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综合征的调查及防治措施

2016-01-31 07:59李生涛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中兽医学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病死率病原猪群

李生涛(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猪高热综合征的调查及防治措施

李生涛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自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我们连续3年对南阳市猪高热综合征病例进行临床诊断、病理剖检、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了其流行原因,制定出综合防控方案,研制出有效治疗药物,对控制该病取得了明显效果。

1 流行病学调查

选择发生疑似猪高热综合征的25个猪场(户)为调查对象,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存栏猪总头数、本次发病头数、死亡头数、疫苗来源及免疫程序、饲料、环境、疾病来源、发病因素、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药物疗效等。

1.1疫情的流行特点南阳市猪高热综合征的流行特点可简单地归纳为如下:

(1)流行范围广,波及地区多,有蔓延和扩散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生猪贸易、猪产品以及下脚料交易,疫情便由南向北蔓延。特别是血浆蛋白和肉骨粉的回收利用,直接导致疫情迅速扩散。笔者调查发现某地多个规模化猪场,因饲喂血浆蛋白粉而出现疫情。

(2)传播速度快,有明显的流行性与传播性。一般在一个猪场出现疫情后,3~5天波及整个猪群,1~2周扩散到整个猪场,并向周边地区传播。

(3)发病猪群以体温升高(41~42℃)为共同特点,病程1~3周,猪群发病后,一般于5~7天开始出现死亡,3周后死亡逐渐平息。

(4)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而且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猪群的发病率50%~100%,而病死率20%~100%,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病死率有所不同。哺乳仔猪病死率可达100%,保育阶段的病死率最高可达70%,生长育肥阶段猪病死率可达20%。妊娠母猪感染的流产率可达40%,流产胎儿全是死胎,母猪死亡率一般为10%,有的猪场可达20%~30%。

(5)个体养猪户首先出现疫情。该病暴发初期,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外购仔猪进行育肥的猪场,尤其是中大城市的城乡接合部以泔水为主要饲料的个体养殖户。后蔓延到防疫制度不完善,饲养管理较差的自繁自养中小型猪场。少数长期管理不善的大型规模化猪场也未能幸免。疫情最重,损失最大的是个体养殖户。从各地调查,疫情重的养猪户,其养猪观念陈旧,防疫观念差,饲养技术差。为了降低成本,大量饲喂泔水,不进行免疫接种,养猪环境极差,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差,水质差等。

(6)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而且还可加速发病猪的死亡,特别是乱用药的猪场死亡率更高 在疫情起初发生的地区,由于乱用各种药物和疫苗,导致发病猪死亡率极高。

本次调查病例148例,148例接种一次蓝耳疫苗8/148,接种猪瘟疫苗110/148,接种猪三联苗2/148,接种伪狂犬疫苗16/148,任何疫苗未免疫22/148。

1.2临床症状临床症状统计如下:体温39~41℃(148/148),以40.5~40.8℃居多,个别病例42℃,皮肤发红、发绀(148/148),呼吸困难(148/ 148),后期行走困难或不能站立(148/148),3天后食欲废绝(140/148),眼睑肿胀(52/148),拉稀便(50/148)、呕吐(48/148)、流鼻涕(8/92)、眼有分泌物(12/148)、巩膜发红(4/148)、后期出现神经症状(14/92)、母猪流产(22/148)、公猪包皮积尿(24/92)。(注:分母为调查数,分子为出现症状数)。感染猪群的发病率可高达50%~100%,而死亡率高达20%~100%。通常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表现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病程一般在1~3周,仔猪病程通常较短,约一周左右,育肥猪和母猪病程多在2~3周。

1.3剖检变化剖检变化统计如下:皮肤出血、充血(92/92),间质性肺炎(76/92),肝脏有黄白色坏死病灶(76/92),胃底黏膜脱落呈浅表性胃炎(86/92),胃溃疡(49/92),胃穿孔(1/92),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86/92)、苍白肿大(6/92),脾脏肿大、出血(92/92),肾脏出血(85/92),膀胱积尿并有絮状物(15/92)、出血(47/92),心肌出血(41/92)、积液(3/92)、心包炎(5/92),胸腔积液内有纤维蛋白性絮状物 (3/92),肺与胸膜粘连(3/92),结肠有鞭虫寄生(24/92),小肠和胃内有蛔虫寄生(4/46)。

1.4药物治疗的效果本病对症治疗的反应较差,很多抗生素和抗菌药如:青链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头孢类药物、喹喏酮类药物等均缺乏令人信服的治疗效果。有的猪用磺胺类药物或饲料中添加大量的磺胺类药物,结果往往造成更加严重的死亡。而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氨基比林等也不能有效退烧,反而一些中药制剂的解热镇痛药柴胡、清瘟败毒注射液,以及黄芪多糖类、板蓝根注射液以及其他中药制剂的清热解毒药效果较为理想。

1.5病因分析高热综合征的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常见病毒性感染包括猪瘟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常见的细菌性感染包括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其中,危害最大的病原仍然是CSFV,占66%以上。通常表现为多重感染,如多种病毒混合感染,病毒与细菌混合或继发感染等。

2 防控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慎重引种,严格检疫,建立疫病监测制度,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保证饲料质量与全价优质,加强免疫接种,重视药物预防。

发生高热综合征时要立即采取病料送有关兽医诊断中心进行检验,找出原发病原与继发病原,以便采取对症措施:病猪隔离治疗,猪舍全面彻底清扫消毒,可用卫康、强力消毒灵、菌毒敌、百毒杀或碘伏等消毒药进行消毒,每天2次,定期交叉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发病猪舍与隔离猪舍进行封锁,限制人员与物品流动;病死猪只不准倒卖、食用;病尸、粪尿与污染物一律无害化处理,并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防止扩散传染源,蔓延疫情。

与病猪同舍的假定健康猪只立即用药物进行预防,用药方案可参照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同场未发病猪舍的猪群,要根据本猪场发病猪只检验结果,结合免疫预防中存在的漏洞,确定补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接种时疫苗的使用剂量可适当的加量,并配合猪用转移因子一同使用。

猪舍夏季炎热要防暑降温,采用滴水、水帘、喷雾或开放冷风机、电扇及空调等方法降温;冬季寒冷要防寒保温,可用地热、火炉、暖气等方法保温;并注意消除一切应激因素,防止应激的发生。

3 治疗

研制出“鸡尾酒疗法”。第1~2天:抗病毒1号、2号混合注射(均为冻干粉针,科研中试产品),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颈部另一侧肌肉注射,仅用一次,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制剂,如柴胡注射液、清瘟败毒散。大青叶、板蓝根、野菊花、杏仁、黄芪煎汁饮水,也有较好的预防治疗效果。体温高、精神沉郁属正常。第3~9天(第4天停药)用新型广谱高效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和控制混合和继发感染,如头孢噻呋、麦洛培南、氟甲喹。全程活血化淤、清热解毒、加强营养,如维生素C、维生素B族、富血铁、氨基维他等,连用10天左右,必需投放青绿饲料,不宜用普通野草;精料逐步增加。

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包被干扰素1000g+泰乐菌素600g+强力霉素300g+多维1500g+维生素C300g/T。

应用效果:经在我市5个县近25个猪场和兽医门诊临床验证,疗效确切,有效率100%,共治疗771头病猪,治愈617头,死亡154头,病死率20%,治愈率达80%。

4 讨论与小结

4.1猪“无名高热”疫情,主要是由饲养管理不当和常规免疫程序不完善导致的病毒或细菌多重混合感染,而不是某种新病。PRRSV应是启动这次疫情发生的关键病原,PRRS复杂的继发感染是导致死亡率升高和诊断五花八门的原因。CSFV、PCV2以及其它病毒或细菌等某一病原或多种病原的存在,与PRRSV起着相互协同的作用。

4.2早期、综合治疗,对“猪高热综合征”效果明显。抗病毒1号、2号是目前治疗“猪高热综合征”的首选产品。抗病毒1号、2号特点:

(1)含有植物血凝素、黄芪多糖等多种抗病毒中药提取成分,能有效抑制和杀灭多种DNA、RNA病毒;

(2)采用多种新型抗菌药物如麦洛培南、氟甲喹、氟尼辛葡甲胺等。

S8583.28文献标识码:B

1003-8655(2016)02-0006-03

2015-06-20

李生涛,1964年生,南阳人,副教授,兽医硕士,
研究方向:兽医药理与毒理。Email:liboya1234@163.com

猜你喜欢
病死率病原猪群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
2001—2010年镍接触人群胃癌死亡趋势调查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