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与私欲:官德建设中的现实困境及出路*

2016-02-02 19:08
法制博览 2016年34期
关键词:官德公私官员

潘 行

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安徽 阜阳 236000



公心与私欲:官德建设中的现实困境及出路*

潘 行

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安徽 阜阳 236000

自古以来,官德建设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早在先秦时期已有“德不厚者不可使民”的著名论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代领导人无不重视官德的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官德思想的核心,民主是毛泽东官德思想的基础,勤政务实和公道清廉是毛泽东官德思想的方法论。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位。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一、认清形势——官德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在历届领导集体的重视与积极引导下,我国的官德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此外,在我党九十五年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了不少道德高尚,为国为民的好干部。但不容忽视的是:官德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困境。

(一)人民过高的期许与官德建设现实之间存在的落差

历来,中国老百姓对于“清官”文化有着独特的喜好与执着的追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人称颂的“包青天”,敢骂皇帝的“海青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做官只有做到他们那样才能称得上有德行的好官。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部分官员存在着信仰丧失、贪污腐败、懒政怠政等诸多官德方面的问题,从而造成与老百姓这种过高的期许之间的矛盾冲突。

针对此矛盾,一方面我们的执政领导要敢于正视官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敢于解决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狠抓官员道德作风建设,以猛药去疴之勇气,壮士断腕之决心惩治腐败。我们的反腐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官德建设中,不可因一时取得的成绩而放松警惕,自我降低标准,要相信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另一面,人民对于官德的期许也要回归理性。以同理心看待官员身上存在的问题,充分尊重领导干部的自然人属性,切莫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

(二)尚未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官德考评机制

自建国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提倡“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但如何选拔出有德行的好官始终是一个难题。目前,我们对于官德的定义有了趋于一致的认识。有些地方不断加大官德考评力度,积极完善官德考评机制。但道德范畴的事物,有其特有的内隐性与不稳定性,考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具体的考评操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考评内容单一,更多的关注领导干部私域。考评透明度不高,群众参与度不够。[1]

要想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去完善考评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官德”深处的价值观。

公私观作为道德观的基础,是任何时代研究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2]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公私观呢?如何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二、突破困境——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一)公私观的嬗变

公私之辩,自古已有。据《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里饱含了先哲们对“天下为公”理想社会的热切期盼。在古代的公私之辩中,呈现出明显的“贵公抑私”的思想倾向。特别是在理学昌盛之后,公更是被视为“天理”,私为“人欲”。大力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但,也正是由于古代社会对于公的过分推崇,一切“私”均被视为罪恶,视为不道德,造成了社会普遍的虚伪与伪善。

到了近代,知识分子逐步认识到“私”的重要性。最早对传统的“贵公抑私”公私观提出非议的是鸦片战争时期的龚自珍。他宣称,私乃是人的天性,无可指责。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介入,中国人开始大胆的追求“私”。他们说:“有人而后有世界,人人有利己之心而后有世界。宗教也,学术也,社会也,国家也,推其所由始,察其所由成,迹其所以变迁发达之故,无不基于人类利己之一心。”

在这种大胆求“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人们的天性得到了解放,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提高,促使近代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的繁荣发展。但也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这也成为了中国“利己主义”的滥觞。

(二)马克思主义的公私观

无论是古代过分崇“公”对人性的泯灭,还是近代西方“利己主义”的传入,均不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公与私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以往的公私之辩中,我们更看重的是两者之间的矛盾,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统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对“公”的推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对私的重视。“尚公重私”方是公私之辩的根本出路。

公与私作为一对矛盾,必定有对立之时。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树立正确公私观的关键。首先要坚持“公私分明”,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在发生矛盾冲突之时,做到“先公后私”、“克己奉公”。现实中,有不少的官员“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这些错误的做法均是没有划好公私的界限。正风反腐,从“不敢腐”、“不能腐”走向最终的“不想腐”,树立正确的公私观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是从源头上涵养拒腐防变的价值观的源泉。

三、知行合一——正确公私观的实践运用

树立正确的公私观,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德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提升官员的道德水平。而且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均有实践意义。

(一)树立正确公私观,不断加强官员道德建设

作为官德建设的主体,每位官员要从自身做起,尽快的进行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起正确的公私观。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从他们感人的事迹中,汲取精神的养料。

官员队伍道德水平的高低,必须经由广大人民群众的评判。我们深知:官员的权威和凝聚力并不完全来自于权力和地位,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领导者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过往的无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群众真心爱戴拥护的官员,必定是一心为民,无私忘我的官员。一时权力的显赫,赢得的是人民的“畏”而非真正的“爱”。明代《官箴》里有句话:“公生明,廉生威。”要想树立起自己公正廉明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赖,必须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二)树立正确的公私观,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的营造,离不开领导干部的正确公私观,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正确公私观。

在正确的公私观的引导下,官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多了一份正直,少了一些歪风邪气,“逆淘汰”现象也不会频频发生。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人员,要划清公私界限,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营造政府良好的形象。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在遇到问题时,要多诉求于正常渠道,相信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切莫遇事就“找熟人、送礼”。

(三)树立正确的公私观,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习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改革释放出了巨大的红利,国家让利于民,藏富于民,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充分尊重与肯定了个人之“私”,才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进一步的改革之所以难以推动,主要原因即是:既得利益集团为了一己之“私”,百般阻挠。此时,即需要我们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公私观,宣扬集体主义。使改革的阻力方意识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配合改革的推进,促使“两个百年”目标的早日实现。

[1]刘西忠.建立“官德”考评体系的方法路径[J].领导科学,2010(31).

[2]马亚鹏.正确树立党员干部的公私观[J].现代营销,2011(8).

*项目资助:全市党校系统2016年度课题,项目编号:FYDXKT201612。

D

A

猜你喜欢
官德公私官员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非公担当
公私之交 存亡之本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周易》中的官德修养思想探析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规范公私合作很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