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
——以“巴山背二歌”为例

2016-02-02 00:03张镁琳黄志权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巴山民歌文化遗产

张镁琳 黄志权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0)

音乐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
——以“巴山背二歌”为例

张镁琳 黄志权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显著提高,人们越发重视精神文化的成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正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流传于大巴山的一种古老的民歌——“巴山背二歌”于2005年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实现了跨越性、历史性的重视与挖掘。而即便如此当时的“巴山背二歌”已经慢慢在走向磨灭,它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本身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实情,在本文浅谈几点关于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巴山背二歌”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

音乐教育;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发利用

自“巴山背二歌”于2005年被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各行业、各领域的不同人便从音乐、艺术、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角度研究剖析“巴山背二歌”的特点与发展;“巴山背二歌”作为音乐的一类,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是有义务与责任挖掘“巴山背二歌”的美,把“巴山背二歌”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下去。

一、“巴山背二歌”的起源与发展

(一)“巴山背二歌”的起源

“巴山背二歌”迄今为止找到起源的最早依据来自玄奘西天取经所背的背架,也就是大唐时期。它是流传于大巴山、米苍山山麓的一种古老民歌,源于背运劳作者在重庆山城一带由于交通不便而时常在险路穿梭中为缓解疲劳、增加胆量所即兴演唱的歌曲,其中背运货物的劳作者被称为“背二哥”,他们杵着一个丁字形的支架称为“打杵子”,走走停停,累了就打一杵,唱一曲,所演唱的曲目就称之为“背二歌”。

(二)“巴山背二歌”的发展

1.“巴山背二歌”的既有现状

“巴山背二歌”在经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时,就广泛流传、被研究,然而真正的传承还没有彻底地落入实际行动和取得效果。从文本上来讲,“背二歌”的曲目可谓不计其数,据走访了解考证,“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保护人陈志华老先生随便可以演唱数百首以上,但能有曲谱考究的也就寥寥无几,其中大部分曲目曲调相似甚至雷同,只是歌词富有变化。

2.“巴山背二歌”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巴山背二歌”虽然整个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倾向于消灭的可能。但众多国家政府机关会采取保护措施强制性地传承与保护,而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也会创造一切可能去帮助这份遗产的传承。另外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众多的困难,随着经济交通的发展,货物的搬运渐渐由机械代替人力,而作为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大多进入城市务工,也或是根本不愿意做此类事,那么“巴山背二歌”的发展与传承是会遇到十分严重的困难。

二、“巴山背二歌”的音乐美学特征之体现

“巴山背二歌”作为巴山民歌的一部分,它有其他民歌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同时也有细致的差别,笔者将对“巴山背二歌”的音乐方面的美学特征做以下说明:

(一)“巴山背二歌”音乐艺术特点

“巴山背二歌”作为大巴山民歌的一分支,具有巴山民歌音乐艺术魅力,同时兼具自身的音乐个性魅力特征。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具有富有个性、富有张力的艺术情趣。

“巴山背二歌”的旋律悠长,曲调质朴、清新而婉转,整个旋律优美而富有张力,让人感觉意味深长、意犹未尽;节奏较为自由单一;整个曲调多为上下两句相互应答的单乐段式的结构,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其中又以徵调式居多。虽然唱腔高亢而行腔自由,但却又在节奏与节拍中规律地进行,保持一种形散而神美之韵。

(二)“巴山背二歌”歌词内容特点

“巴山背二歌”的歌词来源于背佬二也就是背二哥在劳作、休息时即兴演唱,歌词内容广泛,但多数吟唱劳动、生活、爱情,都只为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感,但它并非只有朴实、写实的特点,它还相对具有文学审美特点。

“巴山背二歌”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常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歌词简单质朴、生动活泼、有趣,既形象又传神;另外歌词还有一十分显著而个性的特点,就是歌词中除利用虚词来作衬词外,它还具有其他巴山民歌所具有的衬词的特点,也就是采用实词来作衬词,演唱者在凭借这些衬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除此之外,歌词还具有南方、北方的文学格律特点,主流的歌词多为七言,结构讲求对仗工整,这是南方的格律特点,但同时也还有北方的特点,自由变化的句式和口语化的言词。产生这种特点是和“巴山背二哥”这种行业工作属性分不开的,因为他们搬运要在南北穿梭,所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就接受了多种文化,再融入歌词。

三、“巴山背二歌”的保护与传承

(一)“巴山背二歌”的保存与保护

“巴山背二歌”的保护实则可以分为文本上的静态的原样保存,现有的“巴山背二歌”的文本获得并不是太多,实现“巴山背二歌”的保护可采用在原有的“巴山背二歌”文本基础上,通过田野走访进行搜集以往“巴山背二歌”的材料,再对当前会演唱的“巴山背二歌”进行记谱译谱、摄像、录音,进行整理并最终以出版书籍、图片、光盘、录像带、视频等方式保存。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原有的“巴山背二哥”所生活的场景进行模拟再现,在现有的“巴山背二歌”的流传地方建立“巴山背二歌”的民间博物馆或者保护基地,除了在此摆放和播放文本的材料外,还可以请演唱者进行演唱的一种传承。

(二)“巴山背二歌”的传承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压力也逐步加大,随着在农村的收益的降低,基本上全部的年轻人汇入城市中务工维持生计,那么“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也面临这空前的瓶颈,老人会演唱的“巴山背二歌”无处流传,年轻人又不能传承。针对这一情况,要传承“巴山背二歌”,可以在传承保护基地,提前选取两届的传承人,政府对作为传承人的家庭给予扶持;安排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进行下乡学习,再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唱实现歌曲的传承;再在每年的年假期间组织返乡务工者学习传唱,可以方便“巴山背二歌”的流传;同时在大学进行有关方面的鉴赏讲座;另外“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人定期进入中小学进行教唱,学校也可根据学生演唱情况进行校园传统音乐演唱比赛等。

四、“巴山背二歌”的开发与利用

传统的音乐除它的审美功能,还应该兼具它的实用功能,在青年歌手大赛中引入原生态的单元很好地保护与传承了民族音乐,当中还有部分歌唱者将原有的原生态进行创编再进行演唱,十分有益,那么对于“巴山背二歌”的利用便可以结合原有的素材,演唱者结合自身演唱风格特色进行再创作,当然词曲音乐创作者可以结合“巴山背二歌”的素材融合新的音乐元素或者音乐类型进行改编,例如结合数字化的多媒体、电子音乐等。

另一方面,对“巴山背二歌”的开发利用还可以通过在“巴山背二歌”保护传承基地,建立设置博物馆,再依托这个开发旅游景点带动商业、旅游业等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给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岗位就业。这样可以实现“巴山背二歌”的保护与传承,也可以实现它的一个利用与创新。

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艺术魅力的“巴山背二歌”,是巴蜀艺术文化的一份重量级的遗产,承载的是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文化,然而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与保护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巴山背二歌”传承人的确定,与我们社会领域工作者的奋力抢救,我们有理由相信“巴山背二歌”面临的困难是眼前的,它的发展是必然的。作为音乐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是有义务实现“巴山背二歌”更广的传播与更久的流传。

注释:

①本文参考阅读资料,巴中市“巴山背二歌”申遗申报书。

[1]陈国志.川东北独特歌种—“巴山背二歌”之相关问题探讨[J].艺术研究,2014(1).

[2]筝鸣.“巴山背二歌”的音乐学特性探究[J].音乐探索,2008(1).

[3]方艾武.浅析民间艺术“巴山背二歌”[J].大众文艺理论,2009.

[4]蒲亨强.巴蜀音调论[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1).

[5]陈国志.巴梁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J].大舞台,2011(10).

G642

A

猜你喜欢
巴山民歌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巴山送红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活态文化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