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袖片与衣片连接点位置的合体插肩袖舒适性研究

2016-01-31 03:33任晓丽
关键词:连接点舒适性

刘 娜,任晓丽

(1.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系,安徽 合肥230011)



基于袖片与衣片连接点位置的合体插肩袖舒适性研究

刘娜1,任晓丽2

(1.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系,安徽 合肥230011)

摘要:以合体插肩袖为研究对象,倾斜角、袖山高和袖肥相对固定,进行连接点与调节量的配伍实验,针对衣袖连接点对其舒适性的影响进行研究.设计了4组实验,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各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及连接点对插肩袖舒适性的影响.

关键词:插肩袖;连接点;舒适性

合体插肩袖以其舒适度高、美观性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影响其舒适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衣袖倾斜角、袖山高、袖肥、衣袖和衣片连接点位置、衣袖和衣身重叠量的大小等.国内外学者多研究倾斜角、袖山高等对插肩袖舒适性的影响,很少有人从连接点出发系统地分析各参数对其舒适性的影响.本课题重点研究合体插肩袖衣袖连接点位置的变化对其舒适性的影响.

1插肩袖结构

合体插肩袖的结构参数设置[1-4]如下:倾斜角为31°~45°,袖山高为0.7AHL~0.8AHL(AHL为平均袖窿深),袖肥为0.2B±调节量(B为胸围).连接点的位置对于衣片来说是两条弧线的拐点,它的位置与前后片的袖隆弧形状有关[5].连接点上下移动时,会影响腋下袖隆弧的深浅;连接点左右移动时,会影响胸宽和背宽.参考相关资料与前期实验研究可知,合体插肩袖衣身与袖片连接点的范围为2~6 cm.

2实验设计

图1 插肩袖结构设计方法Fig.1 The pattern of raglan sleeve structure

2.1 插肩袖制图方法

选择日本文化式第六版为原型进行配袖,将原型的胸围线下降2 cm,实际胸围线和前胸宽线的交点向上取2.0~4.0 cm为前片连接点,实际胸围线和后背宽线的交点向上取2.5~6.5 cm 为后片连接点.前片袖中倾斜角为a,后片倾斜角为b,比前片倾斜角小0°~2°,后片连接点比前片连接点稍高,具体设计方法如图1所示.

2.2 插肩袖结构设计

在进行实验时,做了袖中倾斜角31°~45°共15组连接点位置的预实验,以31°,35°,40°,45°这4个袖中倾斜角为例阐述实验过程.按照图1的方法在CAD系统中进行结构设计,同时将插肩袖连接点的位置向左右调整以减少袖裆差,即连接点与袖底点之间的连线之差.为了保证服装穿着者的胸围不受影响,而且考虑到袖裆差之间的袖窿弧线与袖山曲线的配伍,CAD系统制图时只有连接点左右调节范围在1 cm之内、袖裆差在0.5 cm以内的数据为有效数据.实验设定连接点向前后中心线靠近为正值,远离前后中心线为负值.

(1)第1组实验: 前片袖中倾斜角为31°、袖山高为12.5 cm、袖肥为18.5 cm,前片连接点在实际胸围线与前胸宽线的交点向上取2.0 cm,2.1 cm和2.2 cm,得到3组有效数据.后片袖肥在前片袖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尽量使袖裆差的值小于0.5 cm,表1为第1组连接点的位置变化.

表1 第1组连接点的位置变化Tab.1 Position change of the first sets of connection point cm

(2)第2组实验: 前片袖中倾斜角为35°、袖山高为13.2 cm、袖肥为18.0 cm,前片连接点在实际胸围线与前胸宽线的交点向上取2.3 cm,2.4 cm,2.5 cm和2.6 cm.后片袖肥在前片袖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尽量使袖裆差值小于0.5 cm,表2为第2组连接点的位置变化.

表2 第2组连接点的位置变化Tab.2 Position change of the second sets of connection point cm

(3)第3组实验: 前片袖中倾斜角为40°、袖山高为13.6 cm、袖肥为17.5 cm,前片连接点在实际胸围线与前胸宽线的交点向上取2.6 cm,2.8 cm,2.9 cm,3.0 cm和3.1 cm.后片袖肥在前片袖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尽量使袖裆差值小于0.5 cm,表3为第3组连接点的位置变化.

表3 第3组连接点的位置变化Tab.3 Position change of the third sets of connection point cm

(4)第4组实验: 前片倾斜角为45°、袖山高为14.2 cm、袖肥为16.8 cm,表4为第4组连接点的位置变化.

表4 第4组连接点的位置变化Tab.4 Position change of the fourth sets of connection point cm

由以上不难看出,每组实验数据中,随着连接点值的变大,连接点向肩线方向移动,也就是连接点的位置升高.要保证袖裆差在0.5 cm以内,连接点位置需要进行正调节,也就是说连接点需要向前后中心线方向移动.同时,随着连接点位置的升高,需要的调节量越来越小.综合几组实验数据来看,随着倾斜角的增大,相应连接点的位置会升高,袖山高增加,袖肥减少.袖子舒适性的具体变化,还要进行下一步的样衣试穿后再进行评价.

3样衣试穿与评价

3.1 评价动作的设定

以40°样衣为例阐述实验过程,有A,B,C,D,E共5组不同连接点的样衣,选10个模特(平均身高160 cm,平均净胸围84 cm)为试衣对象,分别穿着5组样衣完成规定的动作,包括下放动作、45°侧举动作、90°平举动作和抱胸动作,如图2所示.

图2 样衣试穿动作 Fig.2 The motion of sample clothes to try on

3.2 舒适性指标评价

插肩袖服装的舒适性指标主要包括腋下浮余量、衣身合体程度、胸宽紧绷度、肩部形变量、肩部压迫感和手臂延伸难度6项.按照主观评价的方法,建立心理评价标尺,对样衣静动态舒适性进行评分[6-8],各指标分值见图3.

图3 各项评价指标的心理标尺Fig.3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psychological scale

图3中,腋下浮余量、合体程度属于静态评价指标,要求着装者静直站立,评价人员按照指标量化描述来主观打分,舒适性越高,分值越高;胸宽紧度、肩部形变、肩部压力与手臂延伸难度这几个指标属于动态评价指标,要求评价者在穿着者动态时,根据指标量化描述进行主观评价,舒适性越高,分值越高.

静态评价:穿着者静止站立,手臂自然下垂,观察腋窝附近的浮余量和袖子的饱满度,由专业人士按照主观感受,参考评价标准给出主观感受值,取平均值.

动态评价:着装者分别做45°侧举、90°平举和双手抱臂动作,对胸宽紧度、肩部形变、肩部压力和手臂延伸难度这4项指标按照主观感受,参考评价标准给出主观感受值,取平均值.表5是倾斜角为45°时样衣的评价结果,其余不再给出.

表5 样衣舒适性评价量化结果

3.3评价数据分析

图4和图5分别是倾斜角为45°时样衣的静态评价数据统计折线图和综合评价数据统计折线图.观察综合评分曲线走势,可以看出随着连接点位置的升高,静态美观性逐渐上升,动态舒适性逐渐下降;连接点越向前后中心线靠近,腋下浮余量越少,胸围紧绷感越强,这也说明连接点制约着插肩袖的静态美观性和动态舒适性.

图4 静态评价数据统计折线图    Fig.4 Analysis of the static evaluation of the sample clothes

图5 综合评价数据统计折线图    Fig.5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sample clothes

图5中,舒适性的评分并不高,根据预实验其他角度样衣评价的结果来看,当样衣倾斜角在40°左右时,连接点在3.0~3.4 cm处,舒适性达到最好,其评价值为4.12(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再给出所有评价值).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到插肩袖调整的方法:当插肩袖服装动态比较舒服、静态余量不美观时,可以适当抬高连接点的位置进行调整;当插肩袖服装静态达到比较好的状态而动态不舒服时,可以适当将连接点向远离前后中心线的方向移动或者将连接点的位置适当降低.

4结论

(1) 合体插肩袖衣片和袖片的连接点与倾斜角、袖山高、袖肥相关,当连接点向前后中心线靠近时,倾斜角增大,袖山高增加,袖肥减少.反之,则相反.

(2) 当插肩袖角度在40°左右时,连接点在3.0~3.4 cm处,衣物具有较高的舒适性.

(3) 在一定范围内,连接点越往上移动,衣身越合体,舒适性越差;连接点越向前后中心线靠近,腋下浮余量越少,胸围紧绷感越强,舒适性越差.

参考文献:

[1]鲍卫君.服装插肩袖的造型研究[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17(2):88-94.

[2]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50-155.

[3]滕洪军.插肩袖前后中线斜度关系探讨[J].四川丝绸,2005(1):42-43.

[4]张金玉.浅析影响服装袖窿确定的重要因素[J].科技信息,2008(28):617,640.

[5]高晓杰.插肩袖衣片和袖片连接点位置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技术,2011(12):252-254.

[6]周永凯,张建春.服装舒适性与评价[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6:105-110.

[7]宋英莉,刘静伟.服装舒适性综合测试与评价体系讨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8-59.

[8]柳艳,顾绢红,陈军,等.服装舒适度测试及评价的现状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44-45.

Study on the form-fitting raglan sleeve comfort based

on sleeves and pieces join point position

LIU Na1, REN Xiaoli2

(1.CollegeofTextileEngineeringandArts,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230036,China;

2.DepartmentofFashion,AnhuiVocationandTechnicalCollege,Hefei230011,China)

Abstract:Taking fit raglan sleev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latively fixing the angle, high sleeve, and sleeve, the experiment of connection points and adjust quantity is done.Four groups of experiments are designed regarding the compact of raglan sleeve and sleeves connection points on comfort. Experiment data is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chieving the relationship of parameters and the influence of form-fitting raglan sleeve connection points on comfort.

Key words:raglan sleeve; connection points; the compatibility

作者简介:刘娜(1983-),女,安徽淮北人,讲师,主要从事服装结构及数字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01

中图分类号:TS941.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0X(2015)04-0022-04

猜你喜欢
连接点舒适性
羽绒服面料防钻绒性与相关舒适性研究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主动式改善方法研究
湖南地区中小学校服面料舒适性研究
基于A3航摄仪的小基高比影像连接点精提取技术研究
一种新型送风方式的送风参数对舒适性的影响
中职数学与专业课程的连接点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作用分析
把握新知与旧知的联接点优化课堂教学
我国冲突法对连接点的软化处理
创造沉浸学习的“连接点”
基于弹性厚粘胶层的结构性连接点响应建模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