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台

2016-02-02 11:30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技艺遗传文化遗产

第40届世遗大会举行 中国两个项目申遗成功

7月10日至17日,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大会审议了29个申遗项目, 通过了包括中国申报的湖北神农架、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在内的21处新增世界遗产地。截至目前,世界遗产地总数达1052处,遍布世界165个国家。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项目达到50处。

(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加强文物和非遗保护

7月10日,《文汇报》头版头条以“‘活化保护’,为子孙留住传统记忆”为题报道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构筑多姿多彩的个性风貌;生产性保护,拓展非遗的特色保护路径。

文化部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帮助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开发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品及非遗衍生品,促进传统工艺品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本刊编辑部)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展示展演

江苏省文化厅、扬州市人民政府于6月10日至12日在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举办“精彩江苏,精致非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展示展演。

此次展示展演活动涉及江苏省50个“非遗”项目,其中扬州26项、省内其他地区24项,以作品或实物陈列、图文展版及部分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进行展示展演。

11日,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管世俊应邀作了题为《“扬州工”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讲座,让听众获益匪浅。

(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黄杨木雕国家级非遗传人高公博谈艺术人生

6月7日下午,黄杨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亚太手工艺大师高公博黄杨木雕艺术展专场讲座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高公博从“艺术经历”“艺术探索”和“人生感悟”三方面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黄杨木雕为我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雕刻工艺,黄杨木雕起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木雕艺术中的精粹,素有“木中象牙”之称。高公博介绍了乐清黄杨木雕与非遗的相关知识,现场展示了自己的黄杨木雕作品,并讲述了自己5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高公博在展示艺术美的同时,也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人生启迪。

(吴赛华)

第四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举行

6月3日,作为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和上海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文化项目——第四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上海举行。

本届论坛以“恒·心——工艺传承的源泉”为主题,由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主办,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承办。通过广泛交流亚欧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所遇到的共同课题,交流彼此的经验与做法,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同时为亚欧相关国家民众加深彼此了解提供新的契机。

当天下午以“百年匠艺——工艺的传承源泉”和“工艺美术教育与非遗人才的代际传承”为主题的分论坛活动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

据介绍,此次论坛是在总结第一至三届中、日、韩三国非遗保护论坛的经验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国际论坛,也是“一带一路”政策发布后的首个国际性非遗保护论坛。本届论坛除有大量的中、日、韩三国专家与会外,还首次吸引了奥地利、捷克、匈牙利等欧洲非遗保护经验丰富的专家代表参与。

(吴赛华)

“当东方遇见西方”音乐会成功举办

5月30日晚,上海师范大学霞棐剧院座无虚席,来自上海市教委、市非遗保护中心、上海师大党委宣传部的有关领导以及各界朋友聆听了由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亚洲项目、上海师大音乐学院、上海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当东方遇见西方”专场音乐会。来自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的女高音歌唱家Kathleen Hacker博士、管风琴和巴杨演奏家Marko Petricic博士以及小提琴演奏家Austin Hatman教授,与上海师大音乐学院申林副教授、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赵娴老师、音乐学院翁怡副教授以及著名军旅画家申家铳先生,为在座的来宾共同奉上了一台集中国传统非遗项目“吴歌”、西方现代电子音乐、西方传统音乐及中国传统水墨书画的视听盛宴。

(上海师大音乐学院)

非遗传承新动态、新载体研讨会暨《非遗传承研究》编委会(扩大)会议举行

5月26日,非遗传承新动态、新载体研讨会暨《非遗传承研究》编委会(扩大)会议在上海师大商学院508会议室举行。《非遗传承研究》编委会委员、专家委员会成员和编辑部编辑人员20余人出席会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王力力、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文潮到会。

上海师大非遗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编委会主任、主编陆建非教授介绍了非遗中心成立一年多来所做的各项工作及《非遗传承研究》杂志的基本情况。

王力力对学校非遗中心成立一年多来所做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建立联席机制,扎实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希望非遗中心能发挥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在政府决策咨询和非遗进校园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作为,促进上海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发展。他提出,非遗进大学传承一定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结合,而非遗进中小学则要与教育、教材、教学深度融合,只有这样,非遗进校园才会取得切实的效果。

(上海师大非遗中心)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高雄市举行

作为佛光山5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吴韵汉风,精彩江苏—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于5月16日至6月19日在台湾高雄市佛陀纪念馆展览。

江苏省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960万,省辖13个地级市。江苏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自古即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江苏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省会南京曾是十朝古都,与苏州、扬州、徐州、无锡、淮安等9座城市同为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文化多元、底蕴深厚,吴文化聪颖灵慧、富于创新,楚汉文化尚武崇文、英气长存。江苏的文化遗存绚丽多姿,特质鲜明,既有苏州古典园林、南京明孝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又有昆曲、古琴艺术、雕版印刷技艺、剪纸、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京剧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也称“无形文化遗产”),以及苏绣、扬州漆器、宜兴紫砂陶艺、无锡惠山泥人、常州梳篦等12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此次展览精选了超过200件展品,囊括南京云锦、苏绣、宜兴紫砂、扬州漆器等28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着江苏传统工艺和美术的最高水平。

(佛陀纪念馆)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5月1日正式施行

经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非遗条例》是上海市继《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后的又一部重要地方文化法规,体现了上海市人大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对于上海市文化立法的高度重视,对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推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开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5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1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上海市积极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家各项保护政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机制建设,建立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启动国家级项目记录工程,提升数字化水平,设立专项资金,开展社会宣传和青少年教育,探索资源合理利用,积极推动地方立法。

2013年下半年,上海正式启动非遗地方立法工作。先后调研了全国相关省分的立法情况,梳理了14个省市立法条例亮点,并专程赴日本、韩国进行了无形文化财保护立法调研和实地考察,召开了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等30余场非遗立法座谈会和征求意见会。

《非遗条例》全文共八章四十七条,包括总则、调查与保存、代表性项目名录、分类保护与合理利用、传承与传播、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

4月18日,位于第九届江苏省园博会内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馆。该馆集中展示了苏州大市范围内的各级“非遗精品”六百余件及非遗保护工作,为市民走近苏州非遗、了解苏州文化提供了平台。

苏州市非遗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主展陈面积4500平方米。展馆将苏州的非遗资源融入寻常百姓的生产生活之中,通过“光耀历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岁时节令的一年”“人生礼仪的一生”“生态苏州的一城”五个主题厅来多方位、多视角地演绎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苏州市非遗馆在设计之初确定了“馆内非遗实物展品要大于展陈手段展品之比”的原则。全馆展陈各类非遗项目作品实物494件(对、套)、辅助实物、相关制作工具及相关资料160件(对、套)左右。实物展品主要来自于征集、捐赠和借展。目前展出的655件实物展品中:征集实物作品457件、辅助实物或工具84件;捐赠的实物作品31件、辅助实物或工具76件;借展实物7件。

该馆由苏州市文广新局与吴中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在筹建过程中,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等9个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钱小萍、姚惠芬、蔡金兴等10位非遗传承人向苏州市文广新局捐赠了珍贵的作品实物和资料,并作为苏州市非遗馆的永久藏品。

(中国新闻网)

静安区政协委员呼吁:弘扬“工匠精神”,扶持非遗技艺传承

“传统服装行业竞争压力大,学艺的过程又很枯燥乏味,工资待遇也不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做学徒。即使有也很难熬过三年学徒期,无法出师。”3月31日,静安区政协委员马颖慧在静安区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指出,上海传统技艺正面临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窘境,引起委员们的强烈共鸣,大家一致呼吁弘扬“工匠精神”,救救沪上“老字号”。

静安区拥有丰富的沪上“老字号”资源,其中,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缝纫技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鸿翔女装制作技艺、王家沙点心制作技艺、陆氏伤科疗法、大美华布鞋制作技艺等等,都是沪上“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典型代表。

但近年来,众多沪上“老字号”品牌陷入青黄不接、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继承荒。有委员指出,一些“老字号”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历史负担重、人员结构老化等原因,市场化能力和品牌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加之“老字号”品牌的工匠整体收入不高,国家级、市级的“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难以得到与自身精湛技艺相匹配的收入,学徒收入则更加有限,造成了像方素文这样的“老字号”技艺非遗传承人招不到学徒,或者只能招收外地学徒。

那么,如何拯救“老字号”呢?有委员倡导,当今社会需要重视匠人、匠艺、匠心的培养,加大对劳动技术能手、手工艺能手等特殊人才的关注和扶持力度。还有的委员发现,静安区政府相关部门就曾牵线逸夫高级职校与“老字号”企业对接,为非遗传承人输送了一批学员,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社会反响。因此建议让静安区域内众多的国家、市、区级的非遗技术、“老字号”品牌文化和历史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同时关心好区域内各级非遗传承人、中高级技师队伍,进一步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

(《青年报》)

“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展举行

3月22日下午,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联手穆益林帛画艺术馆和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邀请展”在上海滩大美术馆开幕。相关领导及热心非遗的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出席开幕式。

此次展览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来自全国50余个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人提供的工艺类精品200余件。不仅涵盖了海派黄杨木雕、海派玉雕、老凤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海派旗袍、顾绣等来自上海本土的非遗项目,还容纳了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北京)、苏绣(江苏)、龙泉青瓷(浙江)、汝瓷烧制技艺(河南)、歙砚制作技艺(安徽)、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福建)等一批来自全国相关省市选送的富有人文特色的精品项目,堪称非遗传承人卓越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

邀请展持续至4月15日,除了现场作品展示外,还安排有专家讲座、传承人与市民互动和亲子修习等推广活动,探索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使工艺美术面向市场、走进生活。小朋友们和家长还亲身体验了绒绣、面塑和布艺等非遗项目。主办方还邀请上海幽篁古琴艺术中心、穆益林帛画艺术馆和上海亚振家具等项目保护责任单位的代表性传承人开设讲座,与市民互动交流,普及非遗项目知识,让更多的市民亲近非遗、了解非遗,也让非遗更加走进市民,走进当代生活。

(邓明川)

猜你喜欢
技艺遗传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