产的内容加工制作,责任的涵盖在扩展,如今作为一名责任编辑,尤其强调市场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结合、协调,通过选题策划和全程督办,务必实现图书在社会和市场双赢的结果。

2014年是已故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诞辰100周年,这在中医界是一件大事,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事件。我自2007年以来与任廷革教授、鲁兆麟教授等著名中医学者、名老中医屡次会商,意在任先生诞辰百年之际,能够推出任应秋先生的一套医学大全集。一开始,眼光主要落在《全集》的学术价值、文化效应方面,而我作为《全集》的责任编辑,就必须同时兼顾这样一套大书的市场效益了。换言之,一套在文化学术方面功利千秋的大书,市场方面同样得体现出它的价值,鱼和熊掌务必兼而得之,这才是今日之责编的“责任”所在。那么,这些责任通过什么体现呢?两个字——“策划”,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将原来的“责任编辑”岗位更名为“策划编辑”的原因。具体到《任应秋医学全集》的项目策划与运作经验,我想着重谈一下作为责任(策划)编辑在其市场方面的设计和运行。希望能给编辑同业有一些参考的价值,也希望能够得到同业的批评指正。

一、成本也是资本

《任应秋医学全集》交稿字数600多万字,定版后的字数统计近800万字。从内容方面,收集整理了任应秋先生自1934年至1984年间的主要论著,包括医学论文、杂文300余篇,著作30余部,文献跨度逾50年。这样一套大书,往往令营销人员头痛。为什么呢?首先就是成本太大。一本相对畅销的书,通常是小而灵——容易做,容易买,当然也就容易卖;就算不能大卖,至少收回成本是不成问题的。而我们面临的问题,简要地讲,至少是两个难题:

其一:内容涉及广泛,时间跨度大,结集字数巨量,这个书很难做。要想保证质量,人力成本就“以几何级数”上升。比如一本20万字的专著,相对于它的成本,《全集》绝不是简单乘以40的结果,而是要在40倍成本的基础上再翻几番。我们要从编著人员的数量和工期来看这种成本的累加。《全集》执行主编任廷革教授,最早着手相关资料搜集的工作,然后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开始有其他中医专业人员陆续加入。等到《全集》立项,初步确定工作团队时,包括各方面资料搜集、整理、编校、审核等人员在内,这个队伍已经扩充到了大约15人;若是计入后期编辑和专家审读的工作,参与具体工作的总人数更有20人左右。在手游的时代,20人是什么概念呢?已经够成立3家公司的人数了。而且为这种类型和级别的专业图书把关的专家,他的工作成本的计算比普通编辑“昂贵”很多,有时是需要院士、国家级名老中医出手的。这样一支庞大而且昂贵的队伍,耗时超过三年,才把《全集》结成出版。

其二:买家心理很尴尬。小、快、灵的图书,具体说比如一本10万字的,定价不足15元的图书,买家心理非常容易亲和。把书拿在手上,翻看几眼,“哦,感觉还不错”;或者是网路上看了别人的评价,看了别人的引用,“哦,好像我也用得到哎”“看样子有点意思啊”,然后下意识地从兜里掏钱买下或者在网上下单付费——就像买一份早餐或者一盒冰淇淋那么理所当然。但是800万字的《全集》,书店的架子上要摆成一排,网络上的介绍要下拉翻页,望而生畏有没有?就算是兴趣和专业所在,那么买家立刻面临难题:买一套还是一本呢?如果买不了一套,需要把套书拆开来买,这个在心理学上是有定论的,人们普遍会排斥“破坏团员”的行为。假使最终还是要拆着买,那么应当买哪一本呢?好为难啊!

以上两个难题,首先是大成本,然后大成本导致买家尴尬。什么需要“策划”?这就需要策划。策划型的责任编辑必须意识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这里所说的,便是需要策划的问题其中之一,大成本问题。

我们最终怎样来解决呢?我的经验是观念要变。如果念念不忘“成本”两个字,那么责编就给愁死了。所以观念要变。怎么变呢?变一个字,要“成本”化身为“资本”!沿着资本的思路再看,原来所谓“成本”就不再是累赘,而有它与众不同的价值了。那么最后,我们评估的结果是,《任应秋医学全集》完全有资格申请国家出版基金。它的资格,恰恰源于它的学术工程方面的“大”和“昂贵”。于是我们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先生和全国名老中医朱良春先生评估和推荐。两位老先生看到我们的项目,非常兴奋,都认为这是中医界了不起的项目,欣然推荐;王永炎先生亲笔为《全集》撰写序文。最终,《全集》顺利通过审核,获得出版基金的支持。我从中得到一个经验:如果是成本,就不得不考虑割舍;但如果是资本,就需要考虑怎样让它更充分地体现价值。“成本”和“资本”,差一个字,却体现出两个相反的方向,截然不同的结果。

二、什么是市场

出版社改企,大量编辑的名片上都增加了“策划”两个字,然后企业经理人跟大家说:“盯住市场!”但市场在哪儿呢?或者说,什么是市场呢?很多编辑心里面还是传统的“计划出版”那一套思路,他没有办法从“计划”变身到“策划”。为什么?就因为不理解什么是市场。

我经过数个项目的锻炼,总结出一点个人的想法:我认为,所谓市场,就是客户的活动范围。即,客户在哪儿活动,那里就是我们的市场。比如说我们的目标客户是小学生,那么小学生每天都在哪儿活动呢?小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集中在家、在学校,所以这个市场就在家庭和学校,离开这两个空间,你的广告、销售、服务就无的放矢。然后是时间和内容,小孩子什么时间段在家里,什么时间段在学校?在家里干什么,在学校干什么?所谓盯住市场,就是盯住客户的这个活动范围,我的工作当然就在这个范围开展。

具体到《任应秋医学全集》,它的市场在哪儿?研究的结论是:专业图书馆。中医学生和其他的中医专业研究人员,他们需要大资料库,而今天的数字资料库还极不充备的情况下,专业图书馆当然是他们必须的学术活动场所。所以我们将推广工作,重点着眼在馆配图书推介方面。接下来,就是怎样把工作做充分,比如推介形式、文案准备、跟进措施,等等。这些工作做充分之后,一系列面向专业图书馆(拓展至部分综合性图书馆)的工作,则水到渠成。这说明我们对于市场的理解是比较到位了,据此将营销工作的重点离开新华书店,转向馆配,是成功的策划。

三、不要小看系列产品的开发

最后补充一点,是我们传统图书出版行业比较忽视的,就是系列产品的开发。我自己是个书虫,文史科技涉猎比较杂,生活情调方面的文艺作品也非常喜欢。近几年在出版方面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有张立宪先生运作的“读库”系列。他的系列产品开发,在大陆出版行业中,是走在前列的。沿着这个思路,我对《任应秋诞辰百年纪念文册》也给予了重视。它的设计、编排、推广等工作,我们是很用心的;没有因为它不属于《全集》的正文内容而忽略掉。

事实证明,重视系列产品开发会有回报。《纪念文册》的销售出乎意料的顺利,首印很快售罄,成为了独立的盈利点。

(作者单位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全集责任编辑策划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English Abstracts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本期策划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陈望道全集》出版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