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之我见

2016-02-01 01:12张宏璇
文理导航 2016年3期

张宏璇

【摘 要】教无定法,贵在高效。本文作者就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畅谈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希望大家予以关注。

【关键词】以趣促读;分类阅读;读练结合;以读质疑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描述科学的语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全面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题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应初步具备一定的数学自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新课标说强调的,但假如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能力,那这一新课标也不能高效达成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浅谈点滴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夙愿。

一、以趣促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

数学阅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渠道,是处理数学相关信息的必由之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灵活采取以趣促读的办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己探究的激情。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办法枚不胜举,其中通过讲述中外“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的故事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譬如,我在课堂上简要讲述了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比较贫困,他初中毕业后就到一所普通的职业学校就读,由于家庭太贫困,学习不到一年就辍学了。后来在初中时代的王老师的帮助下,华罗庚有幸来到学校工作,为了实现自学成才之梦,他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自学数学,并撰写了很多论文向国内学术刊物投稿,但是一篇篇稿子全被了退回来,直至最后写了一篇很有研究价值的论文才被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发现,并让华罗庚到清华大学担任助理员。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陶醉在这个感人故事的氛围之中,纷纷表示向老前辈学习,好好学好数学,将来为振兴中华出力。

二、分类阅读,夯实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假如盲目阅读,那就达不到预定的效果。一般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类型和语言特点采取分类阅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感悟,逐步使学生形成技能。阅读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其一,概念、公式、定义的阅读。阅读读小说时可以通过快速浏览就可知故事梗概,但学生阅读数学时必须慎密推敲后才能初步理解相应的大意。假如在学生没有理解“单位‘1”和“平均分”的意义的前提下阅读“分数”的概念,那就会出现简单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的弊端。因此,我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重点让他们充分感知“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理解“单位‘1”、“平均分”的内涵,最后我再让学生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教学效果显著。

其二,“想一想”、“想想做做”、“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的阅读。目前使用新课程有“想一想”、“想想做做”、“你知道吗”等课后阅读材料,由于这些内容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紧密结合相应的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只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思考,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其三,文本中习题的阅读。新教材中的大部分习题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既有文字叙述,还有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那些习题一般具有开放性、真实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特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题的习惯,为正确解答较难问题扫除障碍。

三、读练结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片面注重阅读属于纸上谈兵,只有坚持“读练结合”的阅读原则,方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在阅读数学知识时,适当动笔圈画重要的字词,不仅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十分重。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读边做、边读边算。在应用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题目,一边画图分析,及时找出习题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以及问题的关键所在。譬如,我在执教“垂线画法”一课时,先让学生直线阅读文本中描述的具体画法与步骤,使学生初步感知垂线的形状和内涵,然后要求学生按照相关步骤画出垂线,并分析所画的垂线与文本上的垂线的异同,最后我进行适当总结。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四、以读质疑,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所谓以读质疑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学数学叙述严谨、语言简练,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除了设置的问题疑有层次性和启迪性外,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逐步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习惯。诸如教材中对商不变的性质如此描述:“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我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引导进行推敲:①假如在乘法里会出现这一原理吗?②结论中的“同时”代表什么意思?若删除“同时”该结论还成立吗?③为什么一定要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假如同时缩小或扩大不相同的倍数会怎样的结果?如果同时减去或加上相同的数,那么商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围绕上述系列问题阅读,创新思维的闸门被成功打开,他们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感知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一位园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有的放矢的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结出行之有效的数学阅读之花,才能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才能稳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解题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展开数学阅读的“翅膀”在知识的星空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