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致病论对中风后偏身汗出临床辨证论治的影响

2016-02-01 17:36郭昊睿,张晓瑜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2期
关键词:辨证论治



痰瘀致病论对中风后偏身汗出临床辨证论治的影响

郭昊睿通讯作者:张晓瑜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 450000)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痰瘀致病论;偏身汗出;辨证论治

中风后偏身汗出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较为多见,患者多于患侧汗出,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还有两者兼有者[1],常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并影响中风患者的预后,需要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中风后偏身汗出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发生的,是“中风”与“汗证”的合病,比一般汗证严重,病机除正气不足、脉络亏虚外[2],多夹痰、虚、瘀等。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痰浊和瘀血有着致病因素的意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在中风后偏身汗出过程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影响贯穿始终。

痰瘀致病论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意义及作用

痰浊和瘀血是在人体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指出“痰瘀有形之阻”。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之中,阻滞气机会影响血之正常运行,可阻碍津液之输布、排泄。故瘀可生痰,痰可生瘀,二者互为因果。故朱丹溪云“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瘀血、痰浊会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功能及脏腑功能的协调,明代罗周彦在《医宗粹言》中对痰瘀致病做了系统的论述,他说:“失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夹痰……若有郁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蓄滞,与痰相聚,名曰痰夹瘀血。”

中医在临床上对疾病的辨证论治中不外乎从气、血、阴、阳等几个方面进行论治,而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历代医家多从痰瘀致病着手,故有“怪病多痰”、“奇病多瘀”等说法,痰瘀互结,阻滞正常气机运行,久则气血失调、阴阳虚损,累及各脏腑,形成本虚标实、邪盛正虚的证候,临床上如中风及其后遗症、头痛、痹证、胸痹、痛经等病的病理基础也多为痰瘀,因痰瘀互结性质、病变部位不同,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心神活动失常、疼痛伴肢体麻木、气血津液布散失常导致的异常排泄障碍等临床表现。

痰瘀致病论在中风后偏身汗出病因病机中的影响

中风病位在心脑,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而该病则为气血、阴阳失调之体现,与脾肾密切相关,可涉及心、肝、脑等,在病机方面,有风、火、痰、气、瘀[3]。痰瘀被普遍认为是主要的病机。中风后偏身汗出是“中风”与“汗证”的合病。

“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4]。《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是由阳气蒸化人体津液所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形成[5],即汗是由津液所化。《中医临证备要》云“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多因气血不周”。气血运行不周则津液输布异常,则会出现异常的汗出。中风后偏身汗出多有自汗、盗汗,朱丹溪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6]。《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认为“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对于中风后偏身汗出既有中风后肢体症状外,又伴汗出症状,多为半身汗出。半身汗出即身体一半汗出,另一半无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往往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中风后偏身汗出是在中风病基础上发生的,比一般汗证严重,多夹痰、虚、瘀等。气血津液运行异常,则生痰湿、瘀血,痰瘀之邪阻滞脏腑经络,津液不得周流,气血失于和利,则出现汗液排泄障碍。

痰瘀致病论在中风后偏身汗出辨证论治的应用

对于中风后偏身汗出的治疗不外乎逐瘀化痰、益气温阳、调和营卫等方法,但随着人们生活规律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逐瘀化痰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于脑窍,气血不能上充于脑络则神机失用,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对于中风后偏身汗出的治疗从痰瘀论治,气行痰消,血行畅达,津液布散功能协调。

对于中风后偏身汗出的治疗,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治疗思路,王清任《医林改错》曰:“血瘀之病可为疾之因,亦可诸病之成,可令人自汗、盗汗,血府逐瘀汤主之。”西医学认为汗出异常多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又多源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异常[7]。全身体表除了黏膜外,均有汗腺分布。汗腺主要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丘脑下部、延髓及脊髓[8],常采用针刺或药物疗法刺激脊神经根,以调节自主神经紊乱导致的汗出异常。

中风后偏身汗出从痰瘀论治时当结合患者体征及症状,以温阳、益气、固表、扶正等方法治疗。临床上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达活血化瘀之功,同时注意见证之轻重,辨寒热虚实轻重,确定温阳、益气、固表等方药的配伍,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验案举例

患者,男,53岁,2015年2月就诊。左侧肢体麻木无力1年,加重伴左侧肢体汗出3 d。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左下肢行走拖曳,无头晕、头痛、视物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颅MRI示:右侧基底节、右丘脑区梗死灶,按”脑梗死”给予改善脑循环、脑功能等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症状稍好转出院,3 d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再发,左手不能握物,左下肢不能行走,并伴有左半身汗出增多,可浸湿衣服,活动后尤甚。遂就诊于我院门诊。现症:神志清,精神差,言语流利,左侧半身不遂,左侧偏身汗出较多,活动后尤甚,纳眠可,二便调。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十余年,现服用左旋氨氯地平,10 mg,口服,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40/80 mmHg左右。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增高,生理反射均存在,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阳性,R:76次/min,BP:140/80 mmHg。舌质暗红,有瘀点,苔厚腻,脉沉细。辅助检查:ECG:正常心电图。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型中风后偏身汗出。中药治以化痰祛瘀、敛汗固表,初诊方药为炒桃仁15 g,当归20 g,川芎20 g,丹参20 g,石菖蒲20 g,远志15 g,麻黄根15 g,浮小麦15 g,白芍9 g,郁金10 g,甘草10 g。15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15 d后复诊,患者诉左侧肢体汗出症状消失,左侧肢体仍有活动不利感,舌暗,苔薄腻稍好转,在上方基础上去麻黄根、浮小麦,加牛膝20 g,桑枝15 g,木瓜15 g,继服15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三诊患者诉症状明显好转。

患者有脑梗死病史1年,并伴有偏身汗出症状,治疗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从痰瘀致病论出发,采用逐瘀化痰、敛汗固表之法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痰瘀致病论在中风后偏身汗出的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病变脏腑主要与心、脑、脾、肾密切相关,可涉及心、肝、脑等。其病机为痰瘀互结、疏泄失常。初期主要以营卫不和为主,中后期夹杂痰、瘀、虚等。但就中医而言,现在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症见及论治大多也是以痰瘀为立足点,以此法治疗时症状缓解明显,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对于治疗中风后偏身汗出开拓了更广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曲红,周蔓蔓.中风后遗症之汗证亦可从痰瘀论治[J].天津中医药,2009,26(3):213-214.

[2]王媞.桂枝汤加减治中风半身汗出38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4,6(5):45.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5-306.

[4]崔娜娟,王洪琦.汗的来源及其机理探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3):8-9.

[5]蔡铁如,袁长津.袁长津治疗汗证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11):915-917.

[6]朱震亨.丹溪心法[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1-232.

[7]胡晓晴,康红千.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偏身汗出1例[J].四川中医,2013,31(1):126-127.

[8]王伟志,赵亮.“盘龙刺”治疗自发性多汗症[J]. 四川中医,2006,24(3):104.

本刊紧急声明

由于近期本刊发现有多家不法网站冒用本刊名义,使用假冒官方网站、邮箱,甚者伪造本刊公章进行诈骗活动,违法收取版面费,造成作者的经济损失,并严重损害了本刊的声誉和合法权益。

为避免您的损失,在收到录用通知后,请作者一定要认真核对我刊版面费的汇款地址和邮编(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02室,收款人: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编辑部收,邮编:100029)。其他任何要求作者汇款的地址(信箱地址)、邮编均属于不法分子欺骗作者的诈骗行为,与我刊没有任何关系。我刊除版面费外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用,现提醒作者一定要认真加以防范,必要时可与编辑部电话确认010-64405732/64405735/64405731(除此电话外均属诈骗电话)。

特此紧急声明!让我们共同携手抗击非法的欺诈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权益!

附:本刊办公邮箱包括:zgmjlf@163.com,zgmjlf98@126.com,zgmjlfbj@163.com,除此之外,凡在网上公布的任何投稿邮箱均非我刊邮箱,网上公布的官网亦非我刊官网,请作者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不给非法分子任何可乘之机!

中国民间疗法编辑部

(收稿日期2015-06-17)

猜你喜欢
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转变及预后影响观察
早期2型糖尿病心肌病中医体质辨识研究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辩证论治在社区先兆流产孕妇管理中的应用疗效
中药药枕治疗100例社区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