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

2016-02-01 07:4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2期
关键词:低龄脑血管痉挛

王 磊

(解放军第463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沈阳110042)

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

王 磊

(解放军第463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沈阳110042)

目的 探讨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1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70岁)69例和低龄组(年龄<70岁)57例,对比分析两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mRS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高龄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mRS评分显著高于低龄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低龄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70岁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痉挛,且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差。

高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痉挛

防治脑血管痉挛,对于改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极为重要。本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段颅内动脉瘤患者在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旨在探讨年龄对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并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69例和低龄组57例,高龄组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70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77.21±1.02)岁,动脉瘤位置为前循环37例、后循环32例;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15例,Ⅲ级35例,Ⅳ级11例;术前Fisher分级2级31例,3级38例;低龄组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64.34±1.56)岁,动脉瘤位置前循环33例、后循环24例;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3例,Ⅲ级21例,Ⅳ级17例;术前Fisher分级2级27例,3级30例。选取和排除病例标准:①经头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即CTA)、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②符合血管内栓塞治疗指征,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肌梗死、明显血栓、出血倾向、血小板异常等血液功能障碍;②15 d内采取影响血小板功能的治疗措施;③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缺陷、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

1.2 治疗方法:本实验中全部患者均采取血管内损伤治疗,高龄组患者中49例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20例应用双导管技术治疗,低龄组中共有42例患者应用支架置入手术治疗,15例患者应用双导管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后均给予控制血压、调节血容量以及腰椎穿刺术治疗,其中5例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实行DSA辅助下血管成形术治疗。

1.3 评定指标:跟踪随访1个月,统计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效果,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脑血管痉挛诊断标准[1]为: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加重、意识水平进行性下降、严重头痛以及运动障碍逐渐恶化;②排除其他引起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的疾病;③DSA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痉挛。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痊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神经功能轻微障碍,生活能自理)、有效(神经功能中度障碍,生活需要帮助)、无效(神经功能重度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包括痊愈、显效以及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两组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应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mRS评分应用t检验比较,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

2 结 果

高龄组中共有41例患者确诊为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9.42%,经过治疗痊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56.52%,mRS评分为(4.17±0.84)分;低组中共有10例患者确诊为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7.54%,经过治疗痊愈17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5.44%,mRS评分为(3.06±0.21)分,两组间各项数据相比,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容易发生破裂出血,严重威胁生命安全,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破裂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脑血管痉挛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能够通过启动免疫反应、促进血管壁平滑肌收缩、牵拉蛛网膜纤维、促进血管病理性增生等过程引发脑组织继发性缺血,是颅内动脉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防治脑血管痉挛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治疗十分重要。目前相关实验结果表明[2-6]年龄是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高危险因素。本实验中通过对不同年龄段颅内动脉瘤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龄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高于低龄组,而且治疗有效率和预后评估指标明显低于低龄组,充分说明高龄能够增加血管痉挛发生风险,70岁以上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生血管痉挛后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综上所述,高龄是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高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应高度警惕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1] 斯良楠,孙晓川,郭宗铎.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7):388 -392.

[2] 张峰,刘建峰,李鹏,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7(21):2378 -2380.

[3] 邹志鹏,杨海,夏军勇,等.行血管内治疗的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7):401-403.

[4] 杨彦昊.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8):52-53.

[5] 李少林,马晓红,冀景芳.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171-172.

[6] 徐鹏,吴安华.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4):466-468.

R739.41

B

1671-8194(2016)32-0038-01

猜你喜欢
低龄脑血管痉挛
借助传统节日培养低龄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研究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