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USE年度十大IT议题之前沿议题研究

2016-01-23 20:15陈强赵鑫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5年12期

陈强++赵鑫

摘要:本文对EDUCAUSE在2000年至2015年发布的年度十大IT议题进行汇总分析,选取了其中最近几年开始出现的新兴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这些新兴议题反映了新的环境从信息技术发展方面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面给高等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压力,代表了业界面临的前沿问题。高等教育信息化不仅要解决移动技术适配和集成、设备接入支持、IT架构改进等新的技术要求,还要支持高等院校更好回应公众对于学生产出、教育成果、执行效能等方面的关切。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也面临类似的环境挑战,可以从国际上对这些变化采取的应对思路与措施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EDUCAUSE;新兴议题;环境挑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3-0012-03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与其环境密切相关的,新技术或者新应用的出现、公众与社会对高等院校的新期望和新要求,都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所要面对的挑战。最近几年EDUCAUSE的年度十大IT议题中开始出现的新兴议题,开始关注这些挑战并研究讨论相关的对策,体现了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积极回应。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信息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信息产业经过多年追赶已经基本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水平保持一致。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新的理念和举措不断出现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这就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也面临和国际同行类似的新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2000-2015年间EDUCAUSE年度十大IT议题中在最近几年内出现的新兴议题进行汇总研究,以较好地反映出业界对外界环境中技术与应用、期望与需求的变化而采取的应对思路与措施,为了解国际上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前沿领域提供参考。

一、移动互联环境下的用户支持

在2011年以前,移动技术偶尔以技术事务的形式分散在其他议题中。到了2011年,“移动技术”(MobileTechnologies)开始单独作为一项议题出现,随后成为“支持IT消费化与自带设备”(IT consumerization/Bring yourown device),再到范围更加广泛的“新常态的用户支持——移动、在线教育、云和自带设备环境”(Providing User Support in the New Normal-Mobile, Online Educa-tion, Cloud, and BYOD Environments).

传统上,移动技术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主要是为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提供方便的无线网络接入。随着消费电子的发展,尤其是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设备的广泛使用,深刻地改变了整个技术和应用环境,为高等院校的IT服务带来了几方面的挑战。

其一,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移动设备,习惯于享受移动互联技术的便利,那么必然会提出同样便捷、随时随地访问学校信息资源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学校信息资源必须要进行适配性改造和移动环境集成,这给IT部门带来了沉重的工作负担。

其二,用户终端设备的平台和应用更加多样化,使用技巧也更专业。与此向匹配的是,学校的IT支持人员必须有更广泛的支持能力和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其三,教师和学生会更多地通过非学校渠道(如移动数据连接和非学校提供的WIFI接人)访问学校信息资源,这产生了新的信息安全挑战。同时,访问资源的过程可能会使用学校以外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对于IT支持的需求可能会超出学校的支持范围。

其四,教师和学生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开发和采用了更灵活的教学和研究模式,传统的教学设施就更可能被适应新需求的设施所取代。例如,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在逐步减少,而配备有键盘、打印机、投影仪等辅助性外围设备的研讨空间开始增加,甚至完全基于网络空间实现的虚拟的讨论区也已经成为现实。

为厂适应移动互联环境的需求,学校IT部门要面对下列挑战,进行大量的工作:在预算约束下实现学校信息资源对移动环境的适配和集成;为保证移动环境下访问学校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而制定安全策略和规范,实施技术解决方案,提供明确的用户和指导;加强知识管理水平,为IT用户服务人员提供更多的知识资源:引导用户形成移动互联环境下对于院校IT服务的准确认识和合理预期;等等。

二、提升IT部门的变革管理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组织机构都面临新环境的挑战,以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运行维护为职责的IT部门更是首当其冲。高等院校的IT部门不仅要紧随技术变革的步伐,还要适应技术变革所引发的学校职能和业务的变革。这些变革有战略性的和操作性的,有职能和业务流程的改进,也有组织结构和分工的调整。学校IT领导者和IT部门面临着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和持续创新的压力,必须要实施变革管理战略和提升变革管理能力。

理想状态下,高等院校应当对于变革采取积极的态度。IT部门不能被动地等待变革,而是要主动推动变革,并实施变革管理。IT领导者要眼光高远、感知灵敏,能持续保障学校运转的同时,倡导和促使IT领域的相关各方参与变革并做好准备。实施变革管理可以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步骤。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变革需要学校内外的参与者都能清晰把握变革的目标和焦点,准确识别实施变革所需的资源和协作关系。变革管理有赖于合理的的顶层设计,也有赖于以人为本的良好的沟通和广泛的参与。

三、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关注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学生入学率的不断提高,使得学习成效评估成为了政府、学生及家长、社会认证机构等各方对高等教育质量及效益的关注焦点。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取代了入学率,成为各方面测量教育资源使用绩效的标准。这都成为了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测量、管理和改进的动力。

在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方面,信息技术围绕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核心,已成功地进行了一些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评估工具与学习管理系统(LMS)的对接,以现场采集学生的表现数据;开放教育资源(OERs)和大规模在线教育(MOOCs)为学生提供了校内外更多的学习形式:丰富的师生之间的同步和异步交互手段促进了协作学习的环境的形成:个性化的学生支持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等等。

四、采用分析技术支持教育成果

高等院校面临着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信息透明性的要求和问责压力,需要提升其教育成果的产出及证明其教育成果的有效性。信息化的分析技术可以用来支持院校达成上述目标。EDUCAUSE对于“分析”的定义是:“使用数据、统计方法、解释和预测模型来获得对复杂问题的洞察力以采取(适当的)行动。”不仅是高等院校,社会上各种组织都在利用分析工具提升运作效率和效能,并回应各方关切。

多种的分析工具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和成熟运用。但是,高等院校要有效利用分析来促进教育成果的产出,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形成基于事实证据的决策和管理文化;确保使用完整的数据进行分析,连通原有的数据孤岛,甚至重构业务流程;识别能够受益于分析成果的战略问题,明确分析重点;不断在当前的计划和管理业务中应用分析的成果;等等。

五、支持业务改革和提升执行效能

高等学校普遍渴望运用信息技术支持业务改革,以提升执行效能,更加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应当注意到,业务改革成功的关键点在于确定业务改革要达到的产出和绩效目标,而不在于要采用的信息技术本身学校IT部门在包括教学、科研在内的各种业务的改革中应当与业务本身的各相关成员协作,共同确定改革项日所需的技术投入和优先项目。改革的核心不是技术方案,而是业务模式的革新。

同样,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执行效能的关键也在于业务流程的重构。工作流、电子表单、数字签名等流程管理技术已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人力消耗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潜能,不能仅仅跟风零碎地部署流程管理技术,必须要通过推动业务和技术的交互和综合达到业务流程的优化来实现。

六、实施企业级IT架构

IT架构是信息技术运作和交互的整体结构。高效的IT架构需要是精心设计的和可扩展的,以确保信息系统、服务、数据流可以良好协同,支持业务流程并推动业务战略。高等院校应当实施整体性的企业级架构,以适应学校内部学术团体的丰富的互动和协作的需要,而不能按某些业务领域单独分割设计。当今在企业级IT架构建设发展目标中,拥有迅速适配和吸收各种新的技术应用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从而使低成本地将移动技术、多种层次的云服务、BYOD以及信息化教育技术集成成为可能。

七、满足设备接入需求

2010年以来,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面临“移动爆炸”的问题,平均每名师生持有的接入WIFI的移动设备数由略高于1个迅速增长至3个左右。这些无线接入需求不仅是为了教学和研究用途,也为了日常生活用途。随着社会上的商业企业(咖啡厅等)普遍开始提供WIFI接入,高等院校如果不想被认为落伍的话,就要提供方便稳定的无线接人服务。为此学校不仅需要投入网络基础设施和带宽等资源,还需要发展新的IT服务手段,以满足新的生活需求,并适应更加便捷、更高产出的新的教学和科研模式。

结论与启示

EDUCAUSE年度十大IT议题中的新兴议题从两个方面反映了新的环境给高等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压力。从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包括消费电子产品和无线网络接入的普及,带来移动技术适配和集成、设备接人支持、IT架构改进等新的工作内容。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公众比以往更加重视个人的教育投资收益和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绩效问题,从而对高等院校有更强烈的评价愿望和问责压力。高等院校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更好回应公众对于学生产出、教育成果、执行效能等方面的关切。这种情况与我国的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是类似的,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也应当关注上述议题的变化和发展,及时调整信息化战略和措施予以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