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肉牛肥育的主要因素

2016-01-27 20:11徐立波朱云芳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265400
中国畜禽种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肥育母牛肉牛

徐立波 朱云芳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 265400)

影响肉牛肥育的主要因素

徐立波 朱云芳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 265400)

1 肉牛生产的有利及不利因素

农村及草原地区肉牛生产的有利因素:①牛能利用大量的粗饲料 (如秸秆等)和农村的自产饲料,为自产饲料提供一个可变通的出路;②草原放牧,能充分利用不适于产粮的土地种草养牛,以增加农业生产的稳定性;③给农副产品饲料提供有利的出路;④能保持土地的肥力,牛粪肥施于土地,使土地回收养分,保持土壤生态平衡;⑤用劳力少,放牧条件下,1人可管理肉牛100头以上。冬季舍饲时用工多,但处于农闲季节,有助于全年劳动力的调节;⑥需用的建筑和设备投资少;⑦发病少,死亡风险小;⑧不污染环境。

肉牛生产的不利因素:①建立牛源基地,母牛群所需的投资多;②繁殖或周转慢,饲料转化率较低;③需要的土地面积较大;④受外来传染病的威胁大;⑤运输或交通不便,或无冷库时,牛肉不易贮存;⑥对技术、价格及成本的变化反应慢;⑦需要有一定的养牛知识和管理技能。

2 品种与类型

肉用品种牛比乳用牛、兼用牛及役用牛能较早地结束生长期,能早期进行肥育和提前出栏,肉质好,屠宰率和胴体出肉率高,骨和结缔组织少。杂种牛生长快、肉质好、屠宰率高,比亲本可多产肉10~15%;美国两品种杂交所生的后代,其产肉比纯种高15~20%。可将肉牛品种概括地分为大型晚熟型 (如夏洛来牛、利木赞牛)、中型 (如海福特牛)、小型早熟 (如安格斯牛)3个类型。据300头牛的肥育试验,在断乳后充分喂给玉米青贮及玉米为主的混合精料条件下,饲养到一定胴体等级 (体脂肪占30%),平均饲养期夏洛来牛200d(活重522kg),海福特牛155d(活重470kg),安格斯牛140d (活重442kg)。

3 年龄及性别

年龄越老,每千克增重消耗的饲料越多,成本也就越高。老牛不宜冬末时购入,因经过冬季于翌年秋末出售,饲养期太长,增重不经济。在有大量的粗饲料时,肥育2岁以上的成年牛比肥育1岁以下的幼年牛好。2岁以上的牛能利用大量的粗饲料,短期肥育即可出售。1岁以下的架子牛,收购时投资少,经过冬、春季 “拉架子”阶段,在翌年夏、秋季肥育出售,经济效益好。但冬季需要有保暖的牛舍,所需投资较多。

1岁前的幼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增重主要为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成年或淘汰的老牛肥育增重主要为脂肪。1岁以上牛肥育前期的增重以肌肉、骨髓为主,肥育后期以脂肪为主。肥育牛脂肪沉积的顺序是网脂→皮下脂→肌间脂。随着年龄的增长,增重速度逐渐降低,如2岁后牛的增重为1岁时的70%,3岁的增重为2岁时的50%。因此,成年牛不宜长期肥育,但短期 (90~100d)肥育又不适于1岁以下的幼牛。

肌肉含脂肪较少,肉质较粗硬、风味差,含脂肪过多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牛肉的烹调特性,目前消费者喜食的牛肉含蛋白质与脂肪的比例为1.3~1.7:1。同龄的公、母牛比较,母牛的增重稍低于公牛,成本较高。母牛较适于短期肥育,特别是淘汰母牛,经3个月肥育,达到较好的肥度即可屠宰。幼母牛肥育的不利因素是发情干扰,有的地区施行卵巢摘除手术。试验证明,卵巢摘除后增重速度比正常幼牛低,故此手术实无必要。事实上幼母牛的发情在肥育初期较频繁,达到一定肥度则减少。

过去认为,公牛去势 (摘除睾丸)后性情温驯,容易肥育,产肉量高。但近年试验表明,育成公牛比同龄阉牛生长速度快,每千克增重饲料消耗比阉牛少12%,且屠宰率高,胴体有较多的瘦肉。因此,国外有增加公牛肉生产的趋势。同龄幼牛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母牛的增重低于阉牛,阉牛的增重低于公牛。虽对是否应去势尚有争议,但英、日、韩等国为了提高肉质和生产高档牛肉,仍对小公牛进行去势。

数据表明,同样自由采食条件下,体重达550kg时公牛需要420d,阉牛需要517d或延长3个月。但阉牛肉的嫩度增加,肌纤维变细,肌肉脂肪沉积提高,多汁而且香味浓。

4 营养水平及环境条件

营养水平高或按饲养标准饲养是提高肥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肥育期,营养水平高,肥育时间可缩短,用于维持的需要较少,单位增重的成本低,饲料及管理方面的开支少,经济效益高。据报道,肥育活重500kg的阉牛,肥育期增重108kg,用丰富饲粮饲养时只需90d,用一般饲粮 (营养水平为丰富饲粮的2/3)饲养时需216d,饲料消耗比前者多160%。

牛在肥育期的营养水平,对肉品质的影响也很大。丰富饲养、肥育程度好的牛,肉的营养价值高。如肥牛所产肉每千克的热值为12.55MJ,膘情下等的瘦牛仅为5.02MJ。据报道,肥育肉牛中一般采用高高型 (从肥育期开始到结束,都是高的营养水平)、中高型 (肥育前期中等营养水平,后期高营养水平)、低高型 (肥育前期低营养水平,后期高营养水平)3种类型。从肥育期平均日增重及肥育天数看,高高型后期增重下降,中高型较为理想。肥育结束体重达550~650kg,建议肥育期日增重模式:高、中、低营养水平时,中国肉牛的日增重 (kg)依次为:1.00、0.80、0.60(美国相应为 1.2、 1.0、 0.8; 日本为 0.9、 0.75、 0.5)。

肥育时的适宜温度为7~24℃。在高温环境下,牛呼吸次数增加,采食量下降,甚至中暑,特别是肥育后期的牛只,受高温的危害较为严重。

在我国北方的冬季,无暖棚或舍饲条件时,不宜肥育肉牛。气温远低于牛体温时,维持体温的产热增加,增重或饲料利用率显著下降。加拿大西部的饲养试验表明,在冬季平均温度-17℃ (其中-23℃以下有11d)的条件下,比夏季平均日增重下降32%,饲料利用率低75%。

北方冬季肉牛活重下降 (俗称 “掉膘”)时,实际不仅是损失脂肪,牛体各种体组织的下降大体是同时发生的,而且肌肉损失比脂肪要多。据对海福特牛的研究报道,阉公牛活重下降,体内脂肪损失8.5kg时,肌肉损失10kg,骨骼损失不到0.5kg。牛只在活重严重下降时,骨骼才会明显损失;在夏秋季体重恢复时,肌肉恢复比脂肪快。据试验,每沉积1kg脂肪时,约增立3kg肌肉,但这时的肌肉含水分较多。

5 补偿生长及肥育技术

牛 (特别是幼牛)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因饲料喂量或营养不足及环境条件变化,造成生长速度下降或受阻,一旦恢复丰富饲养或满足牛的生长发育条件时,则生长速度比正常牛要快,经过一段时间的良好生长发育后,损失的体重会弥补回来,甚至超过正常生长水平,牛生长中的这种特性称为补偿生长。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补偿生长,如生长受阻发生在胎儿期或出生后3月龄以前,在4~9月龄很难补偿或补偿不良;幼牛饲粮营养水平越低,或在维持需要以下延续的时间越长 (3~6个月),则越难补偿。如一些地区采用肉牛品种冷冻精液同黄牛杂交,所生杂种牛刚生下时像父本,长大后像母本 (黄牛),主要是杂种牛哺乳不足或营养不良,甚至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在饲养上还处于半饥饿状态,使其以后长得像小型黄牛一样,有些牛成为俗称的“僵老蛋”。

对于不同品种或不同杂交代数、年龄和性别的牛只,应根据其特性和营养需要,采取不同的饲养或肥育技术,才能获得良好的肥育效果。例如幼牛的增重以肌肉、内脏及骨骼为主,要喂蛋白质丰富的饲料;成年牛主要是沉积脂肪,肥育期要短,喂较多的能量饲料。任何年龄的牛,肥育后期或体脂沉积到一定程度时,食欲及日增重均下降,再继续肥育就不经济了。特别是肥育的成年牛,要及时出栏上市。

肥育牛出栏体重越大,饲料的利用率越低。以体重600kg时出栏的饲料消耗量为100,则活重500kg出栏为94;活重650kg出栏为109。各国或不同品种的出栏体重标准差异较大,有学者建议,黄牛及其杂种牛的出栏体重为550kg左右,小型黄牛为400~450kg。美国肥育牛出栏体重为500~600kg,日本阉牛出栏体重550~750kg,母牛为500~650kg。对10~12月龄的幼牛,或生长发育最快时期过后,可利用其补偿生长的特性,以低营养标准或喂给较多粗饲料饲养一段时间 (俗称 “拉架子”,即增大体格),以后进行强度肥育。若掌握或运用得当,可达到节约饲料、降低饲养成本的目的,运用不当时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猜你喜欢
肥育母牛肉牛
母牛分娩前管理要点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肉牛育肥技术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湘沙猪配套系杂交组合肥育、胴体及肉质性状配合力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