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开发高职《细胞培养》课程

2016-02-03 22:50陈鸣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细胞培养课程开发工学结合

陈鸣丽

摘要: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一种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行方法。通过教师对企业的调研,将《细胞培养》课程内容以工作能力需求进行设计,以工作过程进行排序,设置了课程考核体系,分析了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工学结合课程的顺利实施和课程效果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细胞培养;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44-02

一、工学结合的定义

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2001年4月由东北大学主持召开的“美国合作教育大会”指出,工学结合是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是使学生提高就业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开发背景及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这种模式涉及面很广,牵涉到了社会、教育、产业等多个方面,从而需要获得社会、教育和政府等多个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在教育教学方面,工学结合的模式需要建立对应的教学制度和管理体制,多个部门相配合,同时还是要聘请一些大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做相应的讲解等活动,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

在产业方面,学生去企业单位实践需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雇佣实习生需要付出的费用较低。企事业单位的部分岗位技术要求和风险较低,用成熟的老手费用高,因此才会考虑刚毕业的技术不成型的学生;二是国家政策的需求。国家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吸纳实习学生,同时还推出税收优惠的政策,从而使更多的单位乐于接受实习生;三是着眼于长远之计,企事业单位由于每年的人流量很大,雇佣实习生也能够为企业储备后继力量。

从政府方面来说,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政策。一是支持鼓励企业单位雇佣实习生;二是鼓励学校更多的运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而我国由于开展工学结合模式较晚,所以各个方面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尤其在产业和政策方面,国家处于发展的阶段,一些政策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雇佣条件,不能够让单位和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方面,政府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经费投入,造成因条件不健全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困难重重:首先,多数学校都没有建立专业的管理部门,管理上比较薄弱。由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功能设定和主要服务对象是校内,因此很难胜任大量的对外联系和过程管理。其次,在人员结构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结构”队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锻炼,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第三,在教学制度方面,我们尚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的自主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第四,在课程方面,我们还是从教学而不是从育人的角度看待课程。第五,在社会层面,国人也还停留在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思想里,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自身现状,家长更愿意看到孩子在校读书,而不是进入企业工作。

三、细胞培养课程的开发思路

由于政府、产业、教育和社会等各方支持系统要素的短缺,现有国情限制了学生大规模、有序地进入企业工作、学习,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脱节,已经造成了目前劳动力市场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供求失衡的现象,只能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研,掌握相关企业及研发机构的职业领域、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等。

《细胞培养》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细胞分离制备、纯化及检验的专业人员。通过企业调研,将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析,设置学习项目,通过一个个子任务来强化学生技能,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熟悉细胞培养所需要的无菌空间、常见设备及操作规范、细胞分离、纯化、检验及冻存方法,提升学生职业操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

四、细胞培养课程内容的开发及设计

《细胞培养》是在充分进行岗位调研的基础上设立的。课程内容是以符合实际岗位能力需要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设计,包含无菌操作空间设计和仪器设备操作维护、实验前准备、动物细胞的制备、细胞的分离纯化、鉴定和保藏等,共9个项目、24工作任务及相关职业能力培养,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学生技能操作和职业素质培养,基本涵盖生物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细胞培养岗位所必须具有的制备、培养、分析鉴定所需的全部方法和技术。

五、有效课程评价体系的开发与设计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从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保证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实施,我们建立了《细胞培养》课程评价体系,采用项目过程考评(任务考评)的方法,课程总成绩=项目过程考评成绩(70%)+理论应知考试成绩(30%),项目课程考评成绩=素质考评成绩(25%)+实操考核成绩(75%)。具体分类见表2。

六、教学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分析

工学结合开发《细胞培养》课程是针对高职院校设计的,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施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为了不污染无菌环境,无菌空间应该避免一次性进入过多学生。学教师带领分组学生在无菌间实操时,无菌间外学生的安全卫生及纪律问题需要设计周全。

2.受学时限制,任务以团队形式完成,少数学生会完全依赖团队“主力”,参与程度不够。项目实施过程过中必须细化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了项目的实施。

3.本课程是理论教学和学生实践交叉进行,理论是根据实践任务所需的知识构建,不同任务之间构建的学习领域以细胞制备工作流程排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

[3]李丽萍,陈健.基于化工产品检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J].才智,2014,(36).

猜你喜欢
细胞培养课程开发工学结合
作者更正启事
酶解大豆蛋白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3种阴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捕获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红细胞生成素的效果比较
采用PCR和细胞培养方法比较流感样病例不同标本的流感病毒检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