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莲都区水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2016-01-27 18:35夏丽桂
中国果业信息 2016年1期
关键词:莲都区全区果园

文/夏丽桂



丽水市莲都区水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文/夏丽桂

【导读】水果产业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中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的努力,莲都区水果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骨干特色产业,在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莲都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丽水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浙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全区辖5个乡、4个镇、6个街道,总人口46万。多年来,莲都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布局优化、品种优化改造、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以及品牌建设等措施,着力构建现代水果产业体系,水果产业稳步发展,成为当地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柑桔、桃等水果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蓝莓、火龙果等特色水果结合休闲观光采摘游,效益显著。2014年,全区水果总面积1.35 万hm2,产量13.57万t,产值3.58亿元。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果品品质优良。莲都区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生态示范建设区的中心,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素有“绿色基因库”之美称。境内地貌主要为河谷平原、丘陵、山地等,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1℃,无霜期平均255天,气温稳定≥10℃的年活动积温为5 693℃,年降雨量1 427.0 mm,年蒸发量1 482.6 mm,相对湿度76%,年日照1 812.5 h,日照百分率41.0%,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长、冬迟的气候特点,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优质水果生产,大多数果品的理化、卫生及安全指标达到或超过绿色食品标准,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

二是初步形成区域特色,结构逐步优化。多年来,当地通过加快果园改造和品种改良,基本形成了以紫金街道、太平乡为主的柑桔产业带,以联城镇、仙渡乡、太平乡为主的桃产业带,以以碧湖南山片和岩泉枫树湾片为主的杨梅产业带,以紫金街道、太平乡为主的枇杷产业带,以联城镇、双黄乡为主的葡萄产业带。独特的品种区域优势,增强了全区水果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科技兴果力度加大,产业化程度提高。全区加大水果生产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果农科技水平,逐步推广应用人工授粉、疏果套袋、生草覆盖、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设施栽培等技术。2014年,全区柑桔设施产业快速发展,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1 970 m2,设施柑桔完熟栽培,糖度达15。Brix以上,产品供不应求,效益显著。

四是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市场竞争力增强。近年来,莲都水果产业围绕提质增效的目标,开拓思路,加快了区域品牌建设,“山水”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山水”牌椪柑先后获中国第二届农博会金奖、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十大名牌柑桔等荣誉,“山水”牌其他系列产品也先后多次获奖,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是缺乏资金投入,果园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迟缓。全区尚未建立稳定长效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资金总量不足。不仅导致果业科技创新、果农培训等资金比较紧张,也使全区山地果园增产增效急需的道路、水利、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目前全区需要改造的果园面积有0.33万hm2,占总面积的25%左右,但受制于资金瓶颈而进展较缓,影响了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全区近年来引进了部分新品种,但新品种所占比例低,整体性的产品结构性、季节性矛盾较为突出,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失衡、品种(系)混杂且老化问题仍然存在,产品的多样化、多层次性欠缺,优质果不足和季节性过剩,鲜食品种居多,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要等,直接影响水果价格和效益,进而影响管理。科研水平低,特别是在品种改良、生产标准化、果品采后处理和深加工等方面,远不能满足水果产业化的需要。因此,全区优越的资源比较优势还难以完全转化为经济比较优势,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精品品牌理念不够,产业链不完整。当前千家万户的散户经营模式,导致果农精品理念和商品意识普遍缺乏,投入力度不够,导致水果“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总体优果率偏低,仅30%~35%,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果品成熟上市期集中,主要在低端市场销售,统货统销,不能真正做到优质优价销售,难以体现效益。多次获奖的名优产品,在生产销售中所占份额少,只有样品没有产品,缺少像“赣南脐橙”“黄岩蜜桔”一样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品。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经营管理机制有待规范。主要体现在营销体系不够完善,水果经纪人队伍呈萎缩态势,果品的组织化市场营销力度不大,销售市场半径偏小。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新品种引进不及时,或盲目跟在其他地区后面去发展新品种,造成新品种一投产就滞销,严重挫伤果农积极性。

三、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水果生产经营现状,以提高水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导向,以打造浙西南优质、精品水果生产基地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以优质精品观光果园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稳定面积,优化水果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加大设施栽培力度,培育经营主体,提升区域品牌,推动水果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创新营销体系建设,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区域特色,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果业兴农”的发展新路子,推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水果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地方良种资源选育与优新品种引选并举,开发、挖掘地方特色优良品种,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枇杷、特早熟和早熟温州蜜柑、葡萄、杨梅、早中熟桃等,缩减中晚熟温州蜜柑、椪柑等传统柑桔面积,形成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三特三错”特色果业。引进和培育专用果汁、果酒加工型品种,坚持鲜食与加工品种兼顾,培育新的生产增长点。加快老果园、失管果园、低产果园优化与改造建设,大力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单产和果品质量,推进全区水果从传统、分散、低效向特色、规模、高效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小水果。根据各地资源条件,按照季季有水果的原则,大力推广白枇杷、蓝莓、葡萄、覆盆子、樱桃、火龙果、无花果、猕猴桃和桑果等为代表的新兴特色小水果,探索发展秋冬季新品种小水果种植,争取一年四季水果不间断。通过老果园改造、改植改种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式,逐步形成一批人无我有、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特色小水果,使之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特色水果产业的一张金名片,打造“特色水果之乡”。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精品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秉持生态、节能、环保、人文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果园基地的道路、微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钢架大棚、罗帐大棚和钢架避雨设施建设,改善果园基础条件,提高抗自然风险能力,形成若干个道路通畅、设施齐全、清洁美观的现代化果业园区,建设一批融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和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现代果业精品基地。带动和提升莲都区水果产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实施水果品牌战略。以地域整体产地证明商标为主导,加强“山水”品牌建设,搞好统一品牌建设,正确处理“山水”公共品牌使用权、经营权、培育权和监管权的关系,着力提升“山水”公共品牌的内涵,把区域品牌和“山水”品牌结合起来,促进两者共赢发展。

五是提升水果包装档次。包装是品牌形象的具体化、标识化。按照“绿色生态,亲近自然”的理念,引导对优质果品进行精选、分级、清洗、打蜡、精细包装、绿色包装,实行分级包装售果。突出莲都产地特色和绿色优势,体现优质果品的优价特性。

六是实施“观光果园”工程。结合当地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逐步引导水果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加大绿色、生态、养生等旅游项目支持。依托丽水古堰画乡、东西岩等旅游景点建设休闲观光果园,促进农家乐、民宿与观光果园建设一体化发展,推广精品水果种植、休闲采摘、流通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努力打造新型水果旅游产业,推动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单一粗放经营向综合经营模式转变,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春赏桃花品绿茶、夏摘樱(桃)(蓝)莓尝百果、秋观红叶染层岭”的特色山区乡村旅游产业链。形成集生态示范、生产创收、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

七是推进“文化果园”建设。充分发挥莲都区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依托桃花岭括苍古道等历史古迹,把果园建设与历史感怀、文艺欣赏、民俗体悟相结合,把水果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融合起来,形成“吃水果,品文化”的和谐发展格局,通过举办“寻情桃花节”“葡萄文化节”“采摘擂台赛”等,吸引市民进入果园,塑造“看民俗风情,品时鲜水果”的原生态民俗旅游新亮点,深化游客存在感,扩大果品知名度,使果农受益,促产业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局(323000)

E-mail:1049195087@qq.com

特约编辑:艾华

产销纵横

作者简介:夏丽桂(1969—),女,农艺师,从事水果专业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21

猜你喜欢
莲都区全区果园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日出
秋天的果园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果园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莲都区柑橘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
浅析莲都区柑橘黑点病发生与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