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2016-01-30 12:32李晓雪王垣苹魏雅改照日格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木香临床应用中医药

李晓雪 王垣苹 魏雅改 杨 瑞 包·照日格图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木香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李晓雪王垣苹魏雅改杨瑞包·照日格图*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木香是传统中药和民族药。尽管在中药和民族药中,来源相同,药用部位,性状鉴别特征及产地分布也一致,但由于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在对木香的性味、主治功效的认识上和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上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药性、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等方面,比较木香在中医药及藏医药、蒙医药、傣医药和维医药中的异同,并列举一些现代研究进展,以期各医药体系能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拓宽木香的临床应用,并为开展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木香;中医药;民族医药;临床应用

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lappadecne.)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广西。主根粗壮,圆柱形,稍木质,外皮褐色,有稀疏侧根。秋、冬二季采挖,过长者横断为二,粗大者纵剖为两半,使呈半圆柱形。药材呈圆柱形者称铁杆木香,如因加工呈有纵槽的半圆柱形者称槽子木香。可生用或煨用[1]。在不同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各民族对木香的性味、主治功效和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的认识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药性、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等方面,比较木香在中医药及藏医药、蒙医药、傣医药和维医药中的异同,并列举部分现代研究与应用,以期为拓宽木香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药性理论

1.1中医药中医学认为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2]。

1.2藏医药木香在藏医药中称为如达,认为其味辛、苦,消化后味苦,性温,效润而湿[3]。

1.3蒙医药蒙医亦称其为如达,味辛、苦,性温。效腻、糙、轻[4]。

1.4傣医药傣医称为板荒,味微苦,气香,性温。入土、风塔[5]。

1.5维医药在维医药中,木香被称为库斯台,药性是三级干热[6]。

2功效主治

2.1中医药在中医学中,木香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被称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健脾消食之佳品。主治脾胃气滞证,泻痢里急后重,腹痛胁痛,黄疸,胸痹等[2]。

2.2藏医药在藏医学中,木香能温胃,行气,止痛,破痞结,生肌。主治胃胀痛,“龙病”,血病,白喉,肺病,“培根”聚滞,热泄,疮口不敛等[3]。

2.3蒙医药在蒙医学中,木香能破痞,调元,祛痰,排脓,防腐,解赫依血相讧。主治肺脓肿,咳痰,气喘,耳脓,包如病,胃病,嗳气,呕吐,胃痧,白喉[4]。

2.4傣医药在傣医学中,木香能补土健胃,理气止痛,活血消肿。主治脘腹胀痛,便秘,不思饮食,头痛头昏,跌打损伤[5]。

2.5维医药在维医学中,木香能增强支配器官功能,除湿健胃,温中开胃,强筋健肌,散风止痛,补身壮阳,驱虫。主治脑、心、肝等支配器官虚弱,胃纳不佳,胃脘虚寒,瘫痪,筋肌松弛,坐骨神经痛,胃痛,肝痛,腹痛,子宫痛[6]。

3临床应用

3.1中医药木香可单用或与砂仁、藿香等配伍,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也可与党参、白术、陈皮等组成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所致的气滞,食少便溏。木香味苦,入胆、三焦经,能疏肝利胆,可与郁金、大黄、茵陈配伍,治疗黄疸。此外,木香也是治湿热痢疾里急后重的要药,与黄连配伍。也可与郁金、甘草配伍,治疗气滞血瘀之胸痹[2]。临床上也常用木香与丁香、小茴香、肉桂组成木香散,敷脐,治疗机械性肠梗阻以外的多种类型腹胀,疗效显著[7]。或用木香、青皮、陈皮、枳壳、厚朴、延胡索、干姜、肉桂、乌药、白芍、甘草等组成的木香顺气散,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确切[8-9]。此外,由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黄柏、大黄、香附、牵牛组成的木香槟榔丸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嗳气、脘腹痞胀、胃痛等,疗效也十分显著[10]。

3.2藏医药临床上,藏医用木香配伍余甘子、石榴子、轮叶棘豆、豆蔻、荜茇、齐当嘎、木棉花、诃子、马尿泡,制成散剂或丸剂,治急腹症[3]。也曾用大黄、诃子、干姜、藏木香、碱花、寒水石制成藏药六味能消胶囊,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惯性便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1]。

3.3蒙医药蒙医常用木香、诃子制成散剂,治疗偏头痛,耳流脓水;常用木香配伍沙棘、甘草、葡萄干、栀子,制成散剂,治咳嗽,肺脓痰;也常用木香配伍栀子、全石榴、瞿麦、白豆蔻、荜茇,同样制成散剂,治疗痰湿结节如引起的呃逆,呕吐,胃痧等症[4]。临床上也曾根据蒙古族的验方,用木香配伍荜茇、豆蔻、石榴、闹羊花、栀子制成六味木香胶囊,治疗慢性胃炎,总体疗效均优于用西药(硫糖铝和甲氰咪胍)治疗的对照组,同时也显示无明显副作用[12]。三旦尼苏,也是蒙药中最为常用的成药之一,由木香、白檀香、紫檀香、沉香、红花、诃子、石膏、甘草等药物配伍而成。具有清热、止咳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嗽,痰色赤黄,支气管炎,肺赫依热等疾病,痊愈率高达93%,治疗干性咳嗽有着其他医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3]。

3.4傣医药傣医用木香、砂仁、八角香兰,煎服,治疗脘腹胀痛、便秘、不思饮食。用木香、生姜鲜品各适量,捣细,包敷颈部,治头痛头昏。用木香、虎杖、甘草、宽筋藤,煎服,治跌打损伤[5]。

3.5维医药维医常将木香研成细粉使用,与蜂蜜调制成膏,内服治疗胃痛,肝痛,腹痛,肾结石,外敷治坐骨神经痛、筋肌松弛。与橄榄油调制成软膏,涂于患处,治疗瘫痪。又可用木香煎汤洗身,治子宫寒痛。也可用醋糖浆冲服,治疗四日伤寒,用酒冲服,治疗大便不通[6]。

4用法用量

4.1中医药中医常用1.5~6g,煎服,分生用和煨用,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2]。

4.2藏医药常用2.5~4.5g,研末成细粉内服,或入丸、散剂[3]。

4.3蒙医药常用3~5g,煮散剂,内服,或入丸、散[4]。

4.4傣医药内服则取5~10g煎汤,外用则取鲜品适量,捣碎[5]。

4.5维医药取3~4g内服,或外用适量。也可入蜜膏、糖浆、汤剂、散剂、油剂、敷剂、软膏剂[6]。

5现代研究

5.1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紫衫烯、α-紫罗兰酮、α及β木香烃、水芹烯、木香烯内酯、木香内酯、二氢脱氢木香内酯、木香醇等;有机酸:棕榈酸、天台乌药酸;氨基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瓜氨酸和谷氨酸等[2]。

5.2药理活性

5.2.1有促胃动力作用陈少夫等发现木香汤剂能加速胃排空和增强胃动素的释放。朱金照等通过动物试验,发现不同剂量木香煎剂对胃排空及肠推进均有促进作用。此研究佐证了中医、蒙医、傣医、维医用木香治疗消化不良、胃纳不佳、不思饮食的理论[14]。

5.2.2利胆作用Yamahara 等研究发现木香丙酮提取物和木香烃内酯具有利胆的功效;邵芸等比较了木香醇提物对大鼠给药前后胆汁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香醇提取物能增加胆汁流量,具有利胆作用[14]。研究结果与传统中医认为木香有疏肝利胆作用相符。

5.2.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维医认为木香有治疗心、脑、肝等支配器官虚弱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木香的确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首先表现在降血压和抗血液凝集方面。经动物实验筛选,木香提取物中含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的成分,以及扩张血管和降压的成分(去内酯油、总内酯、生物碱、木香内酯、二氢木香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12-甲氧基二氢木香烃内酯);木香水煎剂体外对纤维蛋白溶解有增强作用,木香挥发油、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烃内酯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14]。

5.2.4抗腹泻和抗炎作用木香75%乙醇提取物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跖肿胀,减少小鼠小肠性腹泻和大肠性腹泻次数,对小鼠墨汁胃肠推进运动也有弱的抑制作用。据此推测抗炎可能是木香治疗泻痢里急后重的主要药理基础[15]。

6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这些传统医药学的基本思想, 尽管因地域、民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的差别而表述不同,但又都具有相通之处。笔者对木香进行研究发现五大医学体系均认为木香性辛、苦。能行气、止痛、健脾胃,治疗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呃逆泛酸。不同之处在于,中医认为木香主治脾、胃、大肠、肝胆病;此外,藏医认为能治肺病,蒙医认为木香具有滋补的功效,傣医认为木香能治跌打损伤。其中功效主治最多的要数维医,认为木香能增强调节器官功能,除湿健胃,温中开胃,强筋健肌,散风止痛,补身壮阳。主治脑、心、肝等器官虚弱,瘫痪,筋肌松弛,坐骨神经痛,子宫痛等。在临床应用上,无论是哪个体系都有不同于中医的应用,即便是治疗相同的病症,各民族均是因地取材,组成不同的药方,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除了传统中医药理论,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体系,也是祖国医学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医药开发利用的博大资源库。本文对木香的药性、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简单综述木香的现代研究进展,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互佐证,有助于揭示评价木香功效科学内涵,拓展其临床应用[16-17]。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29、153.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3-25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9-7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0-111.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傣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2-63.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维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2-94.

[7]马素娟.木香散敷脐治疗腹胀8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5):32.

[8]张俊平.木香顺气散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48例[J].中医中药,2006,3(30):89.

[9]夏玮.木香顺气散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56例[J].新中医,2004,36(3):56-57.

[10]蒋健.木香槟榔丸临床运用发挥[J].福建中医药,2008,39(6):40-41.

[11]张崎,龙家俊.六味能消胶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体会[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5):78-79.

[12]洪宁,郑峰.六味木香胶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附西药治疗50例对照[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7):290.

[13]李宝江.蒙药三旦尼苏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2013,10(28):388.

[14]魏华,彭勇,马国需,等.木香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2,43(3):613-617.

[15]林明侠.木香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J].中药研究进展,2005,22(3):18-19.

[16]包·照日格图,呼格吉乐图,包凤兰.试论传统医药比较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 :2-4.

[17]包·照日格图,包凤兰.试论中医蒙医通用药材比较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民族医药学,2006,8(2):65-67.

Analysis of Aucklandia Radix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thnic Medicin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LI XiaoxueWANG YuanpingWEI YagaiYANG RuiBAO Zhaorigetu*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Aucklandia Radix is commonly used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folk medicine. Although they come from the same plants and the same medicinal parts,and also have alik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s and distribution of producing areas,due to the different medical systems,they hav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property and flavor,function and indica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usage and dosage and so on. In this article,we compare Aucklandia Radix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betan medicine,Mongolian medicine Dai medicine and Uyghur medicine, from the source, medicinal property, function and indication,clinical applications,usage and dosage,and also list some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It is not important that belong to what kind of medicine systems.We should use it flexibly in clinical and learn from other medicine to broade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Aucklandia Radix,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hnic medicine, clinical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16.01.06)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12-03

作者简介:李晓雪(1992-),女,汉族,云南 保山,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中药学。通信作者:包·照日格图(1957-),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教授,研究方向:临床中药学,E-mail:rigdan@126.com。

猜你喜欢
木香临床应用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China’s Approaches to World Development and Peace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阅读木香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浅析涌泉穴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蒙药如达七味散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