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好人”行为选择冲突的表现*

2016-02-02 15:47朱美芬
法制博览 2016年28期
关键词:好人动机冲突

朱美芬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试论我国“好人”行为选择冲突的表现*

朱美芬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好人”主要指乐于奉献社会、热心帮助他人的人。本文认为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好人”在行为选择时,会产生道德冲突、利益冲突、心理冲突,影响“好人”行为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采取措施解决。

“好人”;行为选择;冲突;化解

“好人”主要指乐于奉献社会、热心帮助他人的人。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做“好人”的动机逐渐淡化。主要由于随着改革的深入,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现代社会的平等思想与契约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城市化进度的加快,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的过渡,传统熟人社会的乡规民约的约束力逐渐失去作用,而契约社会的规范意识尚未完全树立。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复杂化与群众利益诉求的差异化。“好人”的行为选择陷入多种冲突之中,主要包括道德冲突、利益冲突及心理冲突。

一、“好人”行为选择陷入道德冲突

我国传统社会,无论是孔子提出的“仁爱”还是孟子倡导的性善论,都对人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教化。“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也成为无数知识分子与仁人志士终身奋斗的目标。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是中国社会广大民众的终身追求,做“好人”是中国历代社会民众的基准伦理选择。关羽千里单骑护嫂的事迹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山东及时雨宋江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中国传统社会超稳态的社会结构,是“好人”出现并得以名垂青史的肥沃土壤。在此条件下,“好人”的名声能够得以长久保持,甚至可以成为家族继承的荣耀。

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显现多元化趋势,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人员的流动性加强,很难固化“好人”的价值光环,做“好人”的道德价值趋于下降。相反,社会对“好人”的价值评价标准并没有改变,道德品质“高大全”仍然是社会公众对“好人”的基本评价。如果某人被定位为“好人”,就应该是抛弃了任何个人利益的绝对奉献者,是不食人间烟火、万人敬仰的道德楷模。一旦“好人”在思想上有普通人的欲望、在行为上与普通人有相似的物质利益诉求,偏离了公众的评价标准与形象期待,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会加倍而来,大大制约人们做好事、当“好人”的道德追求。社会对出现“好人”的呼唤与民众个体做“好人”的道德选择愿望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二、“好人”行为选择会陷入利益冲突

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将一些慷慨帮助他人的人称为“好人”,但“好人”的内涵十分宽泛,也包括勇斗歹徒的见义勇为者,在诸如洪水、高山等险境中挽救他人的生命的行为。在这类情况下,做“好人”会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有时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在义与利的权衡中,产生“好人”行为选择的冲突。

当前,我国进入生人社会已是成为一个不争的实事,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进行援手,即使不求经济上的回报,但在道德评价上也不能获得如熟人社会中那样的舆论褒奖,做“好人”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利益回报——包括经济上的或道德上的。历史上也有无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经典案例,但对广大普通大众来说,在面临义与利的权衡、生与死的选择时,往往会以现实为立足点进行得与失的考量。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每个人的社会实践行为选择都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中国历代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牺牲自己的壮举,也是在深刻认识到自己利益与民族利益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的价值选择。而生活在社会基本层面的芸芸众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与自己当下利益最攸关的行为选择,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信条。

在现时,做“好人”还会带来另一种利益风险,影响到“好人”行为的选择,即做“好人”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偿失,可能还会陷入经济纠纷。“唯经济论”、拜金主义思潮对民众的思想影响很大,同时社会收入再分配机制不完善造成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加之物价上涨过快、食品安全问题、医患矛盾与纠纷等等,综合起来,造成了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曾经震惊国人的“彭某案”就成为导致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滑坡”、社会诚信失范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引发的“老人倒地扶不扶”的社会现象及其争论,是对我国当前道德建设困境的生动描摹。

2013年12月,中国青年报发起了一项调查——“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3.9万人中,55.6%的受访者回答会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后再去搀扶;84.9%公众坦言扶不扶老人很纠结,只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上前搀扶老人。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热心助人、快乐自己的代名词而广为提及,在方便了别人的同时提升了自己道德境界。但如果“送人玫瑰、手留余腥”,还有谁会去干这类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帮助他人会带来经济赔偿的后果甚至吃官司的社会现实,迫使许多人在面对他人需要帮助的境遇时,只能选择无奈地走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三、“好人”行为选择会陷入心理冲突

每个人的行为是由于其心理动机驱动的,而影响心理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利益与需要。而在当前环境下,做“好人”的心理动机是被抑制的,由于“好人”行为选择的道德冲突与利益冲突的双重作用,“好人”行为选择不可避免会陷入心理冲突。

休谟在其《道德原则研究》中指出:“理性,由于是冷漠而又超然的,因而不是行为的动机,仅仅通过给我们指明达到幸福或避免苦难的手段而引导我们出自欲望或爱好的冲动;趣味,由于它产生快乐或痛苦并由此构成幸福或苦难之本质,因而就变成行为的动机,是欲望和意欲的第一源泉和动力。”③

“好人”褒奖机制的缺失使“好人”行为选择缺乏价值支撑,做好事可能会被怀疑其动机的善良性,可能被冤枉反而会带来道德污点;帮助他人经济成本高昂,可能会陷自己于经济上的困境、甚至生命上的绝境。扶老人被讹诈、跳湖救人却被偷、救人女孩被追责等现象屡见媒体报道,施助者出手相助而留下一身残疾、欠下高昂的医疗费用或反遭诬陷的状况经常出现。又有谁会在他人需要帮助——特别是在可能出现经济与道德双重困境——的情况下,冒然出手呢?“从井以救人,解衣以活友,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④是对这类情况的最好注解。避免“做好人”无疑就成了广大民众的心理选择。

因此,要化解“好人”行为选择的冲突,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产生“好人”的道德环境。要健全保障“好人”的奖励补偿机制,消除“好人”行为选择的后顾之忧。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激发公众争做“好人”的道德追求,使我国成为“好人”这断涌现的和谐社会。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②倘凌越,向楠.遇老人倒地,为何55.6%受访者选择直接走开——84.9%公众坦言扶不扶老人很纠结[N].中国青年报,2013-12-10(07).

③[英]大卫·休谟著.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46.

④[明]马中锡.<东田文集·中山狼传>.

C0

A

2095-4379-(2016)28-0050-02

朱美芬(1965-),女,汉族,江苏宜兴人,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伦理学。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好人基金”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2014SJB051)。

猜你喜欢
好人动机冲突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好人就在身边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好人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