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步行锻炼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

2016-01-28 09:22王保奎朱昆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21期

王保奎 朱昆荣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步行锻炼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

王保奎朱昆荣1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吉安343000)

摘要〔〕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步行锻炼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吉安市60~70岁健康老年女性志愿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进行步行训练。对比两组志愿者训练前后开眼及闭眼时单脚站立时间,以及训练后动态及静态平衡能力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训练后的开眼、闭眼时单脚站立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动态及静态平衡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其效果优于步行锻炼,值得推广。

关键词〔〕核心稳定性训练;步行锻炼;平衡能力

1江西农业大学军体部

第一作者:王保奎(1980-),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方面的研究。

老年人因衰老导致平衡能力下降是造成老年人活动能力受限与跌倒的重要原因〔1〕。跌倒后发生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是近年来兴起的体能训练方法,通过对身体核心区域(腰椎、骨盆、髋关节等部位)肌肉进行训练,提高各部分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2〕。以往核心稳定性训练多用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对普通人群的训练较少〔3〕。为了寻找针对平衡能力的最佳训练方案,笔者对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步行锻炼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对照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吉安市健康老年女性志愿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进行训练研究,所有志愿者均为吉安市从事非体力劳动者。排除患有严重肝肾疾病及心脑血管类疾病,下肢未患疾病,未坚持体育锻炼者。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年龄61~70〔平均(64.7±2.1)〕岁;身高161~170 cm,平均(164.9±3.1)cm;体重61~65 kg,平均(62.8±1.6)kg,下肢长78~84 cm,平均(81.5±1.7)cm;对照组年龄60~69〔平均(63.1±2.5)〕岁,身高161~169 cm,平均(164.7±3.4)cm,体重60~64 kg,平均(62.2±1.5)kg;下肢长80~85 cm,平均(82.1±1.7)cm。两组年龄、身高和体重以及下肢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实施步行训练,30 min/次,1次/d,持续6个月。整组人员同步进行训练,并且有专员带领。观察组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1)抬腿训练:呈仰卧位,两手自然伸直,放于身体两侧,用力吸气并使下肢以及臀部同时向上抬起,并保证上半身紧贴地面,呼气时恢复原位,缓慢重复。(2)侧屈下肢蜷腹:呈仰卧位,双手交叠放于脑后,放松肩部,屈起小腿,于吸气时将上身抬起并抬左大腿,使腹部蜷缩,呼气放松恢复原位,另一侧同方式继续练习。(3)俯卧两头抬:呈俯卧位,全身伸直并将双手上举于头顶,吸气同时四肢向上方高举,缓慢呼气并归位。(4)仰卧挺髋:呈平躺仰卧位,屈膝并支撑身体重心,用力将髋部向上挺,坚持3 s缓慢降低,在接近地面时再次挺髋部。

1.3评价指标〔4〕①对比两组志愿者开眼及闭眼时单脚站立时间。②压力平板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试验:应用Good Balance三角压力平板仪进行测试,志愿者负重站于压力平板上,按照要求控制中心进行移动,以最短路线完成测试,分别测试志愿者负重状态下中心于左右方向位移速度(MLV),压力中心于左右方向位移长度(MLD),压力中心于前后方向位移速度(APV),压力中心于前后方向位移长度(APD),完成所需总时间(TT),压力中心于三平面总位移长度之和。以上指标数值越小表明受试者在相应方向上的平衡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志愿者训练前后开眼及闭眼时单脚站立时间对比两组训练前的开眼、闭眼时单脚站立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训练后观察组开眼、闭眼时单脚站立时间显著长于训练前,且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动态及静态平衡检测结果对比观察组MLV、MLD、APV、APD、TT和位移长度之和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志愿者开眼及闭眼时单脚站立

与训练前比较:1)P<0.05;与观察组比较:2)P<0.05

表2 两组患者动态及静态平衡检测结果对比±s,n=49)

3讨论

老年人极易出现因摔倒或者活动能力受限而骨折的现象,主要因为是老年人平衡力下降。通过分析老年人平衡能力减退原因发现,伴随年龄增长,人体会出现肌肉力量及耐力降低、关节灵活程度减退以及前庭器官能力下降等现象,直接影响平衡能力正常发挥〔5〕。有研究显示〔6〕,人体躯干重点核心位置肌肉群能够帮助机体维护以及加强平衡能力。因此,通过对核心位置进行稳定性训练,可促进肌肉间力量传递,并有助于提高关节及身体等灵活性,利于神经与肌肉之间协调稳定,增强身体平衡能力〔7〕。

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训练后的开眼、闭眼时单脚站立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动态及静态平衡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主要是:(1)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构建功能性十分强大的肌群,使运动者在运动时得到类似束腰效果的肌肉力量保护,并确保力量进行完整有效传输〔8〕。接受训练者于非稳态条件下坚持训练,变换各种姿势,逐渐尝试控制自身重心并保持身体平衡。通过此方式能够促进机体神经组织参与控制平衡,并有助于提高肌肉力量,进而加强平衡稳定功能。人体力量能够顺利传导,有利于加强前庭器官自身调节控制能力〔9〕。(2)通常应用闭眼情况下单脚站立检测老年人对平衡力掌控情况,主要因为此方法可表现出自身感觉以及前庭、中枢系统等实际情况〔10〕。人体负重保持静止站立时,身体晃动幅度以及速度可以反映人体的平衡能力。即晃动幅度越小,速度越慢,平衡力越强〔11〕。本研究发现当人体站在压力平台时,可通过考察是否维持压力中心不动,以及测试压力中心于各个平面上的位移长度及速度,同样可检测出静态平衡力情况,即测量结果数值越小表明受试者在相应方向上的平衡能力越好〔12〕。如受试者完成指定动作所需时间短,且身体重心移动路程短,则说明该受试者平衡力较强。本研究中结果说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提高老年女性动态及静态平衡能力,效果优于步行锻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4

1史祝梅,周君华.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2):3819-22.

2刘存忠.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核心力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6):94-6.

3朱传芳,黄强民,彭金凤,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近况〔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1):1787-92.

4Yu J,Kim J.Effects of a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using exergame with elderly women〔J〕.J Korean Acad Nurs,2015;45(1):84-96.

5吴青,朱汉民.骨质疏松基础防治措施对老年人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和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10):1135-8.

6范璐,林华,陈新,等.老年人群骨密度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4;7(4):298-307.

7Bello AI,Ababio E,Antwi-Baffoe S,etal.Pain,range of motion and activity level as correlates of dynamic balance among elderly people with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J〕.Ghana Med J,2014;48(4):214-8.

8石婧,陶永康,周白瑜,等.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多次跌倒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随访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0):967-9.

9Franz JR,Francis CA,Allen MS,etal.Advanced age brings a greater reliance on visual feedback to maintain balance during walking〔J〕.Hum Mov Sci,2015;40(4):381-92.

10徐文玉,丁泉涌,苏玉萍,等.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64-6.

11Cho Y,Lee G,Aguinaldo J,etal.Correlate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agittal spinal balance in the aged〔J〕.Ann Rehabil Med,2015;39(1):100-7.

12方群慧,周卫凤,唐松涛,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平衡能力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5):308-11.

〔2015-01-22修回〕

(编辑袁左鸣)

通讯作者:朱昆荣(1981-),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1-6208-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