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德育方式探析

2016-02-01 04:38孙建华
法制博览 2016年18期

孙建华

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德育方式探析

孙建华

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有自己的教育机构,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到了隋唐时期趋于完善,高等教育的内容涉及多学科,但是德育教育被放在突出地位,对古代高等教育德育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当代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予以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德育;主导思想;定向培养;德育优先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其绵延至今有诸多因素,但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凝聚力。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主体思想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确立,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逐步深入,最终达到统治者与普通民众思想上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无论是夏商周时代公办的“辟雍”、“泮宫”,汉朝的“太学”,隋唐时期的“国子监”,还是元明清时期的“书院”,在教授学生数学、医学、天文学等知识外,更多的是注重对人文科学如哲学、政治、伦理、文学、历史知识的讲授和探讨。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员德育的重视尤为突出。

一、政治统一性要求主导思想统一

从黄帝、尧舜禹到夏、商、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出现了尊天、尊祖、尊群的群体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各自为政,人们在尊天的基础上,一些社会精英分子意识到思想可以改变形势,于是出现了诸多思想流派。秦统一中国之后,为了维护思想上的统一性,“焚书坑儒”,以法为尊。西汉初年,为了休养生息,采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形态。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恢复,为了有效的加强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历朝历代,虽然在单个历史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社会思潮的多元性,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统治者基本上以儒学思想为主导。中国历朝历代的高等教育与社会主导思想保持一致,并且不断加强对学员的思想控制,维护了社会的思想稳定。

二、政教合一,定向培养

在中国古代的德育教育中,“政教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德育教育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脱离政治,不存在教育独立的思想。另一层意思是指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合二为一:教育机构即为政府部门之一,官学中的教师都是朝廷命官,办学地点在官府之中,德育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目的。不仅教师是官吏,学员也是官吏的后备力量,从汉代开始分科目察举人才以后,尤其是隋唐设立进士科举以后,古代高等教育就以“学而优则仕”为教育目标,高等学校的办学目的就成了“储才以应科目”。高等教育虽然学校也有教化百姓的任务,但更多是通过学校培养出来的官吏来完成。这样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职能与政府行政职能的结合,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抛开时政而进行纯粹学术研究,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变成了科学传承、德育教育、政治活动的场所。这一点在受官方承认的书院中也得到了体现,东林书院就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著名对联。

三、内容丰富,德育优先

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内容来看,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如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后世也一直延续六艺教育。除此之外还涉及农学、经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在诸多学科之中,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孝”在氏族公社末期就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夏、商、西周时期,重视人伦道德教育,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春秋时期,孔子主张自觉修身养性,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西周的《诗》、《书》、《礼》、《乐》为学习典籍。战国时期,虽然百家争鸣,但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汉代的五经、唐代的九经、十二经、宋代的十三经,再加上《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等,以经史为基本,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元朝时期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明朝教育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在保证了一定程度公平性的基础上,也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清代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儒学本身强调以三纲五常为行为规范,严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明父子、长幼、亲疏之别。宋明理学家把封建的伦理道德视为“天理”,强调修身养性,格物致知。强调伦理纲常名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自我觉醒、自我约束,采取“修身治国”、“改过迁善”、“致知践行”的原则和“自省自察”“存养”“陶治”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他们主张静以养心,修心以德,修已安人,在读书治学中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培养真正的“君子”品格。以德育为先,注重道德学问,注重修身养性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原则。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德育的这些方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体系,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一些方式也值得当代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借鉴。

[参考文献]

[1]罗大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曾长秋,周含华.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悦悦,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5]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6]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8-0322-01

作者简介:孙建华(1982-),男,汉族,山东青州人,史学硕士,青岛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学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