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务正业”的B面人生

2016-01-26 09:39翁佳姸
看天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行家不务正业魔方

翁佳姸

小到教人搭配服装、制作PPT、玩转魔方、提高扑克牌技,大到职业规划、创业经验,越来越多具备特殊专长和经验的人作为兼职行家走进了互联网世界,在职业人生的A面背后拥有了别样的“B面人生”

2015年12月6日,周日,早上9点,裹着一件黑色长羽绒服的北京四中地理老师朱岩准时来到国子监门口。此时,他的身份是果壳网“在行”平台上注册认证的“行家”,这是一个O2O的经验咨询平台,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经验和专长的人可以注册申请成为行家,并开设相关的一对一课程,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急需求教的课程进行线下付费约见。

朱岩名下开设有三个课程,分别是:带你探寻北京古建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带你走进博物馆的大千世界,以及如何开始一场“有文化”的自助旅行。这天的学员是一对父子,孩子上小学。朱岩将花一个上午的时间带他们游览孔庙和国子监,2小时收费300元。

孔庙大成殿的汉白玉台基上,孩子正专心地数着大殿屋脊上的神兽个数。“这是今天发现的第三个龙的儿子。”朱岩指着屋顶两端蹲伏着的、形状如同没有尾巴的四脚蛇神兽雕像提示道,“这种神兽叫鸱吻,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喜欢吞火,还喜欢喷水。所以古人为什么要把它放在屋顶上?”

“为了救火。”小学生答。“那时候的人把防火的寓意寄托在这些装饰性动物的身上。为了防止它不专心飞走,人们在它身上插了一把剑,把它固定在房顶上。”朱岩的讲解很快引来了一群游客追随,每当他移步换景,身后便有二三十人跟着移动。

孩子的父亲在一旁边听边做记录。两个小时的讲解,他拍了57张照片,记了21条关于古代建筑术语和官职名称的笔记。回家后,他跟孩子聊了聊今天的课,发现孩子记住了80%的知识点。

在自己的本职之外找到平台分享所长的人并不只有朱岩一个。目前,在“在行”登记的行家约有3000名,覆盖了北上广深外加杭州、成都、宁波共7个大中城市,北京的行家占三分之二。小到教人搭配服装、制作PPT,大到职业规划、创业经验,越来越多具备特殊专长、拥有“认知盈余”的人作为行家走进了互联网世界,在职业人生的A面背后开启了别样的“B面人生”。

有趣灵魂总会相遇

“在行”平台上,大多数行家都有自己的职业,在成为行家前,他所在的“行”甚至只是业余爱好。

朱岩大学学经济,在美国读研时,他自驾从东海岸开到西海岸又开回东海岸,总行程两万多公里,还穿越过阿拉斯加。在欧洲旅行,他从意大利一路坐火车回北京,中途横跨了整个西伯利亚。回国后,他干了几年与旅行相关的工作,并在2015年成了北京四中的一名地理老师。

除了爱逛地质公园看地貌植被,朱岩对古建筑的钻研也十分深入,他家有一整面墙的书柜,装满了跟历史古建有关的书籍。他在书里读到,唐代四座木结构古建筑全部在山西,五代、宋元建筑也多有留存,就多次驾车从南到北挨个县城地把古建筑看了个遍,细致到每个村有代表的老房子都观赏比较了一番。“不太了解的人会觉得这个村跟那个村的老房子都是一样的。”他笑笑,读了书才知道,隔一座山、隔点年份,看似相同的老房子都有细微差别,这正是他的乐趣所在。

最近他又去了一趟五台山,冲着梁思成和林徽因去的。他读了一本梁思成的书,书里提到了一座唐代寺庙佛光寺。这是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的发现,在这以前日本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本土已经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要看唐代建筑必须去日本。梁思成根据敦煌壁画和一些文字史料,发现五台山的山坳里有一座唐代寺院幸存。看到这里,朱岩按耐不住兴奋驱车前往,开车进了山坳,周围都是森森古树,不见古寺踪影。下车走了一段,才发现一段陡峭石阶,他一登上台阶就被眼前所见震住了。古刹体量巨大,深邃的屋檐下是半个柱子高的斗拱,雄壮地撑起寺顶。殿内唐代雕塑保存完整,尽管色泽已经褪去富丽,但那一瞬间还是有“被带回到国力强盛的唐朝的感觉”。

朱岩的朋友形容他的旅行状态,“不仅对地名、里程、所经过名胜保护区了如指掌,还能数出看见过多少棵怪柳、多少只水牛、多少头野猪”。

2015年三四月,朱岩在微信朋友圈发现了“在行”,觉得挺有意思,便递交了申请——在“在行”网页上填写一个类似个人简历的行家申请,3个工作日便能收到反馈,通过率在10%到20%左右。朱岩发出申请时,“在行”刚刚推出,行家和课程还不具规模,见面形式是一对一在咖啡馆坐着对谈。朱岩在咖啡馆见了3名学员,抽象地制定一番旅游计划,感觉不太对。他想既然都能约在咖啡馆,为什么就不能把授课场地直接搬到他熟悉的博物馆或是古建筑?这个先例一开,“在行”甚至还特别开出一个专项:边走边聊,有一边吃火锅一边学用手机拍摄食物的,还有一边逛街一边教学员买东西的。

差不多与朱岩同步,曾经连续两年拿下全国升级扑克锦标赛冠军的职员吴淼也有点跃跃欲试。朋友向她推荐了“在行”,开始她只是在上面浏览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咨询话题,刷了一段时间页面,她发现“上面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止职场创业这些正儿八经的话题,还有人教魔方、教保龄球。“我心想,他是保龄球冠军,我是打扑克冠军,我也可以试试。”

与朱岩和李淼的自行申请不同,魔方教师常方圆接受的是“在行”的定向邀请。尽管小到幼儿园的4岁幼儿、年长到社区里的老人她都教过,她仍然对“在行”的约见充满期待,因为好奇“那些愿意付300多元钱上一堂魔方课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朱岩A面:地理老师B面:古建筑研究者、旅行达人

“我到底会遇见一些什么人?”这正是许多行家开启B面人生的原因。在一个互联网的世界中,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见到什么年龄、什么职业的人,听到什么样的故事,帮助他们解决怎样的问题。“就是在业余时间做一件有意思的事,虽然都是教课,但这跟见客户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就像人生的A面B面一样。”常方圆说,对此,吴淼的形容是:“有趣的灵魂总会相遇。”

我的经验如何给你

“我为什么敢来开课教打牌,因为我就是从菜鸟一步步学起来的”,教扑克双升的行家吴淼说。

她的牌龄不长,只是特别投入并善于钻研。为了打好牌,吴淼几乎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讲双升技巧的书。参加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节节高升》后,她突然觉得自己“简直太菜了”。此后,她天天泡在网上跟高手交手,一副牌能回放看好几次,看不懂就缠着对手问。打全国升级锦标赛前夕,她经常睁着眼睛醒到凌晨四点,反反复复思考没打好的几把牌,琢磨还有没有最优方案。渐渐地,她建立起了一个类似知识框架的东西,新学到的牌技都能往里填充。就这样,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吴淼就从大学才开始打双升的“民间二流高手”一跃成了全国冠军。

吴淼A面:某机构职员B面:全国升级扑克锦标赛冠军

申请加入“在行”的4个月里,吴淼已经约见了34位学员,“你知道吗?一开始我的扑克课是被分到‘奇葩类的。”她说。这堂“奇葩”的扑克课常开在咖啡馆,四位学员相聚一桌,洗牌,发牌,开打——这是课前的摸底,吴淼轮流站在各位学员身边看他们出牌,不时点评一两句。上课前,吴淼会一一打电话询问学员的牌技水平,大家都说基本打遍亲友圈无敌手,记牌没什么问题。几堂课下来吴淼发现“大家都太自信了”,自称能记牌的其实只能偶尔记住几张大牌。随后,她调整了课程程序,让学员上课前先打一盘,摸摸底,观察他们的出牌习惯。

这种3小时200元的小团体课刚推出不久,气氛更像朋友聚会。前半小时基础知识讲解颇有点像数学课,吴淼在手机备忘录里给自己列了个100字的课程大纲。学员在什么程度会碰到什么瓶颈,她特别清楚。她偏爱那种“理解能力强,自己也肯下功夫,就是缺一个人点拨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员,对方茅塞顿开时的状态让吴淼特别有成就感。最近,因为总有学员追着问这步那步都是什么意思,为了讲解更直观,她还打算做个PPT讲义。

不同于吴淼可以现场实践的经验传授式教学,科研工作者阿钰有一套严格的备课流程。教语言学的她在“在行”开设的课程是:“会说话的金子才能发光”,教学员说话的技巧。课程介绍里写道:“身边最有成就的未必是最有料的人,而是沟通能力最强的人。”她说自己不是一个喜欢倾听情感倾诉的人,她擅长给出指向明确的建议,非常讲究“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上课前,学员要给阿钰写一封邮件,详细说明自己的问题;再录一段三分钟的命题语音,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行业,发给阿钰作为备课参考。通过录音及电话沟通,阿钰在上课前会基本了解困扰学员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交友困难或无法与人深交、与家人的沟通不畅、工作场合不敢表达或与领导同事相处不融洽。”

她的课没有太深奥的理论,大都是浅显实用的建议,比如戒掉口头禅、面带笑容、及时感谢等。在对话时,她会直接指出学员的不良沟通习惯:“声音太小,口头禅太多,啰嗦,说话乱晃,主题不明”。有学员吐槽不想拍领导马屁,“跟上司良性互动,不叫拍马屁。”阿钰让他调整心态,“领导也是人,领导不是马。”她反复强调沟通中的平等,“你跟领导是平等的,只是一场交流中有上下级的要求。你欣赏他,那就告诉他。”欣赏、赞美是阿钰授课中多次强调的技巧。

这些让学员十分受用,不少人在课程结束后同她成了朋友。一个学员上完课见了客户,兴奋地告诉她,把课上学到的技巧对客户运用了一番,效果挺好。还有个学员每天都给阿钰发微信,告诉她他今天又做了一个什么引以为傲的事情。“只要那个良性沟通的开关打开,之后一切都会慢慢顺利起来。”阿钰说。

给自己定价

如何为自己的经验和劳动定价?这几乎是每一位走进互联网世界展开B面人生的行家都需要反复摸索的历程。

最初开课的时候,阿钰给自己的定价是一堂课一个半小时,收费208元。开课第一个月,课程抢手的程度有点出乎阿钰的预料,因为预约学员实在太多,阿钰把价格提到了现在的450元一个半小时,每周只开放4个预约名额。尽管如此,一般刚到周二,预约名单就满了。

几乎所有行家都会在开课后的三个月里,提升课程的价格。

之所以提价,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控制学员数量。教魔方的常方圆已经开班将近半年,价格也从最初的一个半小时200元提到了380元。她是一家魔方文化公司的首席运营官,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只能挤出时间上课,“有时候午休还要赶回家做点家务”。她打算近期再调一次价格,“预约的学员太多,有点见不过来。”在她的主页上,显示已有152人将这门课收藏进了心愿单。

而另一些提价则是为了控制质量。最初,吴淼的一对一课程定价150元。一些零基础学员的到来会让吴淼有点头痛,“就好像你教人写作文,还要从拼音教起一样。”她担心因为价格不高,许多人会把她的扑克课当成兴趣启蒙班,而她想开的是高手点拨型课程,“这样这笔学费花得才有价值”。为了给学员的水准设置底线,她问了几个连续上了两三堂课的学员的意见,并把学费提到了300元,“开始我自己还觉得,教个打牌还这么贵,”但学员们都还觉得挺值。

目前,“在行”平台上收费最高的是奥美广告创意总监东东枪的课程“如何把你的广告做‘对”,分两次见面,一次一个半小时,收费15000元。即便如此,还是有100人将东东枪收入了自己的“想见”名单。

至于一直令吴淼好奇的“愿意花钱来学打牌的会是一群什么人”的问题,如今也有了答案——三分之二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业余爱好者,三分之一是想体验课程的“在行”员工和其他行家。同样的问题之于常方圆,答案则是:“主要是互联网从业人员,还有一些有经济基础的年轻人,以及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超高的家长”。目前,常方圆已经教过近40位学员,在她的学员里,有不少带孩子来学魔方的全职妈妈,有了结童年学不会魔方遗憾的成年人,还有个学员在国外生活多年,想玩魔方“可惜没有圈子”,回国后看到这个课程,立刻报了名。

阿钰A面:高校科研工作者B面:语言、沟通技巧研究者

常方圆A面:文化公司首席运营官B面:魔方达人

除了遇见不同领域、对不同问题或好奇、或困扰的人,这些分享“认知盈余”的行家之间也形成了一个社交圈。在吴淼的一堂小团体扑克课上,四名学员全部都是“在行”的行家,其中约课最多的已经出现了三次。甚至还有行家开设了仅供行家间的约谈——“如何提高一对一咨询效率”、“助你成为顶级行家”等,不同的行家在开启自己的B面的同时也在发现并分享着他人的B面人生。

当然,当B面的版图越扩越大时,它也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A面。“会出现专职行家,”这是果壳网CEO姬十三的预言。在他的设想中,未来的行家分布应该要形成一个金字塔:底层是大量兼职行家,中间是专职行家,还有一部分顶尖“牛人”。

如今,无论是朱岩、吴淼、常方圆还是阿钰,都还在享受兼职做行家、体验B面人生的状态。未来的变化没有人能预料,但有一点是他们已经尝到且会继续追求的——“遇到不同的人,展开不同的人生图景,大家一起完成一个特好玩的活动,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猜你喜欢
行家不务正业魔方
班门弄斧新传
呆若木鸡
成语魔方
楼房魔方
众安保险“不务正业”?
小魔方
“不务正业”的王室成员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马踢人了吗
智识盗马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