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课创新连队式教学管理模式初探

2016-02-03 21:49袁秋珊何政泉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班教育课连队

袁秋珊+何政泉

摘要:国防教育“连队式”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中,学生通过问题讨论、辩论,既接受知识,又输出思维和意识;通过连排管理,使学生既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又成为课堂秩序的维护者;通过连排番号、战斗口号、军歌的选定和展演,在各连排互相竞争比优过程中,既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增强学生的军人角色感染。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竞争心、责任心、爱国爱军情和荣誉感等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和升华,从而提升国防教育实效。

关键字:国防教育;课堂教学;连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07-02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至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课有了制度上的肯定和法律上的保障。但是,国防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高校国防教育课存在不少问题:授课形式化、机械化,内容浅显化;学生没情绪、没意识;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等。在军事课堂中实施“连队式”课堂教学管理,通过“军营”氛围的营造,将军事课堂建设成为一个发挥学生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机统一的空间体,实现军事课独有的育人功能,达到增强军事课教育实效的目的。

一、国防教育困惑的“生存”现状

虽然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就已对“国防教育”有了要求,但至今,国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一群幼儿园的儿童会站在无名烈士墓前哭泣。我们甚至都无法做到像美国、瑞士、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将国防教育引入小学。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不仅再次肯定了“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更加具体地规定了中小学、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职责和内容,给了国防教育课合法的地位,更是给了学生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的宝贵机会。而遗憾的是,即便有了制度的规定和保障,至今,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都鲜有安排国防教育的内容,学生们在就读期间,只能蜻蜓点水式的读到几个战争时期的英雄人名和事迹;即便是在大学,国防教育课也被冠以“豆芽课”艰难存在着。以2014年某校大一新生(5500人)授课前的例行普查为例,学生能够记住的英雄人物名字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邱少云”和“黄继光”,其中有1128人表示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牺牲的,有2523人将两人的英雄事迹混淆。有4859人表示,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未接触过国防教育或不知道还有国防教育课。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包括受教育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的制约,但同时也折射出,国家制度的导向、社会意识的发展及民众精神的推崇出现了重大偏差。长时间的和平幻象,让人忘记了战争血腥和被屠杀的凄惨。然而,今天中国真实的战略环境,怎是“和平、和谐”能够概括。

二、连队式教学管理模式的产生

目前,开设国防教育课的高校普遍将其安排在大一阶段。新生入学后先接受15天左右的军训,然后集中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军事课堂上不过是单纯的讲授,国防教育课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校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战场。为提高学生学习国防军事的兴趣,我校军事教师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在军事课中引入了军营“连队”管理模式,让班级模拟形成小部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寓教于乐。

这样,通过连队式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人为的营造一种特殊的军营氛围,凝结一种特殊的战友情结。让这些浅显的感性行为潜移默化的在学生的思想里沉淀为理性的价值观构成。通过我们的实践检验,这种特殊的课堂环境,确实让不少曾经怀揣军营梦却破碎在高考路上的同学有了些许满足,同时,又激起了很多同学戎装报国的志向。笔者所在的高校2015报名入伍的学生共1500余人,其中,70%为2014级和2015级的学生,他们中许多同学坦诚,大一时接受的国防教育,确实给了他们从军的想法和勇气。

三、连队式教学管理模式的实际运用

(一)组建连队

在教学班组建连队时具体采用何种建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班级人数。对于小班教学(人数在50左右),可采用“排—班”形式,以40人的教学班举例:将全班40人分为两个排,每排20人;再将每排细分为两个班,每班10人左右。如果是大教学班(人数在50人以上),则多采用“连—排—班”形式,以120人的教学班举例:将全班120人分为三个连,每连40人;将每连分为两个排,每排人数在20人左右;再将每排细分为两个班,每班10人左右。理论上两种模式存在差异,但实际教学中,建制本身的差异并不太会影响教学目的和效果。

确定班、排、连人员时,可采用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硬性划分,即按照教学班花名册上的学号划分,如120人的教学班,将学号1-10划为一个班,1-30为一个排,1-60归属同一连。另一种柔性划分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由既定的连长自己挑选一定比例的排长,排长挑选一定比例的班长,班长则自己挑选“战士”,进而组建相应建制。这种“自选式”有很大的优越性:一是成员间相互熟悉、关系默契,易于形成凝聚力。“班”的组建,实践中多为班长所在寝室及相邻寝室人员;二是便于管理,组织有效;三是相互形成监督和竞争机制等。笔者的教学班多采取柔性划分的方式,效果甚好。

(二)班、排、连长选任

设置划分连队建制是第一步,也是开展连队式教学的基础。然,俗话说得好“军不可一日无将”,故,第二步要选出相应的班、排、连长。实践中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指定”式,即指定原班长担任连长,其他排、班长则由连长选任。此方式的特点在于原班长对班级情况熟悉,有一定威信,担任连长一职可统筹兼顾;另一种“自荐”式,即由学生通过发表“我来当连长”的演讲竞选产生连长,此方式更适用于学生参与热情度和积极性较高的班级。

(三)班、排、连长角色的职责

第一,确定“番号”和口号。由排长、连长与各自队友共同商定所属排、连的“番号”和口号,为保证课程本身的意义,教师可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如:“番号”必须与爱国、尚武或国防有关,“口号”则宜精简不宜繁锁等。学生们的激情是无限的,创造性更令人称赞。教学中给笔者留下深刻记忆的番号非常多,比如:“牛排”、“铁血狼牙”、“火蓝刀锋”等。要求确定“番号”和口号,是为了让学生们以看似浅显的方式感受浓郁的军营文化,同时更好地意识到团队的存在。

第二,编制花名册。由班长将组建好的班“战士”名单报排长,排长核查人数和姓名无误后,上报连长,由连长统一制作具有课程特色的纸质花名册。特色主要表现在:画名册中应包含各连、排的“番号”及具体各班,标识班、排、连长姓名,在姓名后留足够空间以作考勤、加分记录、奖惩说明等。名册由连长保管,统一记录,并在学期末上报教师,这将是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最重要的依据。

第三,考勤记录与汇报。每次上课前,要求班长必须至少提前5分钟到教室,以便及时充分的记录班每位“战士”的到课情况;班长将旷课、迟到、请假战士的名字报排长,再由排长上报连长,在上课之前务必将每次到课情况细致的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花名册中。上课铃声就是出勤命令,铃声一响,各连长依次起立行报告礼。此举优越性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免去了让学生身心都不自在的生硬点名,节省了上课时间;另一方面,赋予学生一定的课堂自觉性和自主性,不失为一堂课良好的开始。

(四)连队军事素养展示及军事比武

这是连队式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亮点,实践中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由连长总体负责,排长统筹监督,班长策划执行,每次课安排一个班,汇报不超过5分钟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不限,诸如:唱红歌,比口号,时事演讲等等,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又能调动整个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听课中精神饱满。二是在课程结束时,举办一次盛大的“军事比武”。“比武”的具体项目包括:连歌队队唱、国防军事知识竞答、军事情景剧等,通常在连队式建立之初即告知同学,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精心准备,期间听取连、排长节目的筹备情况。“比武”开始前,宣布相关的比赛规则,得分和扣分细则及奖项设置等。活动中,军事教师坐观其变,乐享视觉和听觉享受的盛宴,由衷感慨学生们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

(五)优秀人物评选及奖励

为表彰和肯定平时学习认真、积极参与、表现突出的连队和个人,可在最后一次课在各教学班安排进行全体学员的表彰总结大会。

表彰采取物质和精神鼓励两种,表彰的主体分三部分:一是成绩最优异的班、排、连,予以口头表彰,精神鼓励,并授予“英雄连”、“神勇排”和“睿智班”荣誉称号;二是按人数比例选出表现特别优秀的班、排、连长,颁发奖状,授予“优秀班、排、连长”称号。三是由连长在此之前组织排长、班长,通过民主推荐,结合教师的评定,确定数个表现积极,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奖状,并授予“先进个人”的荣誉。这些看似简单浅显的表彰行为,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不仅是对学生认真学习,努力思考,积极参与的充分肯定,更是为了鼓励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更多、更好地发现和发挥自身以及团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结论

从连队式施用至今的效果看,确实改变了传统的国防教育课程模式,最大程度的给予学生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不仅丰富了课程文化和内涵,还“还课堂予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扮演角色、例行职责的同时,深刻感受军队、军人的价值存在,深刻理解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由于实施的时间短、经验少等问题,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金一南.心胜[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教学班教育课连队
雅韵·智慧·健康
开展对外交流增强文化辐射
——厦门老年大学举办海外教学班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一堂书法教育课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实习教学中如何上好第一次安全教育课
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的由来
这里的连队和《军事历史》结为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