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微博的政治传播效应与局限性分析

2016-02-01 04:38
法制博览 2016年18期
关键词:政治传播微博突发事件

彭 姝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034

突发事件中微博的政治传播效应与局限性分析

彭姝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深圳518034

摘要:作为一种网络自媒体,微博具有全息化信息发布、裂变式信息传播、即时性信息互动等传播特征,这些独特的传播机制使其呈现出现有媒介所不具备的公共传播优势。对于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微博的传播产生了独特的“现场直播”、“舆论聚合”和“议程设置”效应,但同时也存在碎片化、情绪化、兴趣点易转移等弊端。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传播的格局,但无法成为常规的制度化的政治传播力量。

关键词:微博;突发事件;政治传播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大众媒介的发展在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后,已经正式迈入了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一对多”和“少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实现了传播主体大众化的“多对多”的传播。当代政府治理已不可能不面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政治信息生产并分享政治传播权力的事实。微博作为当前一个活跃的网络自媒体工具,也对政治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微博传播机制的独特性

麦克卢汉曾经揭示:“一种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2]“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2]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一种媒介使用多种媒介成为可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都被整合成互联网媒介的内容;微博则更进一步将现有互联网应用整合起来,集成了现有各种网络媒介产品的优点,以最低成本的信息发布方式实现最高效率的公共传播效果。具体说来,微博的传播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全息化的信息发布。在信息发布的方式上,微博同时支持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形式,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客户端、短信和彩信、QQ和MSN等多种形式发布微博,分享信息,随时随地“织围脖”。在内容方面,微博的主题基本不受限制,无论原创还是转载,也无论生活琐碎还是公共话题,均可自由发布。同时,微博一般为140字以内的简短文字,发长微博也并不受限制,这就将所有用户的信息权利拉到一个相对平等的水平线上,最大程度地淡化了精英与大众、政府机构与公民个人的社会差别,能够促进微博用户群体的大众化,极大的扩展微博的应用空间。

其二,裂变式的信息传播。微博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其传播机制不同于传统媒介“One To One”或“One To N”的单向传播模式,也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媒介“N To N”的网状传播模式,而是一种“One To N To Nn”的裂变传播模式。一般的网站新闻、BBS和博客等,都是以信息源为中心的单层辐射式传播,围绕它们所产生的评论、留言等即构成了传播的终端;而微博可将用户评论、转发作为新的传播源,将信息无穷次地向外围传递,形成没有终点的传播,无限放大信息的影响力。

其三,即时性的信息互动。国内传播学者杜骏飞发展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认为互联网开启了“新媒介即人”的时代。“新媒介即人”意味着信息与人合二为一,人不再屈服于信息的异化,不再被媒介所控制和奴役,人成为媒介的核心,成为权力本身。微博的传播机制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它与手机相连,使得每个手机用户都可成为一个移动的微博信息源,能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所观所想发布到微博的公共平台与其他微博玩家即时交流与沟通。同时,每一位微博用户也可以随时关注最新的微博动态,对其他“围脖”实施“围观”,并参与到多方的互动当中。

二、突发事件中微博的政治传播效应

突发性公共事件,国际上称之为公共危机事件,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将之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3]突发性公共事件一般由自然灾害、重大疫情、人为事故或利益冲突等引发,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严重时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破坏社会稳定。近两年来,微博较多地介入公共性危机事件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承载公共政治参与的效应。

(一)现场直播效应

微博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实现了与手机移动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以手机为载体,人们可以非常方便的访问微博。手机网民的迅速增长,也扩大了微博的地域覆盖范围,由此,公共性突发事件中,最先赶到现场的往往不再是专业的媒体记者,而是无处不在的自媒体用户,他们可随时客串“公民记者”,以微博、微信的形式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而微博因为受众面广,又比微信等平台能获得更具公共影响力传播效果。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即时性和真实性是公众第一位的心理需求,微博直播虽然在形式上比较简单粗糙,但相对于传统媒体它能提供更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微博的现场直播功能将众多的个人微博变成了小型的时政新闻发布平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公共信息源和直播主持人;并且,与传统的直播有所不同的是,微博直播还支持即时互动,在微博空间中,受众不再仅仅充当置身事外、无所作为的新闻收听者,而是可以加入到新闻互动之中,发表观点和建议,实时地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

(二)舆论聚合效应

微博的传播具备“4A特征(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是一种流动的互联网传播,其即时性、草根性、移动性、互动性特点使其成为突发事件传播的天然舆论载体。所以,微博在公共性突发事件中往往是人气最旺的传播媒介,对于公众舆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它网络传播工具。不仅如此,微博博友的“围观”,往往也构成传统权威媒体关注的前提,传统媒体的专业优势可以使报道更为深入,与微博形成相互响应、彼此助力的效应,对负责事件处置的公共部门产生舆论压力,促进事件的迅速解决。

(三)议程设置效应

“议程设置”被认为是大众媒体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了解新闻媒体关注的问题,并依据媒体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确立自己看待事物的优先顺序”。[4]大量事实表明,媒体在决定事件对于公众的重要性程度上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那些一般人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上尤其如此。“媒体不但提供认知信息,告诉我们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同时还排列、组织政治事实,通过这些事件在媒体议程中的出现与否指定它们的重要程度。[5]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政府无不重视大众媒体的政治传播效应,总是密切关注并积极影响媒体关于政治事件的议程设定,尽量让大众媒体传播利好消息,减少负面新闻,如果负面新闻无法回避,也要尽量降低它在媒体报道中的重要性排序。官方政治力量对大众媒体的这种影响和干预,使得大众媒体在一些相对敏感的政治事件上不可能坚持完整的客观性。微博在事实上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凭借其独有的传播机制和突出的舆论影响力重新设置了议程。微博的传播机制与其他大众媒体显著不同,一般媒体的信息报道遵循的是“先过滤,再发布”的原则,而微博传播走的是“先发布,再过滤”的路线,因此,微博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传播中能有效地突破某些信息屏障,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凭借一手的信息在政治传播中取得先机,发挥议程设置的效应。

三、突发事件中微博传播的局限性

微博独特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使其在突发性事件中呈现出突出的传播竞争力,提高了政治传播的开放性,同时也促进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报道,在事实上帮助改变了突发性事件的进程,使事件获得更加迅速而透明化的处理。不过,凡事皆有两面,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新媒体,无论在应用还是管理上都还处于一种不够成熟的状态,在政治传播中也有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一)具有情绪化的非理性倾向,易被谣言煽动

微博传播的一大缺陷在于内容的碎片化,微博网站并不提供专业的信息分类与整合,虽然用户从中体验了DIY的自由和乐趣,但同时也失去了获得完整、系统的信息的机会。对于严肃的公共政治话题,尤其是涉及到复杂利益关系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微博即使能提供一手的、真实度很高的现场消息,也难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性的论证。在很多突发性事件中,微博的传播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倾向,甚至成了一些人宣泄不满的工具。在微博传播中情绪化的宣泄占了很大的比重,这虽然能够表明公众的态度倾向,对当局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促使问题得到更快的解决,但同时也让公众更容易被谣言所煽动和利用,成为虚假消息传播的助手,损害微博传播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突发性事件传播中一些预设立场、宣扬“阴谋论”的小道消息,因为吻合了众人对公权力质疑的心理倾向,通常可能未经任何求证程序,即被人们广泛采信、广为传发。人们在微博传播中并不是以专业客观的标准和理性讨论原则对信息进行传播,而是更多地受情绪因素的支配,依照心中的情感倾向来筛选新闻内容。

(二)追求新鲜感,难以对某一事件形成持久有效的关注

虽然微博发布和传播的门槛很低,但微博空间信息海量而多元,因此,信息发布出去要引起众多分散用户的集中关注,门槛其实是非常高的。一般来讲,只有新奇而吸引眼球或者极端而对人的心理造成重大冲击的事件,才可能成为微博舆论的焦点。情节再严重的事情,如果一再重复、“屡屡上演”,也很快会让公众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失去传播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微博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政治传播效应往往表现为通过“围观”造成的强势舆论压力促进个体事件的解决,它无法“以此类推”地对之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保持同样的热情,促成同样的结果。微博当中活跃的“微生物”们看似非常敏感,随时都可能掀起意见的巨浪,但实际上只有非常特殊、极端且具有新鲜感的事件才拥有引发微博舆论关注的可能。并且,微博缺乏专业媒体对事件深挖紧盯的能力和条件,它的信息来源是零散的,信息传播也缺乏组织性,一个事件即使获得了“围脖”们的关注,如果没有不断的“爆料”加以推动,微博舆论也会迅速丧失它的激情,将关注点转移到更具新鲜感的话题中去。

四、结语

微博特殊的传播机制使其具有天然的政治传播优势,尤其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微博展现了其积极的政治传播效应。它推动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合作,也促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给中国现有的政治传播格局带来了一场“微革命”。同时,微博的传播特点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容易受到公众主观情绪的影响,呈现出浓厚的非理性色彩,不太可能成为一种常规的制度化的政治传播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春媚.试论麦克卢汉对本雅明媒介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作家杂志,2008(9).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M].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5][英]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2版)[M].殷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8-0310-02

作者简介:彭姝(1982-),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讲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新媒体政治。

猜你喜欢
政治传播微博突发事件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政治传播效果研究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主体探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