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及中医学的干预作用

2016-01-25 06:42刘晓培王志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5期
关键词:饮酒胰岛素病人

刘晓培,夏 婧,王志红



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及中医学的干预作用

刘晓培,夏 婧,王志红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本研究就饮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社会心理因素等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进行分析,综述中医学健康理念对糖尿病干预的积极作用。

糖尿病;生活方式;中医学;健康理念;心理因素;消渴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慢性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据1996年统计,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0.57/10万,全国约300万,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3.21%。近20多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饮食结构改变,相应体力活动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已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20岁以上糖尿病病人超过9 000万,另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糖尿病病人将突破1.3亿。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是不能根治的现代文明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1]。经许多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其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如不健康饮食、热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和肥胖等密切相关。现就常见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分析及与相关中医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生活方式与糖尿病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领域的前辈潘孝仁教授设计发起的大庆糖尿病研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达30%~50%[2]。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增高。有些地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西方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同时迅速上升。同样是中国人,生活在较贫困地区的糖尿病病人很少,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这些都说明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3]。

1.1 饮食与糖尿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膳食结构和饮食行为发生了变化。高兴岗等[4]调查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营养过剩模式,主要表现为:谷物食品的摄入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消费逐年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逐年减少,脂肪的摄入量逐年增加。1992年—2002年脂肪供给比高达35.0%,仅10年的时间就轻松地突破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水平(30%)。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糖摄入与餐后2 h血糖呈正相关。Weickert等[5]研究显示,在超重或肥胖的妇女中,增加膳食纤维摄入3 d就能改善全身的胰岛素敏感性,揭示谷类纤维摄入与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有着潜在的联系。

1.2 体力活动与糖尿病 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从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到网络信息化,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一些生产劳动不仅不需付出体力活动,而且连日常生活的体力活动也大大减少。运动量不足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洪忻等[6]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及改善糖耐量受损,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Yoo等[7]研究显示,有规律的运动对2型DM病人血糖、血脂的代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运动还具有减轻高胰岛素血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多种有益作用。

1.3 吸烟与糖尿病 吸烟可通过刺激抗调节激素的释放而导致暂时性的血糖水平升高,引发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岛B细胞的毒害作用而发生糖尿病。肖美芳等[8]研究发现,吸烟量≥20支/日可明显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吸烟量<20支/日则没有存在明显剂量关系。吸烟者比戒烟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大,但戒烟后仍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理想的体重,才有可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1.4 饮酒与糖尿病 饮酒,尤其是酗酒,是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贾冬梅[9]调查发现,长期过量酒精摄入会使胰岛素信号传导发生障碍,降低葡萄糖运载体运输葡萄糖的能力,致使体内存在足够的胰岛素但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造成高血糖,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王付曼等[10]调查了6 195例35岁以上观察者,发现饮酒组糖尿病患病的风险是不饮酒组的1.32倍。

1.5 社会心理因素与糖尿病 现代生活中,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人们不仅要应付快节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要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如果适应不良,就容易产生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障碍。有研究显示社会心理因素与糖尿病密切相关,邵山红[11]调查发现心理因素是诱发及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Lowe等[12]报道,抑郁可刺激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而代谢综合征与发生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密切相关。

不良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贪食、嗜好高脂肪、缺乏锻炼等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肥胖又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方认为,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关键。中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对超重或肥胖病人(BMI>25 kg/m2)生活方式干预6年,鼓励增加日常活动量,减轻体重,推荐病人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摄入量。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13]。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DPP)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病人摄入低脂饮食,进行热量限制,并坚持每周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的运动。生活方式干预3年可使糖耐量减低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8%。此外,其他国家开展的研究也同样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糖尿病前期病人应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2 中医学有关糖尿病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中医学就认识到消渴病的发生与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云:“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明确指出营养过剩、酒色过度是其主要原因。多肉食少运动的富贵者多发,而食物不足,营养不良的劳苦者少发。这与今天的现实吻合。

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的过程,要求我们树立“治未病”的观念意识,改善生活习惯,对糖尿病的防治发挥积极的指导和协同作用[14]。

2.1 合理膳食 唐·孙思邈于《备急千金要方·消渴》中指出,消渴病者,“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不仅明确提出饮食疗法,且将其放在了治疗的首位。由此看出,食疗对防治糖尿病具有重要性。所以饮食要做到“谨和四气五味”和“饮食有节”。即合理控制热能,达到和维持标准体重;避免油腻高脂肪食物,脂肪含量控制在总热量30%以下;增加膳食纤维含量。《素问·奇病论》在解释消渴的发病原因时指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肥胖和饮食过度甘美能够导致糖尿病。肥胖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DM发病的重要机制,控制体重,防止超重和肥胖,则可防止或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避免发生DM。

2.2 适当运动 《素问·宣明五气》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少动久卧,脾气受伤,脾气不健,仍可导致消渴”。注重运动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个鲜明特色,而运动养生法也是目前已公认综合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疗法之一。适当运动可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适量的运动,对于糖尿病病情的缓解有益。青壮年糖尿病病人可以选择稍剧烈的运动项目,中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则应尽量柔和,如太极拳、练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传统的运动项目对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人都适用。改善糖脂代谢紊乱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2.3 戒烟酒 清代秦皇士补辑《症因脉治》曰:“酒湿水饮之热,积于其内,时行湿热之气,蒸于其外,内外合受,由积成热,湿热转燥,则三肖乃作”。酒为辛甘温之品,具燥热之性,饮酒日久,必生内热,伤耗阴津,消渴作矣。健康人适量饮酒可改善葡萄糖耐受性,但对于老年人和糖尿病病人而言,饮酒会使葡萄糖耐受性降低,还会增加眼部病变和神经受损的风险,所以糖尿病病人应减少或避免饮酒。

吸烟的糖尿病病人发生肾脏损伤、心脏病和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吸烟者的糖尿病病情更易进一步恶化。戒烟是非常必要的。吸烟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00年有8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2001年美国把停止吸烟作为糖尿病的防治措施。

2.4 调情志 《医宗己任篇·消症》谓:“消之谓为病,一原于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有不节嗜欲,不慎喜怒。”《慎斋遗书·渴》篇有“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这两篇论述都说明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所以,糖尿病病人除了控制饮食和使用药物外,还必须调整心理平衡,重视心理疗法。中医特色的心理疗法包括气功疗法、音乐疗法、课业疗法等等。

[1] 谢秀萍.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1):95-97.

[2] 杨文英.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的变迁[N].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3-12-11(16).

[3] 张家庆.生活方式与糖尿病[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

[4] 高兴岗,李霞,王文亮,等.人类膳食结构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J].农产品加工,2009(2):64-65.

[5] Weickert M,Mohlig M,Schoff C,et al .Cereal fiber improves whole body insulin sensitivity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women[J].Diabetes Care,2006,29(4):775.

[6] 洪忻,殷晓梅,梁亚琼,等.南京市居民体力活动与2型糖尿病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128-1130.

[7] Yoo JS,Lee SJ.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exercis programs on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Ⅱdiabetes mellltus[J].Taehan Kanho nllkhoe Chi,2005,35(3):546.

[8] 肖美芳,朱海萍,时艳霞.吸烟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关系前瞻性研究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539-541.

[9] 贾冬梅.长期过量饮酒易引发糖尿病[J].家庭科学:新健康,2014(2):11.

[10] 王付曼,赵景波,杨利婷.社区居民吸烟、饮酒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103-106.

[11] 邵山红.心理因素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4):110-111.

[12] Lowe B,Hochlehnert A,Nikendei C.Metabolisches syndmm and depression[J].Ther-Umseh,2006,63(8):521.

[1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7(6):447-498.

[14] 李娟娥,刘铜华.浅谈中医养生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0,29(11):848-850.

(本文编辑王雅洁)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代转型研究》;云南省“十二五”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向)资助

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650500)

王志红,E-mail:wzhong505@126.com

R587.1 R255.4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5.017

1672-1349(2016)15-1750-03

2015-07-29)

猜你喜欢
饮酒胰岛素病人
谁是病人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请勿过量饮酒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陶渊明 饮酒》
与猫狗共饮酒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