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神思与迁想妙得

2016-01-27 12:01梁文卿西南大学404100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神思顾恺之人物画

梁文卿 (西南大学 404100)

浅谈神思与迁想妙得

梁文卿 (西南大学 404100)

神思篇的出现,奠定了想象这一因素在艺术创作中对创作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神思的妙得与否决定了艺术创作能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庸常之作抑或流光溢彩之作均源于神与思两者的精妙结合,神思兼备,方能成就艺术创作中绝佳上乘之作。迁想妙得这一命题的提出,源于东晋画家顾恺之,迁想妙得这一命题得如其名,即为发挥艺术想象,而并非简单粗犷的把握事物或人物外部的形态,只有把握万事万物之神韵,才为正道。自始至终,有人论及神思,有人论及迁想妙得命题的重要性,那迁想妙得的出现与神思两者之间又有何许关联,在这篇论文中我将浅薄、尽自己所能地论述。

神思;迁想妙得;艺术创作

一、神思概念及其审美形式

神思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主要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想象活动而言,“神思”即艺术想象活动,艺术因其中内含的想象活动而迸发光彩,凝聚了创作者的联想与想象,因其内含的想象这一特质被称之为艺术。

神思作为《文心雕龙》中“剖情析采”的重中之重,不仅为写作构思第一理论佳作,无论从辞采,或者从篇章中作者想要传达的“神”这一字眼,都可圈可点,或其形式及其内在的文章旨意上都包含了不同寻常的审美意义。

首先,主张精神与客观外物相融。刘勰指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意为创作者将自身的精神与外物相融,两者的结合致使写作构思的顺畅。缺少创作者的精神,创作将空洞平庸,如同文章没有筋血充盈其中,乏味至极,阅读难以酣畅淋漓。缺少了外物与精神相配,则文章的神无法借助外物得以充分表达,致使读者阅读时茫然无措,不知何意,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难以达成共鸣。

其次,讲究神、志气、辞令三者相结合,相得益彰,方能出彩。“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为精神潜于头脑之中,志气掌握着联想,而辞令则是能否得当顺利表达出创作关键的枢纽。辞令这一枢纽打开,则事物的状貌没有任何隐藏的展露出来,若想象这一关键被堵塞,则精神便会隐遁起来,无法达到“思接千载”或者“视通万里”之境。

再次,写作构思贵在虚静。“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写作构思的展开,贵在于外在环境和个人心境均达到恬静、释然、清静的状态,方可使神思得以畅通无阻,五脏得以疏通,心灵头脑得以洗涤。创作时若能以此作为对自身的严苛要求,才可达到“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最后,讲究文辞、格调与文章相配。“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今;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为只有运用恰当的声律确定写作的样式和规格,观照内心的意象运笔写作,这才是驾驭文章的首要方法,也是布局谋篇的重要开端。因此,文辞的恰到好处,格调上与创作者内心的一致性,寻求与内心相一致的文辞和格调,是将创作者头脑中的意象,文章的旨意得以表述的正确路径。

二、迁想妙得概念及其应用

“迁想妙得”这一概念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即通过想象获得作画的灵感,更多针对于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上。《论画》中,顾恺之提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意在画家创造人物肖像时,要想准确表达人物的个性、精神风貌等,不是“以形写神,”若想“传神写照,”还要讲究“迁想妙得”的应用。即创作时对人物充分的观察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人物的风神气度,更要讲究创作时的联想、想象的运用。如此一来,有形的形体便通向了无形的形体,形体“活”而不“死”。“迁想妙得”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下虽为绘画创作而提,但其影响的广泛和深入,从今天看来,这一命题并非只适用于对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上,其影响范围要更加深远。

三、迁想妙得与神思相通之处

首先,两者均主张创作者的主体性作用。

《神思》里提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文章写作构思之时,创作者的精神活动十分的广阔,如天马行空。在“迁想妙得”的命题中,顾恺之提到:“迁想,”即发挥想象,要想变有形而无形,充分画出人物的形态风韵,即需要借助想象的力量。顾恺之和刘勰,都提到了想象的关键作用,而发挥想象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创作者本人,即创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对于自身主体性的发挥,将想象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形神具备,方为佳品。

其次,两者更加讲究作品中蕴含的“神。”

《神思》里说到:“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一篇文章的构成无论志气、辞令在文章中发挥了协调性作用,而“神”居于首要位置。顾恺之提到的“传神写照”,再到后来提到的“迁想妙得”等命题,都是要说明绘画所要表达的并非人物的形状样貌或者一个人的学识见解,而是潜于人物内心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的意识形态。只有运用“迁想妙得”,将想象运用到人物绘画创作上,才能真正的将一个人的神韵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因此无论“神思”或者“迁想妙得”,其旨在充分表现出作品中的“神”,这种“神”是作品活灵活现之根本。

最后,两者都主张将有限变为无限,通向无限的道。

《神思》中提及“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其中,虚静即恬静的心境,内心澄澈宁静无比,这里的虚静与老庄哲学有一定的牵连。老子首先提出“虚静,”认为虚静得以观万事万物,洞彻万事万物循环往复之真理。庄子后来又进一步阐释了“虚静,”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坐忘”和“心斋,”认为只有不染尘埃的心灵才可达到人生境界的忘我,由此通向无尽的“道。”神思篇中的“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皆出自于庄子的《知北游》,庄子提到:“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庄子主张人通过斋戒,而荡涤心灵,使精神达到澡雪的状态。《神思》中将老庄的道家哲学融入其中,若人没有保持虚静如何得道,若没有虚静的心态又如何构思文章,保持虚静的同时也即获得了精神上的高度自由,若创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保持虚静的心态,其作品才充满灵性,才摒弃了世俗的禁锢,达到精神上的超脱,获得无限的道。

“迁想妙得”中,顾恺之主张人物画创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更大程度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其一度否定“以形写神。”在当时玄学的影响下,时代要求的人物绘画是超脱个体的形,挣脱有限的形,而达到无限。人物绘画不再要求一昧的形似,而是人物个性、神韵、内心的充分表达。顾恺之一再强调的“传神”也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老子美学的影响。顾恺之强调“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在人物绘画中,他尤其看重眼睛的传神作用,突破了“四体妍媸,”在有限的人物形象中,更加注重“传神,”人物画不再局限于人物肖像的描绘,而富有生气,也是将人物画的创作推向了无尽的“道”。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06).

[2]王志彬.文心雕龙今释[M].中华书局,2015(317).

[3]冯学成.庄子·知北游[M].东方出版社,2013.

[4]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神思顾恺之人物画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洛神赋图》之三
写诗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让“神思”再飞一会
顾恺之募捐
浅谈“神思”的运思路径及生命表征
顾恺之的“痴绝”
董辰生水墨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