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农业转型
——漳州市老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6-01-30 20:32漳州市老促会漳州市老区办
红土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老区发展

漳州市老促会 漳州市老区办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转型
——漳州市老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漳州市老促会漳州市老区办

响带动了毗邻的马坑乡,以及南靖县、平和县一些老区村的发展,马坑乡已种植920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南靖县的老区村达到6000亩,年产值6000万元。如今,漳州的绞股蓝系列产品已远销北京、安徽、广州、福州等地,深受欢迎。实践证明,只要有特色,偏远高山地区也能勤劳致富。

2、发展观光农业特色产业。“一颗柚子走遍世界、富甲一方”的平和县,(种植蜜柚65万亩,总产115万吨,产值40亿元)充分利用“蜜柚海”的独特优势,打造了一批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新兴产业,延伸了蜜柚的产业链。如已经名声远播的柚海“布达拉宫”,地处霞寨镇老区基点村的高寨村,在万亩柚园内新建观景平台、蜜柚造型观景台、柚海索桥、木栈道、柚海休闲漫道,与原有的香樟“夫妻树”、“三王庙”、“石观音”等景点交相辉映。从去年底至今年七月份,已有30多万人次到这里旅游观光。许多客人亲自体验采摘蜜柚的乐趣,每个蜜柚可售10-15元。同时,带动了近20户农民办起了餐厅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吃店、食杂店,全村每年可增收300-400万元。芦溪镇充分利用国家级文物“绳武楼”的优势,去年底增建了“荷塘月色”项目,在秀芦村种植新品种太空36号红莲子300亩(由于红莲子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市场畅销,价格又高),亩产值可达6000元。今年花开时节,每天都有二、三百个外地游客到此观赏。目前正在建设观景台、接待中心、停车场等设施,逐渐打造成春天有油菜花、桃花、梨花,常年有四季瓜果、时令蔬菜、观光采摘、游船垂钓、特色小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绳武楼旅游景区。九峰镇澄溪村的曾清森、曾胜南两兄弟看中了大芹山发展旅游的潜力,去年11月份返乡在大芹山下半径组投资兴办了“印象大芹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一栋二层楼的农家旅馆。目前游泳池、漂流水渠、生态林观光栈道等设施正在加紧施工,并已申请注册“醉美芹山”、“半径”二个商标。此外,座落在闽南第一高峰的大芹山向荣大芹山茶叶发展有限公司,以4000亩有机茶基地和6600亩以红豆杉、香樟等名贵树种为主的生态林,吸引了众多游客。台商吴松柏投资建设的“云中筑梦”的1000多亩有机茶基地,配套建设了三星级酒店,每到节假日,自驾游者住满客房。南靖县作为全国的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形成了南坑咖啡观赏园,澳宝休闲农庄,紫云生态农庄,云水谣景区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促进特色产品的销售和农民增收。实践证明,只要有特色,传统农业也能嫁接新兴产业。

3、发展花木特色产业。漳浦县溪坂地处国道旁,交通运输方便,山区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发展景观移植大树有着独特的良好条件。2006年,村“两委”带着村里的花卉种植大户到广东、浙江等地考察调研,发现景观大树是城市绿化的畅销产品,因经常缺货造成采购难,价格一路上涨。该村及时抓住这一商机,充分发挥邻近漳州市区,地处324国道旁,依托海峡两岸花博会、农博会这一会展招商平台,果断把栽培重阳木、水曲柳、相思木等景观大树作为培育苗木的重点,并持续扩大种植面积,去年产值达到1亿多元,一跃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当本村土地全部种满名贵花卉苗木时,许多村民又纷纷向外拓展种植基地。目前,溪坂人在外租用土地,发展花木基地已达到4000多亩。溪坂村还着力建设“村在林中、路在花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村庄。通过整合花卉苗木资源,对村道、巷道、河道进行全面绿化,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村庄绿化美化“双赢”。同时,建成紫兴路花卉一条街,其两侧450间店面,200多家经营户经营花木,树移植展销区,形成重阳木、榕树、香樟、桂花等几十个大树品种的景观名木毓秀园。龙海的九湖、东泗的老区村也大力发展榕树、水仙花、仙人球等盆景花木苗木生产,年销售超10亿元。南靖县兰花、茶花和观赏苗木等发展也很快,年销售额也超10亿元。实践证明,只要有特色,一株苗木也可以带动一方百姓兴旺发达。

4、发展富硒食品特色产业。诏安县红星乡地处乌山脚下,15个行政村都是老区村,贫困村。2013年,红星乡政府利用该乡富硒土壤,大力发展富硒食品。一是做好青梅产业。由乡农技站负责,加强对全乡4.1万亩青梅果园的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引导、鼓励农民多用农家肥改良土壤,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搞好梅园坡改梯的改造,减少水土流失。鼓励有实力的青梅加工企业,大面积的承包青梅果园,果园的管理全过程均由企业出资,从下肥、除虫、灭病、采摘等均由企业组织人员实施,由于提高了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青梅果实优良品质。二是加大富硒农产品开发步伐。一方面巩固好现有5000亩的茶叶基地,从加强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入手,改过去的粗加工为精细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方面扩大种植中草药,发展适宜当地种植的观音串、伸筋藤、金线莲、石橄榄等药材。2013年,该乡引进一家农产品龙头企业,投资6千万元种植中药观音串,第一期种植的已有100多亩可收成,亩产量(干品)300斤,每斤售价800元。同时,鼓励发展禽蛋养殖,目前,全乡已有三家养鸡场,鸡蛋售价25~30元/斤,比普通的鸡蛋高出4倍以上的价格。三是提升富硒农产品加工水平。积极引导和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开发终端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去年金川果蔬、瑞梅食品二家企业引进青梅深加工生产线,产值和效益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只要有特色,普通的农产品也可以身价倍增。

5、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产业。龙海市有林地88.73万亩,森林覆盖率56.11%。近年来,龙海市老区发挥林地资源潜力和林荫空间优势,鼓励农民在重点生态区位的疏林地、经济林地、果园地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和休闲旅游等复合经营,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途径。通过扶持引导,让农民在林地空间驯养豪猪、蓝孔雀,放养土鸡、土鸭、蜜蜂,培养花卉、盆景、杏鲍菇,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等珍贵中药材,使“林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至目前,该市累计发展林下经济6400多亩,产值1.8亿元,涉及林农近3000户。如九湖镇从今年春节后启动“荔枝海林下经济观光园”项目建设,由院后村农民陈振龙组建的龙海市嘉嵘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承接实施,计划建示范园200亩,投资1200万元,达产后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现已与果农签订荔枝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独创在荔枝树上附种铁皮石斛,树下套种金线莲、草珊瑚、灵芝等多种中药材,配套建设观光栈道,育苗棚、蓄水塔和产品展示厅等设施,促进林下经济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只要有特色,“林下经济”也充满生机活力。

同时,近年来,各地还认真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长泰县、云霄县老区创新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方面,也取得新成效。长泰县陈巷镇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实行“四统一”的经营形式,即统一采购种籽、肥料、农药;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和包装;统一种植管理技术标准培训;统一销售价格,有效地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户收入。云霄县大田镇圆峰村,则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分别引进厦门塔斯曼公司,与27户农户组成的合作社,精细化种植铁皮石斛。引进天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天金食用菌合作社,带动70多农户发展杏鲍菇等。

三、问题与困难

近年来,漳州市老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融资难,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市对发展特色农业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但相对于产业发展需求而言,仍显得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老区在水、电、路和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抗风险能力低的情况下,寻求发展的难度更大。

2、规模小、布局分散。目前,我市的特色农业,除了平和琯溪蜜柚、华安铁观音茶具有相当规模,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并不断做强做大以外,其他县大都布局比较分散,规模相对较小,个别条件很好的山区县,有的地方甚至连很好的山地资源都没有开发。

3、产业化不高,产业链不长。产加销、贸工农等产业联结松散,链条不长;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还处于零散的初级阶段,带动力不强。特色农业带动研发、运输、包装、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还不够,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

4、经营管理粗放,生态环境脆弱。许多农民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致使农业成本高,效益低。新品种的研发、引进,新技术的普及、运用,新的适应市场的营销模式等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地方,山地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用肥用药不当,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四、对策与建议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漳州农业由“大市”向“强市”转变,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既定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革命老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区域。为此,我们建议要按照中央“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下大力气,发展特色产业,力促老区农业更快更好转型升级。

1、加强科学规划。特色产业之所以有特色,就是因为它在种养、品质、气候、环境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加强科学规划。对不同的经纬度、海拔高度,温度、湿度,水质、空气、土壤,适宜种养什么农作物、禽畜,提出指导意见。特别要加强对适宜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老区村的景点、食宿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科学规划。

2、加强科技引领。要通过大力推行“四改四提”:即实行果(茶)园改造、品种改良、肥料改进、用药改变,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单位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营销水平,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维护生态平衡。特别要认真研发、广泛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技术、新农机具。要科学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做到有进有退,要积极研发、广泛使用生物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态有机肥,促进生态文明,保证民生食品安全。

3、加强典型带动。要鼓励引导一批服务三农的职能部门、金融部门、经济组织、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和经济能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敢闯、敢试、敢冒、敢创新,大力培育一批在科技种养、农产品加工、集约化经营、市场营销、创建品牌、五新研发推广、金融信贷、保护生态、优质服务等方面的先进典型,以此来激发生产动力、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4、加大财政投入。要把老区村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切块安排专项资金,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的、给予适当的项目补助。特别要加大对老区村的基础设施、示范项目、科研项目、龙头企业、研发推广“五新”科技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能起带动引领作用的示范户、合作社等给予必要的补助、扶持和奖励。对维护生态安全作出贡献,退果(茶)还林的给予经济补偿。

5、加强党政领导。没有老区的脱贫致富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脱贫致富,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老区的脱贫致富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确实加强对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领导,致力研究促进发展的科学规划、政策措施和奖惩办法,精心建立一套保证落实的工作激励机制。各级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坚决克服“不作为、乱作为”,着力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抓好跟踪督查抓落实。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老区发展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延安,老区的希望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
老区在努力奔跑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