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

2016-02-01 07:40何艳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2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何艳辉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

何艳辉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资料收集我院自2014年4月以来所收治的81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分段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康复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强化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评价:①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②干预前后患者NⅠHSS评分、改良Barthel、Fugl-Meyer评分。结果 ①康复组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显著比常规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干预前NⅠHSS评分、改良Barthel、Fugl-Meyer评分没有显著差异,而康复组干预后NⅠHSS评分、改良Barthel、Fugl-Meyer评分显著比常规组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脑梗死护理;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应用效果

脑梗死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脑部常见血液循环障碍,临床致残率、致死率高,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和吞咽障碍等,是多数中老年人主要致残因素[1]。本研究就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收集我院自2014年4月以来所收治的81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分段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Ⅰ证实脑梗死,除外意识障碍、合并心肝肾严重疾病、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患者。

其中常规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3~81岁,年龄平均值(64.21 ±5.28)岁。体质量最低42 kg,最高81 kg,体质量平均值(63.24 ±1.56)kg。康复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55~80岁,年龄平均值(64.58±5.11)岁。体质量最低41 kg,最高82 kg,体质量平均值(63.32±1.93)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SPSS21.0软件处理显示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常规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和日常穿衣、刷牙、进食等生活能力训练。康复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强化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①急性期采取对抗肌肉挛缩体位,保持健侧卧位,3 h翻身和拍背1次,将上肢自然置于肩上部或身后枕上,伸展肘关节,背伸腕关节,下肢则维持髋关节轻度伸直,保持小腿、足底垂直,卧床期间给予床上训练、坐起和坐位保持训练。②恢复期给予坐位评训练、上下肢活动训练、站起、坐下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并逐渐过渡到步行、上下楼梯训练等,指导患者进行穿脱衣、洗漱和吃饭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③后遗症期强化前期训练,充分利用残余功能,以发挥健侧肢体代偿作用,主要是强化恢复期间的各项训练。

1.3 观察指标和标准:①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②干预前后患者NⅠHSS评分(总分45分,最低越好)、改良Barthel(总分100分,越高越好)、Fugl-Meyer评分(总分100分,越高越好)。基本痊愈:NⅠHSS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度0级;显效:NⅠHSS评分减少45%以上,病残度1~2级;有效:NⅠHSS评分减少18%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数据处理:脑梗死患者护理结果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护理缺陷发生率行χ2检验(百分比表示),干预前后患者NⅠHSS评分、改良Barthel、Fugl-Meyer评分行t检验[用()表示]。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判定标准。

2 结 果

2.1 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比较:常规组5例基本痊愈,占12.50%,5例显效,占12.50%,20例有效,占50.00%,10例无效,占25.00%,总有效共30例,占75.00%。康复组10例基本痊愈,占24.39%,19例显效,占46.34%,10例有效,占24.39%,2例无效,占4.88%,总有效共39例,占95.12%,χ2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2.2 干预前后患者NⅠHSS评分、改良Barthel、Fugl-Meyer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NⅠHSS评分、改良Barthel、Fugl-Meyer评分没有显著差异,康复组分别为(33.37±5.72)、(18.95±2.92)、(20.37± 6.72)分,常规组分别为(33.95±5.16)、(18.75±2.91)、(20.95 ±5.16)分。而康复组干预后NⅠHSS评分(8.18±1.71)分,改良Barthel(78.22±3.59)分、Fugl-Meyer评分(55.18±15.71)分常规组分别为(12.43±6.29)、(57.11±3.94)、(34.43±6.29)分,,显著比常规组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梗死发病后,缺血病灶短时间内可完全坏死且发生不可逆改变,患者以偏瘫为主要表现,需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一般认为,脑梗死发病后前3个月康复训练为黄金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可导致康复速

度减慢。因此若患者病情稳定且神经功能缺损未进一步发展,即可进行康复训练[3]。

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神经侧支循环、神经突触、轴突联系的建立,促进大脑功能代偿和功能重建,可发挥脑残余功能作用,加速患者恢复。经康复训练,有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治疗信心,对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有明显作用,还可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5]。

本研究中,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康复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强化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显著比常规组高,两组患者干预前NⅠHSS评分、改良Barthel、Fugl-Meyer评分没有显著差异,而康复组干预后NⅠHSS评分、改良Barthel、Fugl-Meyer评分显著比常规组好,说明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确切,对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有明显作用,还能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李会鸽[6]的研究《探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措施》中也显示,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肌肉恢复力度得到明显的恢复,肢体功能得到改善。孙玉玲,谢萍等人[7]的研究也有相似性,均证实了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对加速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确切效果。

综上所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1] 安文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4,27(36):257.

[2] 张玉荣.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实施价值评述[J].医学信息,2015,28(34):338.

[3] 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7(21):1959-1960.

[4] 荣福红.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B,2014,25(9):181.

[5] 徐道岚.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6):159.

[6] 孙玉玲,谢萍.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31-732,765.

[7] 李会鸽.探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4(9):151.

473.74

B

1671-8194(2016)32-0261-02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