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优势的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基于区域品牌形成的视角

2016-01-26 05:30盛亚军
关键词:区域品牌产业集群

徐 明, 盛亚军, 魏 胜

(1. 吉林大学 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2. 吉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3. 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区域环境优势的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
----基于区域品牌形成的视角

徐明1,2, 盛亚军2, 魏胜3

(1. 吉林大学 商学院, 吉林 长春130012; 2. 吉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130117;

3. 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150028)

摘要:创建、培育区域品牌已经成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塑造区域形象的有力助推器,区域品牌形成所处的区域环境优势成为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概念界定与测量问题并不尽完善。界定了区域环境优势的概念,遵循题项库的建立、题项净化、信度和效度检验等步骤开发了区域环境优势的测量量表,得出区域环境优势由资源环境优势、文化环境优势、投融资环境优势、制度环境优势和社会关系环境优势等5个维度构成的研究结论,为其他地区发展区域品牌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区域环境优势; 区域品牌; 产业集群; 量表开发

近年来,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引起了政府、业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不仅成为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和区域竞争的主要支点。在其发展过程中,树立起很多区域品牌,这些区域品牌的形成、培育与发展有效促进了集群竞争力的形成和区域产业形象的提升,成为区域经济繁荣的有力推动器。这种现象在浙江省温州市表现得尤为突出,该市已经形成以鞋业、服装业及低压电器业为代表的12大特色产业集群,截至2013年末,已形成“中国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电器之都”等56个“国”字号区域品牌,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 253.84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市生产总值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位列第36名。那么,该地区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如此众多的区域品牌?该地区哪些环境优势促进了区域品牌的形成和发展?这使得测量和评价一个地区的区域环境优势成为亟须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区域环境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文献和深度访谈的结果,对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区域环境优势的维度加以界定,开发出区域环境优势的测量量表,以弥合区域环境优势概念界定不清和测量工具不完善等方面的不足。

一、 概念与维度的界定

区域品牌也被称为集群品牌,通常在一定产业集群基础上形成并发展,其产业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区域品牌的命名多为区域地名和产业名的组合,当该区域品牌在消费者中形成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时,即可发展为以“区域名+产业名”著称的区域公共品牌[1]。区域环境优势是区域品牌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特定区域范围内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域品牌所依赖的独特环境因素集合体,是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显著作用的区域环境因素。从区域环境优势所发挥的作用角度出发,国内外学者们对区域品牌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区域品牌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现有的区域环境和产品品质不足以满足其品牌发展的需求,此时的区域环境和产品品质需达到更高水平[2]。Welford(1996)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建立了区域环境管理系统(REMS),该系统首先对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因素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在一个区域内部 搭建起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联。Anholt(2005)[3]关于国家品牌的相关研究表明,旅游、出口、政府、投资和移民、文化和遗产及人口等六个方面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国家品牌。Gudjonsson(2005)基于Kotler等(1997)[4]的区域营销理论和Porter(1998)[5]的国家竞争优势论模型,导出了影响国家品牌的要素模型,认为地域要素、人口要素、政治要素及经济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共同影响国家品牌[6]。

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识别出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区域环境优势因素的研究始于胡大立等(2005)[7],他认为区域环境的优良是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同时将区域环境划分为两部分,即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是能够为交易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如场所、交通、通讯等;软环境侧重商业文化氛围、市场秩序和组织创建品牌的意愿等方面。朱玉林、康文星(2006)[8]在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需求与供给时,认为区域环境不应仅局限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如基础设施状况等),还应包括区域政府的廉洁程度与办工效率等内容,良好的区域环境,一方面要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塑造公正、廉洁的区域政府形象。马庆栋(2010)[9]认为区域品牌是指被市场接受、认可的特定区域各类属性的市场概念性总和。其中,市场包括人才市场、区域专业市场及技术市场,市场中还有营销机构、金融服务组织、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种中介组织。市场及市场内的中介组织与区域文化、工商传统、各种无形资源等因素相互作用,汇集成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市场力量。

由于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环境因素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所持观点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每个区域环境优势因素的概念界定及其各维度对区域品牌的作用机理系统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该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尽地梳理与归纳,概括出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区域环境优势因素,主要包含资源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投融资环境、基础设施及社会关系环境六个方面,代表学者和主要观点见表1。深度访谈的结果也与这六个维度相吻合。

表1 区域环境优势概念分类

1. 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主要是指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最基础的必要资源,包括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力资源包括人口受教育水平及专业人力资源供给水平,可以从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衡量;科技资源主要是指区域内通过科学技术能够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改良的资源,通常包括区域内企业周围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及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基地等。

2.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由生产性基础设施、产业性基础设施、信息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性基础设施组成。其中,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区域内部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网络、供水及供电设施;产业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特色工业园区、专业市场;信息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区域内部的科技情报检索系统和数据库;公共性基础设施主要指区域内部的公共图书馆、技术中心、公共实验室、检测中心、中介服务机构等。基础设施中归属于生产性基础设施、信息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性基础设施三者的因素,对区域品牌形成所起的作用是间接的,但却是基础性必要条件,产业性基础设施的作用是直接而且显著的。

3. 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指在某地区或城市范围内被企业信奉和倡导的共同信念,形成于区域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之中,其表现形式包括经营哲学、管理制度、价值观、道德准则、社会责任和信仰等。共同的信念带来集群内部企业的共同风范和精神,包括历史文化、企业家精神及区域内部文化,是由这三者相互融合而涌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文化体系。历史文化主要指的是某地区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形成的文化。区域内部文化是特定地区内历经较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特色概念的区域文化,如内部的合作文化、商业文化、诚信文化及地缘文化等。

4. 投融资环境

任何区域品牌的形成都需要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做保障,投融资环境是指有利于区域品牌形成的区域内部信用、资金环境。其中,信用环境由和谐的银企关系、政府的适度管理、相关的投融资机构服务水平及信用体系的建立等共同决定;而资金环境主要通过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及资本支持体现。

5. 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政治、法律、经济体制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为政府和行业协会(商会)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行业内部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产权制度等内容。区域内任何一种制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其中的企业行为形成一个激励集,鼓励企业努力生产并进行发明创造。制度环境体现一个地区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的意志及其对产业集群的指导与支持,对区域品牌效能的发挥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6. 社会关系环境

社会关系环境主要是指存在于区域内部的企业家及其企业与内部和外部资源所建立的沟通网络。企业家的沟通网络主要体现在企业家的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及个人关系。企业的沟通网络则主要体现在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外部组织在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二、 量表的开发与检验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出测量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区域环境优势的模型,并且检验它。按照Churchill的开发量表程序[24],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企业深度访谈,形成了初始题项库,再根据相关专家的评审意见对初始题项进行提炼,逐一剔除不合格的指标,然后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验证所开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1. 量表的开发

(1) 初始题项生成

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得题项:一是现有文献。通过对测量区域环境优势的题项进行详细梳理,共得到106个题项,其中反映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的题项各10个,反映文化环境的题项有45个,体现投融资环境的题项有17个,涉及制度环境的题项有8个,以及社会关系环境的题项16个。二是深度访谈。本文选取温州地区的多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温州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成熟,集群内拥有诸多区域品牌,因此在该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鞋业集群3家企业、服装业集群4家企业及低压电器业集群4家企业进行访谈。在深访过程中,有3个反映资源环境的题项、2个反映基础设施的题项、7个体现文化环境的题项、4个体现投融资环境的题项、2个涉及制度环境的题项和4个涉及社会关系环境的题项,共22个题项被频繁提及,所以暂时保留,最终形成的题项库共128个题项。

(2) 初始题项的净化及修改

本研究邀请多位研究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的学者,以及对温州实际情况比较熟悉的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专家组对题项库进行初步的净化,以保证量表的内容效度。首先,通过头脑风暴法对各题项进行评价,剔除和现实的区域品牌优势关系不大的题项,共删除题项36个。其次,将本研究涉及的区域环境优势概念及测量维度等信息告知专家,请专家对量表中各题目与该待测量因素的相关程度作出评价,将相关性较低的题项进行删除,因为这些题项不能反映待测维度,共删除题项72个。最后,请专家组成员对编制题目语句的准确程度和清晰性进行评价,修订一些专业词汇和晦涩词汇。经过专家预审,本文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整。第一,根据专家的意见,对部分题目的文字表达方式进行调整,增强题项的可读性。第二,专家认为资源环境维度与基础设施维度在内涵上表述的是同一问题,建议合并后称为资源环境。综合现有理论、专家意见和现实情况,经过反复的筛选和评价,确定20个题项,其中反映资源环境的指标5个,文化环境的指标6个,投融资环境的指标3个,制度环境的指标3个,社会关系环境的指标3个。

(3) 预测试

这20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编制成预调研问卷,分别在温州的11 家企业发放初步调研问卷进行预测试,这11家企业分别来自鞋业、服装及低压电器三个产业集群。让被试围绕测量内容、问卷格式、可读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他们的反馈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修改。

接着,对上述三个产业集群中具有“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中高层主管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82份(回收率68.3%)。按照Churchill的量表开发过程,进行Cronbach’s Alpha分析,删除题项与总体相关系数小于0.5的题项。其中有2个题项被剔除,剩余的18个测项进入了正式的大样本测试和数据分析。最终,反映资源环境的指标4个,文化环境的指标6个,投融资环境的指标3个,制度环境的指标3个,社会关系环境的指标2个,详见表2。

表2 正式调研的题项

2. 维度确定与信效度检验

正式调研的对象选择温州地区具有“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中、高层主管,因为他们不仅较全面地掌握行业信息,同时熟知本企业的发展历程。因受限于名牌企业数量,所以本文也选取了少量非名牌但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的中、高层主管进行调查,即在温州地区拥有“区域名牌”称号的鞋业、服装业及低压电器业中选择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企业数量为340家,发放34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5份(回收率89.7%)。为了检验回收问卷无反馈偏差,首先对三个行业的回答结果进行了差异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三个行业间的回答没有显著差异,同时还比较了名牌企业与非名牌企业的回答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未见显著差异。

(1) 维度确定

本文首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分析之前,对样本进行了KMO和Bartlett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极大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成功得出5个因子(见表3),印证了深度访谈及专家预审量表的研究结果。题项“本地企业在外拥有庞大的营销队伍”的负荷为0.347,虽然较低,但是在深度访谈中几乎全部的受访企业高管都提到了此点,因此予以保留。量表中的18个变量均得以保留,其他所有因子的负荷在0.525~0.830之间,累计解释的方差为60.307%。

表3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2) 信度和效度检验

① 信度检验。信度是指量表无偏差程度,本文检验所开发量表信度的主要测量指标是可靠性系数,即Cronbach’s Alpha系数。结果表明,这五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是0.518、0.821、0.618、0.758和0.580。整个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872,各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或非常接近于0.6(见表4),量表的信度得到检验。

表4 区域环境优势的五维度量表信度系数分析结果

② 效度检验。量表的效度检验主要是针对量表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由于本研究探索的领域较为前沿,相关的研究目前仍处在定性研究阶段,因此在编制本量表的过程中,首先梳理了国内全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借鉴了大量国外文献,还邀请了同领域的多位专家交流探讨,对题项库进行预审,因此在开发期间确保了较好的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指的是实证数据与拟测量概念之间的一致性,包含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由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在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经过实证检验的相关量表,因此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来判别量表的收敛效度。如果每个因子的负载值均显著大于0.5,则该量表符合收敛效度的判别标准。正如上文表2中显示,所有因子的负载均在P<0.01水平上,显著大于或接近0.5,即该量表收敛效度较好。区别效度是指量表中不同维度的差异性,即如果所开发量表的不同维度的相关程度很低,则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本文运用相关分析来检验区别效度,见表5。

表5 区域环境优势相关系数表

表5中,区域环境优势的资源环境、文化环境、投融资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关系环境五个维度内的题项相关系数几乎都大于五个维度间题项相关系数,因此,表明所开发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三、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分析并借鉴了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文献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区域环境优势的概念,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同时为研究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区域环境优势,构建出一套量表进行测量。量表最终包含18个题项,整个开发过程严格遵循量表开发程序,经实证检验,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将所有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区域环境归纳成一个体系,对区域环境优势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并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区域环境优势结构;第二,所开发量表为后续与区域环境优势因素相关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测量工具。另外,所开发量表为进一步探究区域品牌形成与区域环境优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平台,并为其他地区如何塑造有利于创建、培育区域品牌的区域环境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由于本文大样本测试的目标访问对象是温州地区拥有“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所选取的企业皆来自于鞋业、服装业及低压电器业等传统行业,并且温州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当地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低。所以本量表的适用性受到一些限制,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打破这些限制:第一,进行更大地域规模的样本收集,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更加全面、深入地验证该工具,从而增强其有效性和稳定性;第二,通过开发的量表验证并测量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各区域环境优势因素的作用;第三,进一步研究影响新兴行业区域品牌形成的区域环境优势因素,比较行业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盛亚军,张沈青. 基于集群视角的区域名牌形成影响因素探究----集群产业优势测量量表的开发及检验[J]. 管理评论, 2009,21(3):73-39.

[2] Welford R.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6,12(3):347-357.

[3] Anholt S. Editorial[J]. Journal of Place Branding, 2005,4:333-346.

[4] Kotler P, Jatusripitak S, Maesincee S. The Marketing of Nations—A Strategic Approach to Building National Wealth[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7.

[5] 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8.

[6] Hlynur G. Nation branding[J].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2005,1(3) :283-298.

[7] 胡大立,谌飞龙,吴群. 区域品牌机理与构建分析[J]. 经济前沿, 2005(4):29-32.

[8] 朱玉林,康文星.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需求与供给分析[J]. 求索, 2006(7):35-37.

[9] 马庆栋. 区域品牌的对象、属性与塑造主体探析[J]. 商业时代, 2010(18):25-26.

[10] 董洪清. 浅析凉山民族地区的区域品牌建设[J]. 商场现代化, 2009(6):216-217.

[11] 刘婷. 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模式研究[J]. 北方经贸, 2014(8):52-53.

[12] 张思潮,李一. 服装区域品牌研究综述[J]. 经营与管理, 2014(10):125-127.

[13] 林阿禄,颜颖. 茶叶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协同研究----以福安“坦洋工夫”茶叶品牌为例[J].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2011(5):42-46.

[14] 陆程盛,卢恩峰,龙筱刚. 宁波市区域品牌战略发展对策[J]. 企业经济, 2013(8):151-154.

[15] 徐康宁. 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06.

[16] 张孟洋. 欠发达地区区域品牌建设研究----基于浙江丽水的经验[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1(5):43-48.

[17] 肖阳,谢远勇.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区域品牌培育模式分析[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26-30.

[18] 李永鑫. 民族地区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探索----以广西为例[J]. 生产力研究, 2009(24):92-94.

[19] 高建军,张瞳光.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与提升路径探究[J]. 当代经济, 2014(3):130-131.

[20] 黄秀娟,吴灿. 产业集群下的区域品牌成长研究[J]. 现代商业, 2011(33):104-105.

[21] 郑永彪,罗晗旖,唐大立. “中国钧瓷之都”区域品牌建设机制与路径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5(4):84-87.

[22] 张凤英. 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路径研究[J]. 科技广场, 2013(9):155-160.

[23] 范大良,林伟江. 潮州陶瓷产业发展及其品牌化研究[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09(11):72-74.

[24] Churchill G A. A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Better Measures of Marketing Construct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9,16(1):64-73.

(责任编辑: 王薇)

Concept Definition and Sca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Advan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Brand Forming

XUMing1,2,SHENGYa-jun2,WEISheng3

(1. School of Busines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chun 130117, China; 3.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Abstract:The cre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regional brands has become a powerful booster to develop reg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image,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advantage serves a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regional brand forming, but its concept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require improving.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advantage was first defined, and the measurement scale was then developed by following such steps as item pool establishment, item purification,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ing. It was concluded that regional environmental advantage is composed of five dimensions: resources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investing and financing environm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findings may provide the decision-making basis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developing regional brands in many other regions.

Key words:regional environmental advantage; regional brand; industrial cluster; sca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 7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5)06-0587-08

作者简介:徐明(1983-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区域品牌问题研究; 盛亚军(1980-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区域品牌问题研究; 魏胜(1983- ),男,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零售管理、品牌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1YJC630177); 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20150418073FG,L20120655);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14151); 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14RW13)。

收稿日期:2015-03-20

doi:10.15936/ j.cnki.1008-3758.2015.06.007

猜你喜欢
区域品牌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优势与区域品牌关系研究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特色文化产品区域品牌营销机制构建研究
我国水产品品牌建设模式分析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产品伤害危机对区域品牌的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