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中的“红军长征”

2016-02-02 17:52李金铮
苏区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王稼祥政治局张闻天

李金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历史教科书中的“红军长征”

李金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历史已经逝去,但承载历史的记忆还活着。历史记忆既指当时的遗存、亲历者的记录,也包括后人依据以上资料的重新书写。在历史书写的诸多形式中,教科书是比较严谨、系统,且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教科书不仅记述历史,也反映着编者的史观、立场,乃至时代的变迁、社会思潮的变化,进而决定着历史记忆的选择和取舍。以红军长征而言,作为中共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已被列入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的一部分,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学,为大众所分享。对此事件,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更多限于对海内外权威教科书的了解,譬如大陆史家魏宏运先生主编《中国现代史稿》(黑龙江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王桧林先生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严格地说,应该是王桧林等著。)、《中国现代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台湾史家郭廷以先生著《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美国史家徐中约先生著《中国近代史》(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等。我以为,教科书有不同版本是必要的,同一历史事件在细节上有一定差异也属正常,但在一些重要史实上应该是一致的。然而不能不说,以上教科书对红军长征的某些重要问题的记述有较大的出入。我这里只是提出现象,不做分析,供大家思考。*必须说明,以上教科书的主持者都是我非常崇敬的史学大家。其实,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存在本文所说的现象。

一、红军长征应置于中国近代历史何一进程之中?

魏宏运先生主编的教科书,1980年版(以下简称魏宏运1980年版)将长征列入“抗日反蒋(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一章之下;2002年版(以下简称魏宏运2002年版),将长征改为单独一章。王桧林先生主编的教科书,1983年版(以下简称王桧林1983年版),将长征置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起伏”一章。2010年版(以下简称王桧林2010年版)略有变动,改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郭廷以先生的教科书(以下简称郭廷以版),将长征置于“安内与攘外”一章。徐中约先生的教科书(以下简称徐中约版),将长征置于“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1928—1937年”一章。由上可见,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红军长征所属的历史进程,在时间和地位上,都是有较大不同的。*杨奎松:《中国近代史》第8卷(张海鹏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是近些年出版的权威通史性中国近代史著作),将长征置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消亡以及红军长征”一章。

二、红军长征结束于何时?

魏宏运1980年版、2002年版,王桧林1983年版、2010年版,都认为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长征结束。而徐中约版认为,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保安县的吴起镇,标志着长征的结束。郭廷以版也认为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达到陕北与徐海东、刘志丹部队的会合,标志着长征的结束。不过与其他版本不同的是,郭廷以版认为,1932年9月,张国焘、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边区西移,到1933年1月占领川北通江,为第一支红军的长征。而1934年1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的长征,为第二支红军的长征。

三、中共中央有无长征的准备与计划?

斯诺的《西行漫记》认为,红军为了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周密计划,是一场战略撤退,而不是溃退。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也说,红军转移,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在江西迅速恶化的处境,另一方面是全国抗日的政治形势促使红军迁移到西北。*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56、162页。但王桧林1983年版、2010年版的记述却认为,博古等未与政治局进行讨论,即仓促决定中央红军撤离苏区。魏宏运1980年版的记述稍详,认为“左”倾机会主义者实行了战略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出发前,没有向党员兵士和群众去解释,也没有在红军指战员中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魏宏运2002年版认为,博古等少数领导人在5月份即已酝酿,但一直秘而不宣,甚至未经政治局讨论,更未对广大指战员传达动员。郭廷以版也谈到有所准备,中央红军在长征之前4个月来,积极补充兵力,征集粮秣、民夫,赶制弹药、服装。但徐中约版对红军长征是否有计划和准备,却只字未谈。

四、遵义会议的参加者及领导成员的变动

魏宏运1980年版指出,出席遵义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王稼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张闻天、陈云、周恩来、秦邦宪,政治局后补委员有邓发、何克全。选举张闻天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中共中央军事领导小组。魏宏运2002年版变为,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委托周恩来为党内对于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议结束后,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小组。王桧林1983年版认为,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王稼祥、毛泽东、陈云、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政治局候补委员朱德、刘少奇、凯丰、邓发。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决定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在行军途中,组成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指挥小组。王桧林2010年版对于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后补委员又有变化,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郭廷以版、徐中约版都没有谈到遵义会议的参加人员,但对领导人职位的变化有所记述。郭廷以版认为,遵义会议上,张闻天代替秦邦宪为总书记,毛泽东补为政治局委员,代周恩来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周及朱德副主席。徐中约版认为,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成为政治局常委会委员,并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会议之后,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3月又成立了一个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由上可见,在参加遵义会议人员和主要领导人职务变动的时间等问题上,不同版本的记述都有一定出入。

五、张国焘是否发过危害中共中央的电报,以及是否被叶剑英发现?

魏宏运1980年版认为,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进至阿坝后,打电报给中共中央,反对北上,要右路军也全部南下,企图以武力截击中央,危害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这一阴谋为当时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发现,立即报告了毛泽东,遂使这一阴谋彻底败露。魏宏运2002年版的记述大体相同,但没有说是叶剑英发现了电报,而是说中央得知了其企图。王桧林1983年版的记述与魏宏运2002年版基本一致,但2010年版的记述又与魏宏运1983年版相同。郭廷以版、徐中约版,虽然都谈到张国焘与中共中央的异议和分裂,但都没有提及张国焘发过威胁中共中央电报之事。

应该说,教科书所涉红军长征的篇幅是有限的,但不同版本对以上重要问题的记述竟如此不统一,颇值得我们反思。历史教科书如此,其他著述更可想而知。可见,考证历史真相、书写真实的历史,仍任重而道远。近些年,有的论著对红军长征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历史教科书如何吸收最新且公认的研究成果,是颇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红军长征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余伯流、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张海鹏主编,杨奎松:《中国近代史》第8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黄道炫:《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出版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披露了许多关于长征的史实,但史学界引用者不多。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王稼祥政治局张闻天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毛泽东对王稼祥的倚重和关怀
王稼祥和朱仲丽:“戒掉烟才同意结婚”
从生活小事看张闻天廉政大情怀
党的“十九大”精神我知道
陈毅没有出席中共中央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
王稼祥在长征中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王稼祥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张闻天的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