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6-02-01 07:4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2期
关键词:甲组呼吸衰竭插管

张 兵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300)

比较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张 兵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300)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与气管插管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科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甲(气管切开)、乙(气管插管)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乙组患者在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低于甲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如果不存在气管插管禁忌证,应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案,需谨慎应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用价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是极其常见的疾病之一,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方法。机械通气在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抢救与治疗中有关键作用[1]。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疾病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探讨两种机械通气方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详细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8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各40例。甲组患者中共有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2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18±6.18)岁。乙组患者中共有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13±6.0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且甲、乙两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与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时参数进行调节,并对抗感染方案进行调整。给予患者适当的糖皮质激素,实施气道湿化、补液、雾化治疗,并积极应用应用支持,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合理的控制,所有患者无1例出现气压伤[2]。

甲组患者应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先给予气管插管,积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尽可能的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并选用压力控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同步指令通气以及压力调节容量通气。对于应用插管治疗7 d后仍然没有达到脱机标准的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手术,术后治疗方案与术前一致,达到脱机标准后脱机[3],脱机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甲组患者中共有34例次气切套管拔除,12例气切套管拔除成功,18例失败,带气切套管转出重症监护室,10例患者自动出院。

乙组患者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在肺部感染控制窗指导下实施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将气管插管拔出[4],应用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并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对压力水平与吸氧浓度进行调节,随着患者病情的缓解,对无创机械通气的时间逐渐的降低,指导通气时间低于2 h,吸气压力水平在13 cm H2O以下可停止无创机械通气治疗[5]。

1.3 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氧合指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以及二次人工气道留置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甲组患者的平均氧合指数为(367.16±20.67)mm Hg,平均住院时间为(25.18±6.7)d,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28.91±14.28)h,平均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为(25.18±3.18)d,平均住院总治疗费用为(7.16±0.73)万元,二次人工气道留置率为(64.18±5.4)%;乙组患者的平均氧合指数为(340.15±14.28)mm Hg,平均住院时间为(8.15±1.25)d,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216.17±15.27)h,平均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为(7.89±2.14)d,平均住院总治疗费用为(2.13± 0.46)万元,二次人工气道留置率为(23.71±6.0)%;两组患者在平均氧合指数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除此之外乙组均显著优于甲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在正常的治疗状态下病情呈缓慢进展,在整体疾病治疗中患者需要多次住院,且预后多不良,患者大部分会经历无创机械通气到有创机械通气的过程。

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向比较,优势在与进行机械通气过程中的舒适度,这是由于气管切开后置入气切套管,由于管道本身的长度明显缩短,能够显著的降低管道本身的死腔现象,能够让患者自身呼吸系统参与到呼吸中,达到更佳的呼吸锻炼目的[6]。其次切管切开患者的营养支持依从性、镇静剂使用剂量、睡眠质量以及机械通气依从性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选择气管切开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氧合析。但是在本次研究的数据中均为气管插管占优势,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所导致的:①气管切开会对气道解剖结构的完整性造成影响,患者大部分难耐受气管拔除后的自主呼吸,因此二次人工气道留置率较高;②切管切开在气切套管拔除后自主呼吸的潮气量不同程度的泄漏,也是导致二次人工气道留置率升高的原因;③气管切开气切套管拔除后气管塌陷与狭窄发生的可能性较高。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如果不存在气管插管禁忌证,应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案,需谨慎应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1] 贾坤林,徐翠蓉,邓刚,等.经鼻或口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0):1318-1320.

[2] 张清伟,杨清华,吴海珊,等.痰热清治疗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切开术后痰潴留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153-155.

[3] 李勋,赵峰,王俊,等.单步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在呼吸衰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39):75-76.

[4] 兰亚明.机械通气对老年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66-3067.

[5] 谭世繁,宋一波,曾涛,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的临床价值分析[J].河北医学,2005,11(8):714-717.

[6] Liu SQ,Huang YZ,Wang MH,et al.Effects of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and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oxygen metabolism and tissue perfusion in sheep model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Clin Med J(Engl),2014,127(18):3243-3248.

R563.9

B

1671-8194(2016)32-0165-02

猜你喜欢
甲组呼吸衰竭插管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一题多解求总量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