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式因素的发展与影响

2016-01-25 14:06李晓瑛
山花 2015年18期
关键词:哥特式哥特英美

李晓瑛

哥特因素一词由来已久,它在英国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哥特风格一直影响着英美的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哥特一词的来源与哥特小说的发展历史,仔细分析了英美小说中哥特的因子,深刻分析英美文学中哥特因素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解读英美文学作品。

哥特的含义

1.哥特一词的含义

在《新英汉词典》中,对哥特即英文Goth的解释有哥特人,哥特族;粗野的人,不文明的人两种。而哥特的本意是指西方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式艺术,这个词中带有浓重的贬义色彩。

2.哥特小说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哥特最开始是北欧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意思。虽然西罗马帝国辉煌一时,在公元5世纪走向灭亡后,哥特民族也在历史史册中消失了。由于哥特民族人民的骁勇善战给意大利等南欧人民的身心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口。因此,意大利人法萨里在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以后,首先提出了“哥特”这个词语,并将这个词语解释为“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都较为厌恶的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通常会有高耸的尖顶,狭窄的窗户,阴森的通道甚至也许在地下室还会有藏尸等很多恐怖的事情。这些建筑在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眼中成了“黑暗时代”的代表,随着时间推移,“哥特”这个词渐渐被赋予了恐怖、神秘黑暗、野蛮等众多包含负面意义的含义。

哥特小说始创于18世纪中期的英国。1764年,霍拉斯·瓦尔浦尔创作出了《奥特朗托城堡》的小说,并为这篇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哥特的故事。此文出版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奥特朗托城堡》的成功让其他作家相继效仿。随后的安·拉德克里夫的《乌多夫堡之谜》,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等都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哥特小说开始形成,在英国文学界确定了基础地位,并不断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文学创作,特别是美国文学家的作品。

不过,自从哥特小说问世以来,不仅通俗的文学作家喜欢创作哥特作品,还有一些一流的作家与诗人,也会创作一些哥特风格的文学作品。比如英国的雪莱、狄更斯、拜伦、科勒律治等以及美国的马克·吐温、华盛顿·欧文、福克纳等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家与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时会直接运用大量的哥特式小说的手法,有时会直接创作哥特小说故事。这使得哥特文学从边缘文学上升到了中心文学的地位,从而成为英美文学发展主流,自此,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形成。

哥特因素的特点

1.善与恶的交织

在文学历史上,有些学者把哥特小说称作是梦魇文学。他们认为,在哥特小说里,有梦境,梦里的潜意识代表了人内心的恐惧害怕及冲动慌乱等平时不常见的负面情绪。在哥特小说中,大多数的题材都是来自神话传说或者作者在梦中的体验等。因此,哥特小说基本都存在着魔鬼、神秘的城堡等较为基础的场景,这些恐怖神秘的场景揭示了存在于人们心中被隐藏的邪恶心理。大多数的哥特小说中,主人公是恶棍英雄,他们出身神秘,外表怪异,心理扭曲,看到别人悲惨的遭遇却感到快乐,他们与魔鬼和死亡为伴,并伴随恐怖诡异的力量。但是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又可以看到这些人的情感那么脆弱,所作所为那么感性,人物外形与情感的强烈对比,整个故事让人又爱又恨,既邪恶又迷人。文学创作通常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来丰富人物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哥特小说就是利用人们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人们看得见的外形上丑化主人公,但在心理描写上表现人类隐藏的黑暗面,让读者既想继续探索,又害怕探索的结果。这种矛盾的心理,既能够激起读者的恐惧感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感。我们既能在未知的世界里置身险境,不断冒险,在心底深处又知道离危险始终有安全的距离,因此我们就能在阅读中获得愉悦。翻阅文学史上的哥特小说,不难发现,哥特式的善与恶纠缠的人物比比皆是。

哥特小说多取材于《圣经》。《圣经》是基督教的传说,里面有许多渲染地狱可怕的描述。《启示录》里,也有许多天使与撒旦之间的战争,导致了地面上的肆虐屠杀,并带来了瘟疫、饥荒等灾难,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启示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鲜明的意象描写和神秘的象征意义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圣经》中的许多描写给作家带来了灵感,比如弥尔顿的《失乐园》以及现在的许多恐怖电影都从《启示录》里选取素材。哥特小说中的恶魔、恶棍英雄等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与撒旦、该隐相似,而一些故事情节,比如仇杀、乱伦、同性恋等都经常在《圣经》中重复出现。哥特小说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善与恶的交织,也是《圣经》的主线。

2.阴暗与崇高的对比

初读哥特小说,第一感觉就是恐怖。这种恐怖的感觉并不是文字,也不是文章的某一部分,而是贯穿整个文章的发展与结局,恐怖是哥特小说的感情基调。爱尔兰的作家和哲学家伯克1756年曾经在他的著作《论崇高与美丽》中写道,崇高的艺术体验能够让人感到既恐怖又美丽,从而净化人的灵魂。后来,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他又提出,凡是能让人感到恐怖的各种方式,都是崇高的来源。从他所持的观点来说即人们对丑恶野蛮生活的厌恶排斥,对尘世生活的失望与厌倦,对美好天堂的期盼与渴望,才是哥特小说深入人心的现实基础。因此,可以看到,在英美文学中,哥特小说就是一个邪恶的精灵,它披着阴暗的外衣,让人们感到恐惧,同时又让人们对旺盛的生命产生渴望,阴暗与崇高的对比不断地刺激着读者的各种感官,体会到小说中的美的描述,产生超越现实超越伦理的崇高。

哥特因素对英美文学的深远影响

1.写作素材

英美文学在写作素材与情节的选择上都深受哥特因素的影响。在许多的英美文学著作中,素材大都来自几个方面:(1)日耳曼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里面充满了怪力乱神,能让文学家发挥想象力,在神秘的背景下开展故事情节;(2)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在这期间,各种思想体系百花齐放,其中流行的戏剧中最多的就是“复仇记”。在这类戏剧中,有着豪门恩怨和复杂的感情纠结,满足了哥特小说最基本的阴暗、阴谋、暴力等因素;(3)宗教的影响,英美国家的人民多是基督教的信徒,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着深深的基督教义的印记。在美国文学的历史上,清教主义深深地促进了美国文学的道德内在化。它从人内心的角度对人心进行深度探索。比如美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哥特小说《韦兰》,它意在批判宗教对人心的荼毒以及灾难性的不良后果。在这篇小说中,气氛非常恐怖,场面十分血腥,虽然是对清教的批判,但其中也表现出宗教对美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2.写作手法

在现实主义主导的英美文学作品里,许多现实主义的运用大师没有拒绝使用哥特小说的写作手法。而正好相反的是,哥特主义的手法更加利于他们揭示当时社会的阴暗面。这种将哥特恐怖小说与批判现实社会的谴责小说相结合的特点可以在狄更斯的代表作品《雾都孤儿》《双城记》《艰难时代》等小说中找到影子。这些作品都运用了哥特手法,将哥特式的神秘背景从古老的神话世界转移到了现实的城市中,狭窄的街道,肮脏的地下室,时刻存在的犯罪。哥特小说中的震撼力正符合了当时社会的批判需要。

3.文章背景

在哥特式小说中,从头到尾都弥漫着恐怖的讯息。因此,这种恐怖气氛的文章背景也被许多英美文学家所用。比如悲剧作家莎士比亚,在他创作的许多戏剧里,就首先营造了挥之不散的黑暗阴冷的社会背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背景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代血仇,两个家族中的年轻人成了家族竞争的牺牲品,美好的生命与爱情最终败给了无情黑暗的现实;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成长伴随复仇、仇恨、阴谋、暴力等这些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这些作品对背景黑暗式的描述,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始终逃不过一死的情节,都让读者心寒和颤抖。作者渲染的社会背景,将整个社会缩影在文章中,揭露了人性的丑陋,社会的黑暗,使得这些戏剧有了极大的感染力。

直到今天,哥特因素还在不断影响着英美文学创作。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也是讲述在黑暗中正义与邪恶开展的战斗,在黑暗世界中真善美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些作品无一不存在着哥特因素,特别是黑暗的社会背景的描述。

4.人物形象

在哥特式小说中,最突出的就是丑陋怪异的外表与其心灵的强烈对比,如恶棍英雄之类的形象。在英美文学的著作中细细翻阅,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的著作中都有着这样的主人公形象。一旦作者不把主人公设计成这样的形象,也许整个作品的戏剧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比如著作《简·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中等的身材,一副宽阔的胸膛,黝黑的面庞,非常严肃的神情,一对浓黑的眉毛。当他锁眉时,人们感觉这个人陷入了深深的挫折当中。但是,当女主人公简·爱深入了解他之后,观察到了罗切斯特的性格弱点:愤怒、憎恶、羞愧、痛苦等人性中掩藏的负面情绪。还比如《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希斯克力夫,他狂傲不羁,为了爱情和复仇, 他变得乖张暴戾、阴险狠毒,在报仇的过程中不择手段。读者对于这些恶棍英雄的主人公形象,一方面从心底憎恨他们,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为他们独特的性格所吸引。究其原因,是因为阅读这些作品的读者的心底深处也藏着一些进攻性、压迫性的潜意识,是读者性格中的一部分,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在虚拟的世界感受另一种人生,引发深思,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因此,英美文学作品深受哥特因素影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恶棍英雄的人物形象,在各种英美文学作品中,这种形象已经不可或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哥特小说创始至今,一直在进行着善与恶的交织,一直在阴暗邪恶中探索美好,揭露人性丑陋的一面。现在,在英美文学中也还是可以找到哥特小说的某些因素,是因为,在现今的世界,仍然存在着丑陋、邪恶和黑暗的角落,还有人民的呐喊。从而社会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运用哥特小说的方式,用它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存在的罪恶与危险。

因此,我们研究英美文学作品时分析其中的哥特因素的影响,有利于我们通过哥特小说的特点来剖析这些作品,更深层次地了解作者对人、对人性、对社会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

[1]杨建芳.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探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1):18-20.

[2]袁群,魏军,牟丽."黑暗"的哥特式小说的人物内涵及其价值所在[J].宜春学院学报,2010,(1):69-72.

[3]张江梅.论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因子”[J].当代文坛,2010,(02).

[4]安芝丹.试论《巴特尔比》的哥特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126-128.

[5]马珊.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5):223-224.

[6]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03):22-26.

猜你喜欢
哥特式哥特英美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锋利少女
哥特式浪漫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西方哥特式研究的新趋势——评《卢特利奇哥特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