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二姐做梦》看地方戏移植趋同现象

2016-02-03 03:51
黄河之声 2016年9期
关键词:丝弦罗罗豫剧

安 芳

(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 浑源 037004)

从《小二姐做梦》看地方戏移植趋同现象

安芳

(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 浑源 037004)

在研究灵丘罗罗腔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大有来头,该剧目竟然在豫剧、秦腔、丝弦、评剧、曲剧、晋剧、东北单出头里都有演出。《小二姐做梦》在各剧种的主题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反映古代少女反抗封建礼教,渴望婚姻自由。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各有千秋,剧本流传中除受到当地生活语言习惯的影响而改动之外,还受到剧种本身很大的影响。到底谁是源谁是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同现象?如何看待地方戏的移植问题?现以罗罗腔、丝弦、豫剧、晋剧里《小二姐做梦》为例,进行比较和探讨。

《小二姐做梦》;罗罗腔;丝弦;豫剧;晋剧;传统剧目;移植剧目

一、地方戏剧目移植趋同现象分析

在看戏和研究地方戏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一个印象,就是不同的剧种却经常上演相同的剧目,剧情相同,人物相同,甚至服装道具都没有区别,只是在唱腔方面,我们才能分辨出是晋剧还是秦腔,是豫剧还是河北梆子。

(一)哪些剧目趋同性较强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戏不厌百回看。喜新厌旧这个词语在戏曲欣赏方面是行不通的。一台好戏,人人爱看,喜闻乐见,好评如潮。好戏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人们为了欣赏,为了交流,为了发展,移植剧应运而生。戏台上,因为唱出了老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唱出了他们保家卫国的激情,唱出了他们对理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所以大量的包公戏、杨家将戏、生活爱情戏成为各剧种移植趋同的内容。以下以灵丘罗罗腔为例,说明哪些剧目更容易移植趋同。

灵丘罗罗腔适合排演生活小戏,生活小戏中又以爱情戏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灵丘罗罗腔中的爱情生活剧情结比较简单,地方色彩浓厚,特别能联系当下的生活实际。剧中的主人公渴望爱情,大胆追求爱情,但往往被一些矛盾冲突所阻,在阴错阳差中取得喜剧效果,但往往能给人正面的引导和启示。既是是古代作品也着上了时代色彩。反传统,反礼教的意味较浓。代表作是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和现代移植剧《嫁不出去的姑娘》。

灵丘罗罗腔公案戏的故事和其它剧种一样,也是能够迎合普通百姓的愿望,反映了淳朴的善恶观,表现在相信青天大老爷和侠客义士来解民于倒悬。这些剧目共同的情结特点是:清官大老爷往往和被害人有亲缘关系,因此为之报仇雪恨就顺理成章,或者是清官能够做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总之,最后恶人终究受到惩处,好人终得好报。代表剧目是《描金柜》等。

灵丘罗罗腔中的历史剧所占比重最大,其中《杨家将》故事是保留剧目,几乎每个台口必演。雁北地方人们更崇拜杨家将,是因为历史上的杨家确实在这块土地上征战过,至今金沙滩乡的潘、杨两姓仍不通婚往来,可见传说故事经过戏剧的推演,具有多大的影响力。

(二)传统剧、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与移植剧

传统剧也叫“传统戏”,泛指解放前各个历史时期编写,并经过长期舞台实践保留下来的戏曲剧目。这些剧目在解放前已经诞生并出名,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剧目与现代戏相对;各剧种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剧目,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剧目与移植剧目相对。由于时间的久远,还有古代戏曲缺乏产权意识,很多剧目没有明确何人首创,由什么剧种首演,因此各剧种可能都说是自己的传统剧目,让人难辨源流。不像现在的新编剧目,特别是新编廉政题材的历史剧目,如大同市晋剧院的《河清海晏(栗毓美)》等,原创、编剧、导演、配器等等,版权森严,专利一般,想演,我们去巡回,如果想移植,那肯定得原创授权同意才可以。《廉吏于成龙》本由上海京剧院创作,2002年首演,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京剧,迄今已演出数百场,先后获得戏曲界几乎所有重要奖项。为扶持基层地方院团,吕梁青年晋剧院于2007年以“一块钱”的版权费向上海京剧院移植学习。成功将其改编为晋剧,编成后,不仅在全国各地巡演,更登上了晋剧艺术网与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等新媒体。

(三)《小二姐做梦》的特殊性

《小二姐做梦》是个独角戏,一个人一口气唱四五十分钟。这个独角戏中人物角色很多,但都需要小二姐一个人搬演,什么青衣、小生,彩旦、花旦,小丑、老旦,分别对应了刘二姐、嫂嫂、新郎、小二姐、娶客婆、母亲等十多个人物形象。小二姐的艺术形象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非常独特,个性鲜明,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她不是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而是个古怪精灵的小家碧玉。她后不掩饰自己青春的烦恼和思春盼嫁的心情。没有林黛玉那么复杂,也不像崔莺莺那样犹疑。她是青春的、美丽的、阳光的,没有遭受的大的挫折,没有承受不白之冤,而仅仅是一点小小的青春的闲愁。小二姐形象在于她首先是一个农家少女形象(罗罗腔、丝弦都是如此,豫剧里是个城市姑娘),小二姐性格的活泼、开朗、健康、乐观、机灵、顽皮,是以往文学作品中所没有的。

二、《小二姐做梦》剧本分析与比较

河南豫剧《小二姐做梦》2520字,是字数最多,内容最全的。应该是这个剧目的原始底本,而其他剧种移植过程中根据自身剧中特点和地域特色做了改动。河南豫剧是大戏,剧本一开头就大段描述风景:

“谯楼上打罢了更鼓锣,小二姐在绣房睡呀睡不着。小二姐我家住在汴梁城,汴梁城里古迹多;铁塔繁塔相国寺,琉璃店紧对着藏经阁;在城南有一个禹王台,龙亭高立在城北角;鄱阳湖就在龙亭以下,包府坑本在那西南城坡。在城南四十五里朱仙镇,城北里有一个老黄河,城东有个招讨营,城西四十五里是瓦子坡……”①

这样大段的风景描写是为豫剧作为一个大戏必须有的,且我们得知这个小二姐是个城市闺秀。

河北丝弦《小二姐做梦》1921字,比豫剧版少500多字,比罗罗腔多400来字,虽然也是脱胎于豫剧,但明显有了河北的地方特色,一出场这样描述:

“春暖化冻开了河,河水弯弯流下坡。河坡上有一祝家镇,靠山顺水人烟多。小二姐一家人河南里住,打柴种地过生活……”②

灵丘罗罗腔《小二姐做梦》1547字,一出场这样描述:

“春风吹寒冬过,桃杏花儿开满坡。南去的燕子飞回来,庄户人又在忙农活。种罢了山药回家转,高高兴兴过了河。小二姐我一家人对岸上住,打柴种地过生活……”③

简单明了,大家闺秀的“小二姐”成了一农家“小二姐”。地方性非常突出,春暖花开,南燕北归,庄户人犁地播种,地道的雁北农村的春天景色,灵丘为山区,“山药”是家家农户都要种的食物。(这里的“山药”是为“土豆”,学名为“马铃薯”,与学名所说的长“山药”是不一样的。)在描写小二姐埋怨家里不给找婆家时,豫剧用一定的篇幅与隔壁的刘二姐做比较,灵丘罗罗腔则直接进入主题,从接待客人、二姐上轿、坐轿、下轿等过程中,豫剧都有详细的环境、心理描写。灵丘罗罗腔环境描写则少的多,主要突出二姐的心理。灵丘罗罗腔全剧仅四十分钟,用在豫剧中显然不合适,但灵丘罗罗腔就足以表现了。总之,灵丘罗罗腔剧本不管是由大戏改编而成,还是自编自演,都没有脱离当地民众的生活和语言,用当地民众的语言表达着当地民众的喜、怒、哀、乐,与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调深深相连,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

【介板】春风吹,寒冬过,【数词】桃杏花儿开满坡。南去的燕子飞回来,庄户人又在忙农活……

这段唱腔,除去开头一句用﹝介板﹞外,其余都是女腔﹝数词﹞的反复运用,但它不拘泥于传统唱腔的固有格式,行腔时旋律忽高忽低,节奏忽疏忽密,虽是单曲反复,却给人以千变万化的感觉。为何如此?关键还是乐器不托腔伴奏,就给演员演唱很大的灵活余地,可以根据唱词内容临时处理。

【散板】胡思乱想心烦闷,梦梦悠悠躺进被窝。【甩板头】耳旁忽听锣鼓响【娃子】人声吵闹却是为何?

﹝娃子﹞是灵丘罗罗腔的主要唱腔之一,也称﹝娃娃儿﹞,实际上就是﹝耍孩儿﹞的别称。罗罗腔的﹝娃子﹞以“5”为主音,系徵调式唱腔。罗罗腔的﹝娃子﹞有鲜明的特色,那就是风趣、热烈、明快。

灵丘罗罗腔和河北丝弦在《小二姐做梦》剧本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是个别字词的出入而已。二者都是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个早春季节开始,有一定的象征意味。罗罗腔略去了与小三姐对比的文字,却在后边加了幸福一家子的诱惑;丝弦突出小二姐能干是针线织布纺花,而罗罗腔是蒸糕擀面;罗罗腔娶亲队伍前是一对纱灯,丝弦是一对炮手;给新女婿吃的也不一样,灵丘少不了油炸糕白馍馍,而丝弦是杂烩菜、粉皮、白菜汤;小姑耍笑一段,罗罗腔不如丝弦细致生动;最后,罗罗腔用扫帚煽灭了灯,丝弦用瓢捂灭了灯。基本上大同小异。灵丘罗罗腔与石家庄丝弦的《小二姐做梦》明显是经过专门的修整改变,更接近地方特色。在唱腔上,灵丘罗罗腔有说唱意味,在这个独角戏中充分发挥了这一点,载歌载舞中,小二姐的性格得意充分展现。

晋剧《小二姐做梦》729字,在比较的四个剧种里是字数最少的。但它最接近豫剧原版,估计是直接把豫剧剧本剪裁,留下最基本的内容而成。晋剧一开始几乎不差一字的照搬豫剧写景。相较豫剧版《小二姐做梦》,晋剧略去了与对门刘二姐对比、哥哥迎客、娶客婆打扮吃相、嫂子耍笑、母亲嘱托、小姑闹洞房、嫂子劝饭、丈夫心疼等段落和场面,基本上只保留了小二姐自己的心理、行为和动作。看晋剧版《小二姐做梦》,除了有些唱句比较冗长外,整体来说小二姐还是演出了特点,特别是舞蹈动作很生动。值得一提的是,晋剧把小二姐对父母一腔的怨恨化成了掌上明珠的高不成低不就,批判性随之降低,但也别具一格。

三、如何看待戏曲剧目的移植问题

(一)移植剧目符合戏曲的传统和发展规律

“移植剧目是戏曲院团演出剧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剧目的移植(或本剧种之间相互搬演或改编),既是戏曲的传统,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④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原创新剧目困难重重,特别是基层戏曲院团,由于编导力量的缺乏和经费投入的拮据,难于满足观众的需求。比如灵丘罗罗腔剧团2014年花大力气排演原创剧目《乡村法官》,编剧、导演、配器全部外请,投入经费近百万元,花光了剧团的积蓄,但该剧却只能在剧院上演,而且并不叫座,至于在乡村露天舞台上,根本出不了效果,费力不讨好,难于满足观众的需求。戏曲发展史上,移植剧目是是很普遍的,这些作品,经过多次移植,影响空前扩大,艺术上更臻于完美,逐渐成为剧坛上经典。其实,中国戏曲发展史可以看成是各剧种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剧目相互移植的历史。

(二)移植剧目的重要作用和规范发展

移植剧目在戏曲院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传统剧目是该剧种看家本领保留剧目,那么移植剧目则是新鲜的血液,是刺激剧团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可以说移植剧目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优质资源,提高了自身的水平,普及了优秀文化,直接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倡导各剧种之间相互借鉴、互相学习、共享成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移植剧目目前的法规还不健全,版权意识还不强。剧目移植不仅仅是戏曲院团的实践活动,也是戏曲研究工作者的一个理论话题,我们要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有关的理论问题,既要尊重原著,又要充分发挥自身剧种的优势,还要深入研究文学脚本和声腔音乐的协调与配合问题。移植剧目还应该特别注意声腔设计,设计出不同的声腔。移植剧目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失去原作的精华。■

注释:

① 薛今朝.王素君《小二姐做梦》.http://blog.sina.com.cn/s/ blog_78a2fd34010132y4.html

② 杨红莉.石家庄地方戏曲文化解读——以丝弦《小二姐做梦》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01:99-104.

③ 孙大军,杨成万.塞北梨园(二)罗罗腔[M].北京:戏剧出版社,2004.

④ 何玉人.移植优秀剧目是传统也是规律——中国戏曲现代戏剧目移植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化报,2010,10,11,第三版:艺术评论.

[1] 孙大军,杨成万.塞北梨园(二)罗罗腔[M].北京:戏剧出版社,2004.

[2] 安芳.罗罗腔研究综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89-93.

[3] 廖奔.论地方戏[J].戏剧艺术,2011,04:4-20.

[4] 沈勇.“趋同化”是戏曲发展的必然过程——对“趋同化”现象及本质的思考[J].戏剧文学,2012-01-15.

[5] 张安娜,王鹏龙.灵丘罗罗腔文化特征的解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42-43+47.

[6] 王鑫.从历时性角度对灵丘罗罗腔的剧目考察[J].戏剧之家,2015,10:29-30.

[7] 焦春梅.“罗罗腔”唱腔典型性艺术特色释读[J].音乐与表演,2012,04:123-126.

[8] 杨红莉.石家庄地方戏曲文化解读——以丝弦《小二姐做梦》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01:99-104.

[9] 李晓洁.“石家庄丝弦”旦角演唱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10] 何玉人.移植优秀剧目是传统也是规律——中国戏曲现代戏剧目移植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化报,2010,10,11,第三版:艺术评论.

猜你喜欢
丝弦罗罗豫剧
幸福的冬天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罗罗将对用于UltraFan的100%可持续燃料进行测试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河北深州西辛庄村:“老丝弦”焕新生
湖南辰溪丝弦的音乐形态与表演特征
阿炳与二泉映月
考试前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