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对悲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2016-01-27 12:01刘艳琼温州大学人文学院325035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刘艳琼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35)

浅论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对悲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刘艳琼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35)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即使是两千年之后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同样可以看到悲剧理论的诸多影子。同时随着文学艺术发展的进步以及历史的变迁,莎士比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悲剧创作也有了一定的创新。本文试从悲剧人物、悲剧情节、悲剧效果三个方面来阐述莎士比亚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悲剧人物;悲剧情节;悲剧效果

对于悲剧人物,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有着明确的要求:“悲剧主人公模拟的是较优秀的正面人物,且出身于德高望重,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社会地位比较高。”“悲剧主人公由泰运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再是,悲剧主人公必须性格一贯,要合乎可然律或或然率。由此悲剧作品中理想的主人公应该是地位显赫、性格前后一致但又有着某种致命缺陷的正面人物。

莎士比亚在创作悲剧人物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很好的吸收。他笔下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罗密欧等都出身于名门贵族,有着美好的前景,但性格上又有着某种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麦克白的过分欲望与野心,李尔王的是非不分,奥赛罗的善妒,罗密欧的冲动鲁莽。

当然,莎士比亚更是进行了创新,其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而且性格更加复杂,无法简单地用“好坏”来一概而论,悲剧主人公都有一个变换的复杂过程,突破了亚里士多德悲剧人物性格必须前后一贯的理论。如悲剧《李尔王》中的主人公前后判若两人。李尔王在位时昏庸至极,分封国土给女儿们时以对他的夸赞程度来判定多寡,大权旁落之后,变得懊悔、自责,同情苦难民众,至此李尔王从一个反面人物逐渐变成一个倾向于正面的人物。《奥赛罗》及《麦克白》的情况亦如此。

另外,莎士比亚在创作悲剧主人公最终走向毁灭也不是单一的从性格“错误”着手,还加入了一些非个人的因素:如偶然和突发的事件,像《奥赛罗》中的苔丝梦迪那关键时刻遗失手帕导致无法否定丈夫的质疑,直接被奥赛罗在愤怒中掐死;《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没有接到道士传给他的私密消息而无从知晓朱丽叶假死的真相,朱丽叶迟醒了一分钟等等;如超自然的指示:《哈姆雷特》中国王幽灵的显现,告诉王子哈姆雷特自己被迫害的真实情况;《麦克白》中对麦克白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女巫的预言,这些也是主人公走向悲剧命运的不可否定因素。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亦好亦坏、美丑交错,充分揭示了人的复杂性格特点,更符合人的本来面目,使悲剧人物形象多面化,更加丰满,更有现实感。

其次,亚里士多德将有机整体的观念运用到悲剧情节的文艺创作中:“悲剧是对一件圆满、完整、有颇具规模的行动的模拟。”并认为“悲剧用壮丽的格律来模拟严肃的事迹,着意在严肃,而不在悲。”戏剧中庄严肃穆的情节能够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因而情节完整性和严肃的氛围决定了戏剧的悲剧性。

纵观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作品中的情节都有完整的行动,而且主体风格是肃穆的。然而,不难发现莎士比亚独特的一面,其在悲剧中有策略地穿插一些带有喜剧性质的情节,允许小丑在悲剧中出现,形成自己寓庄于谐,以喜衬悲的特殊风格。在四大悲剧中,莎士比亚以恰到好处的“喜”将戏剧中的“悲”更加淋漓甘畅地表现出来,如疯狂的李尔在暴风雨中的胡言乱语:“儿女的忘恩这不就像这一只手把食物送进这一张嘴去,这一张嘴却把这一只手咬了下来吗”,他的弄人在一旁的插科打诨如“你这光秃秃的头顶里面也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脑子,所以才会把一顶金冠送了人”,都带有戏谑的色彩,然而正是在这戏谑的背后,隐含着李尔王的悲哀与不幸,以及弄人对李尔的同情与怜悯。又如麦克白中看门人的挖苦,哈姆雷特的装疯卖傻等等,都体现了莎士比亚在创作悲剧时悲喜交融却不失整体庄严的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悲剧更能够印证莎士比亚在这方面的创新。作品中包含了一些轻松的喜剧因素,如两家世仇仆人之间的对话:“你是向我们挑衅吗?挑衅!不,哪儿的话。”饱受爱情煎熬的罗密欧是这样子的:“瞧他孤零零的神气,像一条风干的咸鱼。啊,这块肉呀,你是怎么变成了鱼的!”某些唱词也是富有喜剧性的:“老兔肉,发白霉,老兔肉,发白霉,原是斋节好点心,可是霉了的兔肉饼,二十个人也吃不尽,吃不完的霉肉饼。”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是悲剧性的,但是他们的死亡让两大世仇化干戈为玉帛,他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最终战胜了封建势力的对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悲剧对后世影响具有一定喜剧性意义。

最后,人们观看悲剧戏剧或者欣赏悲剧作品,并不是为了纯粹的娱乐消遣,而是悲剧能够对人类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可以净化我们的情感,使我们变得更加正义高尚。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使用美化的语言,分用各种藻饰于剧中各部,它以行为的人来表演而不作叙事,并凭借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使此类情绪的净化”。悲剧能够引起我们的怜悯是因为一个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能够激发我们的恐惧是由于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效果净化说,或引起人们的怜悯或激发心中的恐惧,从而心灵得以净化。如《哈姆雷特》引起了我们对哈姆雷特的怜悯;《奥赛罗》激发了我们对奥赛罗由于善妒而造成悲剧的恐惧等等。

但是莎士比亚由于所处的创作时代已经发生改变: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使得人文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自我本身的关注,自我意识加强。莎士比亚的创作理念中加入了时代的因素,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形象不再单一,性格也更加复杂,现实感更强烈,与观众读者的相似度增加,距离感缩小,所以能够产生的悲剧效果必然更加显著!仿佛麦克白、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人就是我们身边的成员,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般:拥有过分欲望与野心的类似于麦克白的人生活中并不少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个人私欲,将他人利益视而不见,最终只会招致人们的厌恶以及自身的毁灭;类似于李尔王一样的糊涂家长也是很多的,只能够听取子女对自己的恭维,不能够采纳正确的意见,一旦利益被瓜分完毕,毫无利用价值时只能落得遭人嫌弃的悲剧;为了争取自由恋爱,个人幸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们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在家庭的阻挠下有多少能够走向幸福的结局?像《麦克白》《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一场场戏剧展示在我们眼前时,不仅仅是引起激发怜悯恐惧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起到警示作用,指导人类生活。那么,显而易见悲剧效果更加明显!

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在继承亚里士多德悲剧人物论、情节论以及效果净化论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社会时代因素,对悲剧创作的发展进行了创新,悲剧人物性格更加的复杂多样,情节在严肃的主调中融入了一定的喜剧因素,悲剧的效果也更加明显,更能够净化人类的心灵。总而言之,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成绩是有目共睹,其悲剧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1]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3]陈胜.莎士比亚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比较研究[J].黑河教育,2010.

刘艳琼,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文艺学专业。

猜你喜欢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论《麦克白》的悲剧艺术
浅论奥赛罗性格的复杂性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奥赛罗》
麦克白欲念产生因素的分析研究
奥赛罗悲剧成因:嫉妒、轻信还是其他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