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舞蹈”看政治因素对舞蹈语言形态的影响

2016-02-02 19:18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北方音乐 2016年13期
关键词:秧歌舞蹈政治

赵 然(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从“红色舞蹈”看政治因素对舞蹈语言形态的影响

赵 然
(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本文将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一特殊时期的舞蹈作品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论证政治因素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舞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功能。

政治影响;红色舞蹈;毛泽东文艺思想

政治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了舞蹈这一精神文化的发展。政治价值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存在,是舞蹈社会性的一种体现,因此,政治价值成为中国当代舞蹈社会价值中的一部分,这是由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艺术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正确合理的政治价值,可以促进舞蹈的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往往将舞蹈作为辅佐政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而在舞蹈的价值观念中,往往渗透着统治阶级的统治意志。政治价值不是仅对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作用,而是存在与中国舞蹈历史发展过程中。

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对中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和社会主义文艺运动规律进行了理性概括,对“艺术批评中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关系”这一问题,毛泽东辩证的说明了政治和艺术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阶级社会中的”第一和第二的问题。针对艺术的特殊性,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毛泽东文艺思想对特殊时期的中国舞蹈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此充分的体现了政治因素对舞蹈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长征路上的舞蹈

长征是一次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壮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革命歌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长征途中,红军一方面要与敌人作战,一方面还要经受来自大自然的考验,宣传队员们在这个挑战面前显示出罕见的信心和力量,他们时时刻刻不忘鼓动宣传的任务。1935年6月,在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夹金山下的达维会师,联欢会上,一方面军宣传队表演了《乌克兰舞》、《红军舞》、《农民舞》等,四方面军宣传队表演了《高加索舞》、《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受到了与会指战员们的热烈欢迎。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西康甘孜藏族地区,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及敌人的反对宣传,致使藏族同胞对红军产生了敌对的情绪。4月下旬,四方面军成立红场委员会,在红场上举行了军民联欢会,李伯钊及宣传队员们教藏族同胞跳《海军舞》、《乌克兰舞》,藏族同胞教宣传动员跳“锅庄”、“弦子”。红军文艺战士在藏族舞蹈的基础上编了《雅西雅舞》,舞蹈中红军与藏族同胞手拉手,肩并肩,以整齐划一的节奏和步调一致的步伐共同起舞,表现了红军与藏胞的团结与友谊。

二、抗日烽火中的舞蹈

(一)孩子剧团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沪东临青学校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的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国难教育社党组织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孩子剧团,隶属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剧团成立初期,在上海街头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及《仁丹胡子》、《做汉奸》等儿童剧,激发了人们的抗日热情。其后,剧团又陆续出演了《孩子血》、《这怎么办》、《孩子们站起来》,吴晓邦创作排练的《法西斯丧钟响了》收到了强烈的宣传效果。

(二)抗敌演剧队

抗敌演剧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演剧方式进行抗日宣传教育的文艺团体,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其先后创作演出了舞蹈《黄花曲》、《绫子舞》、《铜棍舞》、《剑舞》,改变民间舞蹈《推小车》、《打莲湘》、《采莲船》、《走马灯》、《哑子背风》、《新王大娘补缸》等。其中《哑子背疯》原是表现一个哑子背着两腿风瘫的小姑娘在屋外玩耍的情景。后来,戴爱莲把它改编成一位身板健壮的老爷爷背着天真活泼的小孙女在公园扑蝴蝶游玩。表演者穿戴简单的服饰,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边唱边舞,十分生动风趣。改编后的《老背少》,既保留了原来的舞蹈艺术特色,又使人物更加完美可爱。

上述剧团演出的舞蹈,基本上是继承土地革和红军时代的舞蹈传统,利于民间艺术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丰收舞》表现了农民喜获丰收的情景,动作敏捷,技巧性强。该舞在陕甘宁地区深受人们喜爱。《红色机器舞》以舞蹈形象摹拟汽缸的发动,齿轮和轱辘的转动,发动机的轰鸣,展示了未来的机器时代的远景。《收割舞》由八路军一二九师文工团在太行五堡村军民联欢会上演出,表现了根据地军民生产、收割的劳动场景。在抗日战争中,艺术工作以空前的影响发生着巨大作用。各根据地的人民,为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自己喜爱的民间舞蹈,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抗战到底。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舞蹈

解放战争时期的舞蹈艺术,从不同角度致力于迅速表现士兵、工人、农民的火热生活,显示了人民渴望解放的迫切愿望。其中部队舞蹈成为了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闪光点,如《红星舞》、《花环舞》等等。抗日时期,多数是在庆祝活动时,开展 群众性的扭秧歌、打腰鼓等民族民间舞蹈活动,正式成立舞蹈专业队伍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进军舞》 反映部队战斗生活的舞蹈:进军舞是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舞蹈分队在舞蹈家吴晓邦的指导下,由胡果刚、查列领导全分队创作的。这个大型舞蹈的产生,正值我军“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时候。《进军舞》共分五大段:第一段为骑兵舞,表现我骑兵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舞蹈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到紧张的战斗环境中去。战马奔驰,刀光闪闪,给人以鼓舞。第二段是步兵舞,表现我军苦练杀敌本领,掌握“三大技术”(射击、投弹、刺杀),表现出步兵战士瞄的准、投的远和刺刀见红的真功夫。第三段是炮兵舞,表现炮兵操炮练炮的训练生活。第四段是表现步、骑、炮的协同作战。第五段是一段欢庆胜利的集体舞。结束时是一幅胜利进军的造型。这个大型舞蹈的产生,对解放军舞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延长受到了广大工农兵的热烈欢迎,并获得较高的评价。

四、延安秧歌运动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由当时一百多名文艺干部参加的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时纠正了边区文艺运动的方向。在此精神的鼓舞下,鲁迅艺术学院组织起第一支秧歌队,一场规模空前的秧歌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新秧歌运动的蓬勃发展,反映了革命文艺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能动的创造。从舞蹈功能来分析,新秧歌已从原来民俗性、自娱性的陕北踢场子秧歌转化为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则是舞蹈形态的变化。那强劲的节奏,放大了的步伐,挺胸昂首及大幅度的甩臂,均摆脱了封建时代遗留的审美印迹,群众之所以亲切的称之为“解放秧歌”,正是因为他赋予了昂扬的革命精神。20 世纪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影响到全国范围的秧歌运动,成为革命与舞蹈的又一次历史性融合,其以广为流传的民间秧歌形式,将全民抗日、全国解放的时代心声,传递到根据和国统区,并一直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舞蹈事业发展。

《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羊路由编剧,安波曲,创作于1943年初。这一年春节,由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首演于延安。内容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原名“王二小开荒”,后以群众通称的“兄妹开荒”定名。是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个秧歌剧,反映了新的社会生活,发展了民间传统的秧歌。《兄妹开荒》创作和演出的一举成功,标志着新秧歌剧的正式诞生,并由此带动和促进了延安新秧歌运动的蓬勃发展。

《义勇军进行曲》男子独舞,中国现代舞的早期作品,吴晓邦的“抗战三部曲”之一,1937年首演于江苏无锡,自编自演吴晓邦,音乐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同名抗战歌曲,实事求是的说,舞蹈《义勇军进行曲》的大获成功,首先得归功于那个抗日救国的伟大时代,归功于这首同名歌曲中燃烧的爱国激情。在它高亢激昂的歌声中,舞台上飞旋出一位身穿中式白色上衣、黑色裤子的青年男子,他扎着红腰带,赤着两只脚,满身正气,昂首阔步,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并且振臂召唤,不愿做努力地恶人们起来反抗。他拿起步枪,上战场,端起刺刀,杀敌忙,在枪林弹雨中一次有一次的冲向敌方,表现出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五、结语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舞蹈发展不难看出,舞蹈成为了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舞蹈艺术本身语言形态的发展,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其能动的创造力,在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让舞蹈艺术打上了“革命、反抗、团结……”的政治烙印。

[1]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2]冯双白,茅慧著.《中国舞蹈史及作品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秧歌舞蹈政治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富平村里唱秧歌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昌黎地秧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