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打白骨精》对原著主题的演绎
——以唐僧形象之重塑为中心

2016-01-27 12:01王海林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佛家白骨精唐僧

王海林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221000)

电影《三打白骨精》对原著主题的演绎
——以唐僧形象之重塑为中心

王海林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221000)

小说《西游记》的主题人言言殊,电影《三打白骨精》选取“修心”“度化”作为主题进行演绎。影片还原了我们一个大唐高僧玄奘法师的形象,不再是懦弱自私,而是勇敢无畏地去践行佛家的“度”,他度妖怪、度恶人、度顽徒,将小说《西游记》“修心”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电影表现此主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注入了正能量。本文的阐释,庶几也可为名著的影视改编提供有益的借鉴。

电影《三打白骨精》;小说《西游记》;修心;主题

一、引言

近年来,“西游”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迅速占据了影视市场,形成一时的“西游热”。特别是正值农历猴年,新年之初,影院就上映了一部由郑保瑞导演版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下简称《三打》)。

郑保瑞也算是“西游”题材的“热衷粉”,在这之前,他还拍摄过一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相较于《三打》,无论在口碑还是名气上都逊色许多。首先在技术上,《三打》的特效特技可以排得上国产3D电影的一流。特别是最后白骨军团大战一幕,气势宏大,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影片《三打白骨精》无论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思想内容方面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正是这种创新,使得该片成为国产魔幻类型片的新标杆。”1在不偏离原著主题的前提下,影片在情节上也有所创新。比如将原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与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串联起来。塑造出云海西国国王的形象,为其主题的升华做了准备。而在主旨上,影片也力求挖掘《西游记》原著的精神内涵与哲理韵味,通过对唐僧这一形象的再塑造,将“修心”的主题演绎地淋漓极致。

关于小说《西游记》的主题,人言言殊。有人说《西游记》的主题是“三教合一”,同时把佛教、道教与儒家捧得很高;有的人认为反映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与人民内部的矛盾斗争,将“大闹天宫”视为农民起义的缩影;还有人说其实它只是一部游戏之作,连鲁迅都说《西游记》“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2……但追溯西游研究史,早期批评家多从哲理的角度看待这部小说,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佛家所倡导的“修心”。即修心证道,造化会元,以实现生命的圆满。影片中唐僧一口一句“度人”。度化在于如何度,而“修心”即为途径。唐僧是“度”的践行者,所以分析唐僧的形象,可以更好地阐释影片对于原著主题的演绎,也希望能通过本文的阐述,为当下的名著改编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唐玄奘形象从历史到文学的演变

众所周知,小说《西游记》取材自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至印度一带求取真经的这段历史。玄奘原名陈祎,自幼随兄长入寺学经,但久之发现,有些佛经翻译晦涩。为解其真意,他决心到印度去求取真经,研究佛法的真谛。但此行并不容易,充满了千难万险。这些事最早被玄奘本人写进了《大唐西域记》。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他这一路所遇的艰难险阻,与西域各国的风貌。他只是客观地记录当地风貌,毫无夸赞自己经历的意思。后来,在玄奘圆寂后,他的弟子将其生前所述整理成了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唐僧的经历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一心向佛,诚心可以打动天地神佛,处处化险为夷。“与《西游记》百般贬损唐僧不同,《法师传》塑造的是一位心诚志坚、勇敢无畏的唐代高僧形象。”3这里的唐僧不仅深谙佛法,而且胆识过人。后来又经过《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等的演变,唐僧这一形象的个性逐渐由强硬变软弱,而猴行者这一形象跃然成为取经路上的主角。到了白话小说《西游记》,开篇即写孙悟空的横空出世,天地之间孕育出一灵猴,唐僧的主角光环已被弱化。

在小说中,唐僧在出行前对弟子们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4但每当遇到妖魔鬼怪时他又是那样茫然无措。第七十八回行至比丘国时,当得知国王要用自己的心肝当药引,他战战兢兢地对悟空苦苦哀告:“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此时的唐僧全然无了做师傅的尊严,先前的那个胆识过人的大唐高僧形象也销声匿迹了。再如在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之前,他让孙悟空去化斋,孙悟空不干,于是他便翻起旧账来。先到救其于五行山下,后到如今师徒情分。这样的唐僧不免让人觉得有点小心眼儿,心胸太不开阔了。但也不难说有作者贬低他的成分。所以发展到今天,一提到唐僧,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面容清秀,细皮嫩肉,还会念一点经。

三、《三打》中的唐僧形象的重塑

电影《三打》没有完全延续小说中的唐僧形象,而是特地将唐僧塑造成一个取经路上“度化者”的形象。降妖除魔,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通过对“心”的修炼,从而达到“度”的目的。

在佛经中,“度”即“渡过”之意,指从此处渡经生死迷惑之大海,而到达觉悟之彼岸。梵语pa ramita,音译波罗蜜多,意译度、度彼岸,即从生死此岸到解脱涅槃之彼岸。电影中的唐僧遇妖——度。白骨夫人初见唐僧,便将其悲惨的身世告之,虽是带着仇恨、怨忿,但唐僧因见其本质不坏,乃人世所逼,因此在后面的打杀中,仍一心坚持要“度”她。他秉承着佛家的理念,众生性本善,妖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电影中,孙悟空曾问他,“你为什么不相信她们是妖怪?”唐僧说:“我们两个人真的是很像,我们只会相信我们眼睛所看见的。”菩萨也说:“悟空,你看到的是真相,你师父看到的是心相。”这里的“心相”,即是指“修心”。世间一切恶的背后,若用一颗慈悲的心去看,便心生悲悯,只觉应救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孙悟空相信自己的“火眼金睛”有错吗?没有;唐僧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心相”有错吗?也没有。善、恶之间的界限本就不明显,他们只是去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禅宗的“即心是佛”“见性成佛”,也就是说人应该去掉盖在心体上的颠倒烦恼,回归最初之本心。

唐僧遇人——度。云海西国国王这个形象可以追溯到小说第七十八回“比丘国”那一段。影片将他放在这个故事里,是为了升华“度”的境界。在小说《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中,观音菩萨说:“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唐僧的“度”是面向众生的,所谓佛家讲“普度众生”。菩萨与妖精,也许只是一念之差,都有弃恶向善的机会。云海西国国王为救自身恶疾,不惜残忍虐待自己国家的孩子,还将其嫁祸于妖之所为,人性的恶毒、自私、虚伪由此可见。在孙悟空要对国王痛下杀手前,他问唐僧,“这样的人,比妖还歹毒,也不能杀吗?”唐僧答:“不可以。”人性的恶有时比妖魔还可怕,这是心魔在作怪,对付心魔,也还是要“修心”。佛家总是引导,邪能归正,人心也可向善。国王说了一句“人心的恶火,佛都灭不了。”佛或许真的灭不了这个恶火,但只要去做了,“度”永不停息。

唐僧遇顽徒——度。除了人、妖以外,他的“度”还体现在孙悟空的身上。孙悟空开始一直叫唐僧“小和尚”,但在最后心悦诚服地称其为“师父”,可见他对孙悟空的“度化”也完成了。紧箍咒只能让他身服,但心不服,而且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使用紧箍咒的时候,几乎没有一次是正确的。电影中,当孙悟空不再用自己的错与对去看别人的对与错,渐渐看明白了师父眼中的心相,于是就像最后一幕那样:倒映在水中的紧箍就不见了,对妖、对人、对徒弟的度化,可见导演的良苦用心。

影片中的唐僧还有一个值得品味的地方,那就是他的执着与坚持。“三打”中的“三”一方面体现出“打妖”之路的艰辛、曲折,另一方面说明了唐僧的“择善而固执”(《礼记•中庸》)。我们之前的印象中,小说里的唐僧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僧人;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九死而不悔的“屈原”。若一世“度”不成,再等来世;来世不“度”,再等十世。如此执着的唐僧,与当年那位跋山涉水,经历千难万阻抵达印度的玄奘法师,又“相遇”了。为了“度化”白骨精,他甘愿牺牲自己的肉体凡胎,送她去轮回,重新做人。这不免让人想到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佛经故事,同样具有为佛家舍己度人的奉献精神,值得回味。

四、小结

有学者指出:“《西游记》强调修心,主张通过对心的修持来达致个人的功德圆满,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5“修心”不只是对别人内心的修炼、度化,同时也是自身精神境界的一种提升。电影《三打》中的唐僧明白,如果他不这么做,即使到了西天,也取不到真经。正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这是著名的佛偈,小说《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对这首偈子全文引用。其实真经并不遥远,就在众生的心中。而电影中,正是选取了“修心”“救度”作为主题。影片还原给我们一个大唐高僧玄奘法师的形象,不再是懦弱自私,而是勇敢无畏地去践行佛家的“度”,将小说《西游记》“修心”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心地清澈、广结善缘也为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着正能量。

(拙作承刘嘉伟副教授指导,特致谢忱!)

注释:

1.许波.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国产魔幻类型片的新高度[N].中国电影报,2016-3-2(6):1.

2.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A]//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38.

3.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14.

4.吴承恩.西游记[M](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91.(本文所引小说《西游记》均据于此,下不一一注明,以避繁冗)

5.王齐洲.《西游记》与《心经》[J].学术月刊,2001(8):82.

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0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佛家白骨精唐僧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惹人喜爱
减肥
西游记
唐僧的私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