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6-01-27 13:10梁秀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8期
关键词:阴转率抗病毒乙型肝炎

梁秀艳

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梁秀艳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方法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给予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方法治疗(保肝药物)。停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6、12、18、24周后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分别为16.67%、33.33%、63.33%、85.00%,对照组分别为1.67%、16.67%、30.00%、51.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6、12、18、24周后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病毒阴转率分别为0、1.67%、3.33%、3.33%,对照组分别为6.67%、11.67%、13.33%、2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和HBsAg病毒阴转率,但是抗病毒治疗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上治疗方法的选择值得临床医生关注,如何使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临床上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肝癌(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1]。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展开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5年1~12月来本院肝病科治疗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3.8±4.8)岁,乙型肝炎病史1~13年,平均病史(6.8±2.1)年。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1.2 诊断标准 上述所有病例均符合1885年或2000年召开的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学术会议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2,3],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抗HBc)及HBV-DNA均阳性;血清HBV-DNA>105copies/ml;持续或间歇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 ST)水平升高;肝活检检查显示慢性肝炎。

1.3 研究方法 实验组给予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方法治疗(保肝药物)。实验组给予抗病毒治疗,具体使用药物为长效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具体使用要求为长效干扰素180μg,1次/周皮下注射,拉米夫定口服,100mg/次,1次/d;疗程6~12个月,至少用药100支,直至疗程结束。对照组给予保肝药物治疗,使用保肝降酶药物(维生素C,复方益肝灵等)治疗,治疗疗程为6~12个月。

1.4 观察指标 停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6、12、18、24周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及HBsAg病毒阴转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检查结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16.67%(10/60),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1.67%(1/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33.33%(20/60),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16.67%(10/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18周后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63.33%(38/60),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30.00%(18/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85.00%(51/60),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51.67%(31/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HBsAg病毒阴转率检查结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HBsAg病毒阴转率为0,对照组HBsAg病毒阴转率为6.67%(4/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HBsAg病毒阴转率为1.67%(1/60),对照组HBsAg病毒阴转率为11.67%(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18周后的HBsAg病毒阴转率为3.33%(2/60),对照组HBsAg病毒阴转率为13.33%(8/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HBsAg病毒阴转率为3.33%(2/60),对照组HBsAg病毒阴转率为20.00%(10/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的主要原因,如果该病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极易引发肝硬化、肝癌。临床研究发现,该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极易反复发病,严重困扰了人们的人身健康[4],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是目前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5]。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HBsAg病毒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西药治疗的效果,该研究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6],究其原因主要在于α干扰素可以明显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清除患者体内的DNA及HBeAg,诱导血清中的HBeAg转化为Anti-HBe,使肝细胞核内HBeAg消失、肝组织病理学改善及ALT恢复正常。除此之外,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还具有较高的应答率;拉米夫定属于核普类似物抗病毒药,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能够迅速的竞争性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长期使用拉米夫定能够有效控制体内病毒数量,减少患者肝炎发作次数。但是上述不良反应一般较轻,患者大多数可以耐受,所以在临床上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治疗方法的选择值得临床医生关注,如何使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值得临床医生注意,目前抗病毒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方法,但是该方法也不能挽救所有患者,所以临床上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1]左柳青.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华夏医学,2012,25(6):950-953.

[2]文娱,许东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药学服务切入点.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0):950-952.

[3]张敬哲.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6,11(4):245-255.

[4]王福生,陈威巍.肝脏免疫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6(2):81-83.

[5]陆德云,赵连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抗病毒药物疗效的关系.西部医学,2005,17(4):389-391.

[6]徐庆杰,粱智刚,和振坤.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疗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7):540-54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118

2016-08-23]

118002丹东市传染病医院肝病五科

猜你喜欢
阴转率抗病毒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注射用胸腺肽α1联合环丝氨酸治疗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痰菌阴转率及血清T细胞亚群、γ-干扰素水平的影响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V-DNA阴转率的影响
利福喷丁每日疗法治疗肺结核:一项随机、剂量范围探索的临床试验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