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合浦郡治考辨

2016-02-02 17:15胡运动
广西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旧州徐闻合浦

胡运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西钦州535000)

古代合浦郡治考辨

胡运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西钦州535000)

文章对古代合浦郡治进行考辨。主要依据《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及历代名家注释,论证汉代合浦郡治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指出“合浦郡初治徐闻”“汉代合浦郡治今合浦县廉州镇”二异说的错误。

合浦;郡治

关于合浦郡治,历来存有争议。一说初治徐闻县,至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移治合浦县;一说初治合浦县,南朝齐移治徐闻县,不久再迁治合浦县。而且,在西汉合浦郡初治合浦县的问题上,一说郡治所在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一说在今合浦县廉州镇。下面就这些说法逐一进行分析、考辩。

一、汉代合浦郡治一直设在今浦北县旧州村

《汉书》和《后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两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并称为“前三史”。《汉书》所记,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后汉书》所记,上起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其中的《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成书最早的两部正史地理志,分别记载西汉、东汉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建置。前志为东汉班固(32—92年)所撰。后志原为晋司马彪所撰,因范晔(398—445年,南朝宋史学家)的《后汉书》无志,刘昭将此《郡国志》并入《后汉书》,故也有把它称之《续汉书·郡国志》。

要考证汉代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建置沿革,《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是最权威的史料文献。历史上不少史学家对此二志进行过点校、注释。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了周振鹏编著的《汉书地理志汇释》,2007年又出版了钱林书编著的《续汉书郡国志汇释》。此二《汇释》汇集历代名家对二志的注释,可谓是研究汉代政区建置沿革集大成之作。此二志及其《汇释》是本文立论的主要依据。

《续汉书·郡国志》在篇首郑重说明:“《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今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郡国志》。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汉书·地理志》对前汉的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等情况已详尽记述了。本志只记光武帝光复汉室以来有关郡、县的设置和改动,以及《春秋》、三史(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所载地名和汉末新征占之地,作为《郡国志》的记述范围。凡《汉书·地理志》记有的县名,本志未记,这样的县皆已撤消或并入他县。《汉书·地理志》未记而本志记有的县名,皆为东汉所置。郡名下面列举的所辖各县,列在首位的,乃郡所驻地。

纵观《续汉书·郡国志》,对所记郡、县的设置和改动确有记载。例如,丹阳郡注明“秦鄣郡,武帝更名”,“建安十三年孙权分新都郡”;会稽郡注明“秦置,本治吴,立郡吴,乃移山阴”;犍为郡注明“武帝置”,“刘璋分立江阳郡”;鲁国郡注明“秦薛郡,高后改,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张掖郡注明“武帝置”,“献帝分治西郡”,等等。至于合浦郡,只注明“武帝置”,无郡治改动记载,所辖各县在书中的排列顺序为:合浦、徐闻、高凉、临元、朱崖,合浦列为首县。根据《续汉书·郡国志》篇首说明“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显然,合浦县应为郡治所在地无疑。这等于说,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创置合浦郡,直到东汉末,该郡的郡署一直设在合浦县城。

《汉书地理志汇释》之“合浦郡”条目下引用清末史学家王先谦的补注:“《温水注》,合浦郡治合浦县,武帝平越所置,见《武纪》《南粤传》。《续志》,后汉治同”[1]周振鹏.《汉书地理志汇释》[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也就是说,合浦郡自汉武帝平南越所置后,即将治所设在合浦县,《武纪》《南粤传》也是如此记载。在《续汉书·郡国志》中,后汉时期的合浦郡治跟前汉时期相同,也一直设在合浦县城。

《续汉书郡国志汇释》对合浦县的注解是:前汉已有的县,至三国吴一直沿袭旧制,《大清一统志》记其故城在廉州府合浦县东北旧州[2]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清代合浦县东北旧州,即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

综上所述,自西汉元鼎六年创置合浦郡,至三国吴,合浦郡治均无变动,一直设在合浦县城,即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

二、合浦郡治徐闻的正与误

在广东、广西新编志书、年鉴、地情书中,有些将广东徐闻记为合浦郡初置时的治所,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才迁郡治至合浦县。此说不知始于何时,出自何书,但从前面所引述的史实来看,纯属错说误传。

关于合浦郡治徐闻,历史上的确有过,但不是西汉、东汉,也不是三国、晋代。据史料记载,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合浦郡迁治徐闻县,至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合浦郡治又由徐闻迁回合浦县。前后仅8年多时间,此后再无合浦郡迁治徐闻的记载。最初提出“合浦郡初治徐闻,东汉移治合浦”之说者,很可能不清楚齐建元元年合浦郡迁治徐闻的历史,而把齐永明六年合浦郡治由徐闻迁回合浦的时间,误以为东汉建武十九年。

我们不妨考证一下东汉建武十九年合浦郡到底发生过什么大事。

据史载:是年,马援平定交趾叛乱。事因建武十六年交趾(郡治今越南河内)雒将之女征侧、征贰姊妹举兵造反,攻陷56座城,征侧自立为王。建武十七年,伏波将军马援督率扶乐侯刘隆、楼船将军段志,南击征侧、征贰。汉朝大军溯湘江而上,经兴安灵渠、桂江、北流江,转南流江而下,至合浦郡治(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所在的合浦港,在今钦州市钦南区乌雷岭一带建休整、训练营地。建武十八年,马援攻至浪泊,大破反军,斩首数千,降者万余。马援乘胜进击,在禁溪一带数败征侧,叛军四散奔逃。建武十九年正月,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交趾叛乱悉平,马援于林邑(今越南中部)立铜柱标示汉界。当时,合浦郡署为凯旋而归的平叛大军举行了盛大的欢庆仪式,郡内各级军政官员都来参加。最南端的徐闻县自然也不例外,阵营豪华的徐闻县军政官员及其随从们日夜兼程乘船赶到合浦郡署。庆典过后,马援率平叛大军自合浦港启程,溯南流江而上,经北流江、桂江、灵渠、湘江,返回洛阳。后人因敬仰马援的神威,在今钦州港乌雷岭之南的海岸边建“伏波庙”,塑马援像。故后人亦有可能把徐闻官员到合浦参加庆典的记述误作合浦郡迁治合浦县。

在当时大规模发兵平叛的年代,除非因为战败,否则郡治搬迁这样的大事件发生可能性极小。因此,说东汉建武十九年合浦郡治由徐闻迁回合浦也是不符合历史逻辑的。再说了,如果建武十九年(43年)合浦郡治由徐闻迁至合浦县,《续汉书·郡国志》不可能不记。因为《续汉书·郡国志》开篇即说明,对郡县的设置改动都要详尽记载。可《续汉书·郡国志》对合浦郡只注明“武帝置”,无任何改动的记载。

汉代合浦郡辖5县:合浦、徐闻、高凉、临元(《汉书》为临允)、朱崖(《汉书》为朱卢),辖域南至雷州半岛,北至今邕宁,东至玉林,西至东兴,位于今浦北县泉水镇的合浦县城恰好位于全郡的中心。《汉书地理志汇释》引用史学家严耕望的研究成果:“其时合浦县既当郡之中央,又与郡同名,自为郡治无疑”[1]周振鹏.《汉书地理志汇释》[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后期交趾郡人口746237,居岭南七郡之首。合浦郡人口78980,仅为交趾的十分之一,位列第四。合浦县是朝廷与交趾官商往来的主要通道,朝廷对交趾的用兵均以合浦县为军事基地。就朝廷对交趾的控制来说,合浦无疑比徐闻直接和重要。

再看合浦、徐闻两地的汉墓及其出土文物。至今徐闻发现和发掘的汉墓不过200多座,而合浦仅县城附近有封土可数的汉墓达1056座。徐闻汉墓全不见封土,无碑刻,均为中、小型墓,至今没有发现大型汉墓。而合浦的望牛岭1号汉墓,其墓道全长25.8米,最宽处14米,深8.8米,所出土提桶内壁书“九真府”,推测墓主曾任九真郡太守。又如堂排2号汉墓、黄坭岗西汉墓、风门岭东汉砖室墓,这些墓可能是郡守一级的官吏的墓。徐闻汉墓出土的陶器、铁器、铜器、五铢钱、珠饰、肩石斧等文物总计不足600件,其中珠饰308颗,占了半数。

而合浦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金器、银器、铜器、漆器、陶器、铁器、玉石、琉璃、水晶、玛瑙饰品等,应有尽有,望牛岭汉墓出土的铜凤灯、鸭首铜方匜入刊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二册(1978年版)图版。由此可见,汉代合浦郡治在合浦县,不在徐闻县。

致错的另一原因,是在引用史籍文献中的内容时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如“徐闻县地情网”在《今徐闻县是西汉至东汉早期合浦郡郡治(文图)》一文中所说:“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记载:‘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县五:徐闻,高凉,合浦……’。”范晔、司马彪《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一开篇即说:‘《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显然,这是取《续汉书·郡国志》中“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之“冠”,硬戴在《汉书·地理志》的“头上”。《汉书·地理志》从头到尾没说过“郡下首县为郡治”之类的话,里面的郡下首县许多都不是当时的郡所治地。

三、汉代合浦郡治不在廉州镇

2011年,有媒体报道说:位于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发现一处汉代建筑物遗址,已清理出约450平方米的面积,遗址呈长型,草鞋村四周,还发现有护城河遗址,专家初步推断为合浦汉郡城址。有人据此断言汉代合浦郡治不在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而在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

原《合浦县志》副主编周家干多次到草鞋村考古现场实地考察后,撰文质疑,说报道中的“汉城护城河”无遗址可寻,只凭想象而已。据《广西地质资料》载:“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合浦的海岸线在今石湾镇大浪、沙朗一带”。另据《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载:“自冰后期以来,钦江三角洲向海推进约76平方公里,南流江三角洲为150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向海推进1.6米。”关于海平面变化,文献资料显示:7000年前,海平面仍在上升,6500~6000年前出现最高海面,此后海平面开始下降。按海岸线每年向海推进1.6米,即每千年向大海延伸约1.6公里,汉初今廉州镇一带还是一片汪洋,汉末即使露出了海面,也只是一片滩涂。周家干说:“今天在廉州居住的六、七十岁的老居民都清楚知道,1958年以前廉州江每年都受到几次洪水侵扰,小则洪水满江坎,大则城郊西南一片泽国。”至于海平面比现在更高的汉代,就可想而知了。谁会把郡署建在水中?

泉水镇与石湾镇直线距离约30公里,汉代属于近海陆地,又临南流江,此处设郡、县衙署比较理想。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新设立的越州(南朝宋21个州之一)把治所选在距今泉水镇10多公里的南流江上游——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石埇1957年隶泉水乡,1963年隶泉水公社)。或许那时候的今廉州镇一带还是滩涂,不适宜建衙暑。越州当时辖合浦、临漳、宋寿、百梁、陇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9郡,如果今廉州镇一带早就设有郡衙署,那可就是南流江流域最近海的一块宝地,越州也自然会把州署设在此处。

古代的州相当于今天省级建制,郡相当于今天辖县的地级市建制,州、郡的衙署肯定建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今廉州镇一带千多年前露出海面之初,照理不会有人去那里定居。只有当海平面下降到一定程度,那里基本上不受海侵影响,成了现在这样的陆地,才会慢慢有人来此搭屋建房。据史料记载,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越州治所由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迁至今泉水镇旧州村。唐贞观八年(634年),越州改称廉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廉州治所由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迁至石康县长沙场(今合浦县石康镇顺塔村)。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廉州改为太平军,驻地迁今合浦县廉州镇,后复改太平军为廉州。

应该说,今廉州镇一带直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才真正繁荣起来。至于草鞋村的古建筑遗址,一种可能,建筑年代并非汉代,而是更晚;另一种可能,不是“衙署”遗址,而是水军营寨之类的遗址。

四、合浦郡治变迁始末

综合旧志对合浦郡治的记载,汉至三国,合浦郡署设合浦县城,即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期间,王莽篡位后曾改合浦郡为桓合郡,后期复名。

孙权黄武七年(228年),改合浦郡为珠官郡。孙亮时(252-258年)复名合浦郡。

晋代沿袭三国吴制,郡、县名称与治所驻地不变。

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置越州,辖合浦、宋寿、临漳、百梁、陇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9郡,州治在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仰天窝。

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

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合浦郡治由徐闻迁回合浦县城,即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越州将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入合浦郡合浦县,州治所迁入合浦郡,与郡治同城,即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

南朝陈沿袭梁制。

隋开皇十年(590年)撤销州下的郡建制,越州辖合浦、龙苏、封山、大廉等县。

隋大业元年(605年),越州改为禄州。

隋大业三年,禄州与合州合并,改称合浦郡,隶扬州,郡治合浦县城,即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合浦郡为越州。

唐贞观八年(634年),越州改称廉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廉州治所由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迁至石康县长沙场(今合浦县石康镇顺塔村)。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廉州改为太平军,驻地迁今合浦县廉州镇,后复改太平军为廉州。

五、结语

追溯历代政区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地理状况,是各地新修方志的基本任务之一。历代正史地理志、各地旧方志以及考古资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依据。正史地理志系根据官方的档案资料修撰而成,比较翔实可信。而不少旧方志因为资料来源可靠性差,加之编撰者缺乏考证能力,因而错误较多,这些错误又往往代代相袭。考古资料虽有证经补史的作用,但因发掘的遗存物质大多残缺不全,测年也时有误差,加上考古工作者总希望有“重大发现”,在墓主身份、遗址规模、测年推断等方面可能有所夸大。新修方志应慎用未经权威认定的考古资料,对旧志不能照抄照搬,特别是那些曾经有不同说法的事物,应广泛查阅史籍文献,进行比较辨别。涉及政区建置沿革及有关地理状况,应以历代正史地理志为主要依据。

正史地理志,除前面提到的《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还有《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共16部正史地理志,记载西汉、东汉、晋、刘宋、南齐、北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各时代县以上行政区划建制,有的还兼及其沿革与境内山川、城邑、乡聚、关隘、古迹、名胜,等等。学习研究正史地理志是方志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K291/297

B

1003-434X(2016)04-0056-05

猜你喜欢
旧州徐闻合浦
醉在徐闻的冬雨里
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
助农亩均增产200多斤!徐闻和安镇公港村供销社携手广东恒兴共促虾农长效增产增收
安顺旧州:时光里的古镇
“曹灿杯”湛江展区终极展示暨颁奖典礼在徐闻举行
湛江市文艺骨干 “四力”培训班在徐闻举行
最早记载合浦的文献之我见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产物的抗氧化稳定性与功能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