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復的文学思想及文学创作

2016-02-03 06:17张文利
唐都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学思想关学

张文利

(西北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127)



【关学研究】

李復的文学思想及文学创作

张文利

(西北大学 文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李復是张载的弟子,也是宋代关学学者中诗文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的一位,其文学思想受到关学浸润,形成切实务用的文学观念。他强调文学的内容,主张文学阐发义理,提出为文要追求语言的高古清新、讲求事实、整齐有法、意思分明。他的诗文质朴平易,切于实用,代表着宋代关学学者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李復;关学;文学思想;诗文创作

李復(1052—?),字履中,号潏水先生,原籍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因其先人累官关右,遂居京兆,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朱子语类》录为闽中人,盖为关中人的传写之误。李復与张舜民、李昭玘等为文字交。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五年,摄同州夏阳(今陕西韩城)令,后辗转仕宦多地。靖康之难,金人犯关中,李復年老且病,宋高宗以旧德强起之,知秦州,空城无兵,卒死于城*关于李復之所终,《宋史》卷25“高宗二”记载:“(建炎二年1128)春正月,金人陷秦州,经略使李復降”。此即为李復降金说之据。录以俟考。。

李復是张载的学生,学术思想属关学学派。“张载所立的天人合一之终极伦理思想,以及如何修心养德,将气质之性转化提升至合天地之性的实践工夫讲得淋漓尽致。”[1]张载去世后,关学出现分化,其中一部分人依傍二程,如蓝田三吕(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苏昞、潘拯都成了二程的得意门生。另一些人如李復、游师雄等仍继承其衣钵,承续着关学精神。《宋元学案》卷三十一“吕范诸儒学案”列李復为横渠门人、高平(范仲淹)再传,称其“于吕、范诸子为后辈,然犹及横渠之门”[2]。李復是宋代关学学者中诗文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的一位。他著有《潏水集》四十卷,南宋孝宗朝有刊本行世,后散佚。今存《潏水集》系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录而成,共十六卷,其中诗八卷,文八卷。《全宋诗》收李復诗八卷,460首,《全宋文》收李復文八卷,152篇。本文探讨李復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以求教于方家。

一、李復的文学思想

李復的文学著述较多,也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文学观念。首先,李復认为文学的内容大于形式。在《答人论文书》中,他说:“夫文,犹器也,必欲济于用。苟可适于用,加以刻镂之、藻绘之,以致美焉,无所不可。不济于用,虽以金玉饰之,何所取焉?”[3]卷5比李復稍早些的王安石,在《上人书》中有一段文字,用器皿的适用性和器皿上的刻镂绘画比喻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李復的这段话从表达和内涵上与王安石惊人的相似,我们似有理由认为李復是受到了王安石的影响。于此亦可见北宋中后期士人对于文学内涵及其现实致用性的普遍强调,呈现出实用主义文学观。

其次,他特别重视文学中的“理”。他在《回周沚法曹书》中说:“承谕《滕王阁记》,此不足称也。唐初文章沿江左余风,气格卑弱,殊无古意。……凡为文须是理胜。若庾肩吾与其子信,徐摛与其子陵,皆有辞笔,江左末盛称之。此皆不足法,旧史言为文之罪人,故唐之后来,无人作此等语。”[3]卷3王勃的《滕王阁序》被公认为美文,尤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甚得后世称誉。李復却认为六朝及唐初类似的句子很多,乃当时好尚,王勃不过是狃于习俗,故为一时所称,在李復看来,却“气格卑弱,殊无古意”。他反对气格卑弱的文字,主张为文须是“理胜”。也就是说,他把“理”看得非常重要。他在《读列子》一文中评价柳宗元为文“极刻意用力,非自然,乃辞胜而理不足也。”[3]卷8既然“理”之于文如此重要,那么,他所说的“理”所指何是?在《答耀州诸进士书》中,李復明确说道:“先须讲求义理得当,中心涣然,乃可作文。义理若非,虽洪笔丽藻,亦非矣。又为文须去尘言,用事实,贵整齐,意分明,此其大略也”[3]卷4。他把“理”径直定位为“义理”,这足以见出李復的理学家本色。在《答张尉书》中,他说:“人之为文与诗最见精神,若品格已定,辞气卑凡,不能更有损益。……若虽未成就,其中自有佳语,是犹雏鹤褵褷,戛然一鸣,知其为云霄外物”[3]卷4。他认为作文赋诗最根本的是要体现出精神和品格。在《答人论文书》一文中,他逐一阐释《书》《诗》《易》《春秋》《中庸》几部儒家经典的要义,说明其所蕴含的根本义理是它们“为文炳如日星而光耀无穷”,这才是其成为后世经典的根本所在。李復认为自汉代的司马相如、扬雄至唐代文人,虽然号称能文者很多,其风格也多姿多彩,但都不过“亦小技而已,岂君子之文欤”。而“苟能发道之奥,明理之隐,古人之所未言,前经之所不载,著之为书,推之当世而可行,传之后世而有取,虽片言之善,无不贵之矣。”[3]卷5他认为能阐明“道”与“理”的文学才是有价值的文学,才可以推于当代而传于后世,即文学中的“理”体现着文学的精神和品格,也决定着文学的价值。

再次,李復提出为文的基本原则。他在《答耀州诸进士书》中明确提出作文要“去尘言,用事实,贵整齐,意分明”[3]卷4。即为文要追求语言的高古清新,讲求事实,整齐有法,意思分明。按照这些要求作诗为文,其诗文面貌必然严谨齐整,规矩有度,意味显豁,不落尘俗。李復自己的诗文创作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原则大略。

最后,李復对杜甫的格外推崇也值得注意。在《与侯谟秀才》三书中,他反复提及杜甫,高度肯定杜诗的诗史价值,指出杜甫“深于经术,其言多止于礼义”、“读书多,不曾尽见其所读之书,则不能尽注(杜诗)”,赞赏杜诗“波澜浩荡,处处可到,词气高古,浑然不见斤凿。此不待言而众所知也”[3]卷5。李復不仅在观念上高度推崇杜甫,在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出对杜甫的推崇,他或者模拟杜甫诗句,或者运用有关杜甫的典故入诗。李復的崇杜,是宋代文人推崇杜甫的普遍潮流的具体表现,他的理学家身份,则说明不仅宋代文人崇尚杜甫,宋代的理学家也推崇杜甫,杜甫是宋代文士的大众偶像。李復还有一首《读陶渊明诗》的诗作,对陶渊明亦做了高度评价。崇尚陶杜的时代风气在李復这里得到体现。

二、李復的诗歌

像所有的理学家一样,李復也有以诗阐释理学思想的作品,如组诗《杂诗》的第五、第六、第八首,就是对《周易》学说的阐发。但李復诗中这类纯粹地把诗歌作为理学思想表达工具的作品很少,他的大部分诗歌对于义理的阐释,能够借助一定的形象,从而使其诗作保持有基本的文学性和审美性。如其《杂诗》中的这两首:

杯水入沧溟,浩浩通无际。原心方寸间,混合周天地。后稷勤稼穑,颜渊甘箪食。行己在一时,流芳播万世。至道不远人,安行近且易。(其十一)[4]12405

浚泉少汲水,汲多泉水污。力穑莫揠苗,揠苗苗必枯。心清事自简,气和体必舒。古人有至言,治民如烹鱼。(其十九)[4]12406

第一首诗讲修养之道的根本在于日常本真自然的行为。第二首诗讲做人要心清气和,要懂得适可而止,要谨慎敬畏。诗虽然重在申发思想见解,但语言平易质朴,也有形象性,读来并不令人生厌。

李復曾辗转多地为宦,对社会现实和底层百姓的生活有深切了解,这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较多的反映。如这首《兵馈行》长诗:

调丁团甲差民兵,一路一十五万人。鸣金伐鼓别旗帜,持刀带甲如官军。儿妻牵衣父抱哭,泪出流泉血满身。前去不知路远近,刻日要渡黄河津。人负六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大军夜泊须择地,地非安行有程驿。更远不过三十里,或有攻围或鏖击。十日未便行十程,所负一空无可索。丁夫南运军北行,相去愈远不接迹。敌闻兵侵退散隐,狡算极深不可测。师老冻饿无斗心,精锐方出来战敌。古师远行不裹粮,因粮于敌吾必得。不知何人画此计,徒困生灵甚非策。但愿身在得还家,死生向前须努力。征人白骨浸河水,水声呜咽伤人耳。来时一十五万人,雕没经时存者几。运粮惧恐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馈军。比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尪残病疾不堪役,室中长女将问亲。暴吏入门便驱去,脱尔恐为官怒嗔。纽麻缠腰袍印字,两胫束布头裹巾。冥冥东西不能辨,被驱不异犬豕群。到官未定已催发,哭声不出心酸辛。负米出门时相语,妻求见夫女见父。在家孤苦恨竛竮,军前死生或同处。冰雪皲瘃遍两脚,悬泪寻亲望沙漠。将军帐下鼓无声,妇人在军军气弱。星使奔问来几时,下令仓黄皆遣归。闻归南欲奔汉界,中途又为西贼窥。凄恻自叹生意促,不见父夫不得哭。一身去住两茫然,欲向南归却望北。[4]12433

这首诗写北宋军队征调老百姓背负军粮的事。诗的前半段写百姓运粮之艰难,明确表示此举劳民伤财,既祸害百姓,又远非良策。后半段写老百姓因此遭受的苦难。精壮兵丁都被征从军,运粮的只有老弱妇孺,连待字闺中的青年女子都不能幸免。一时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生离死别,哀哭遍野的悲惨情景令人禁不住掩卷叹息,也仿佛看到了杜甫《兵车行》诗情形的重现。从艺术性看,这首诗直白平实,并不见佳,但它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一面,为后世了解北宋的兵馈制度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史料,其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应予以高度重视。

李復曾在夔州为官,适逢夔州大旱,李復在诗中记录了“蛮商奸利乘人急,缘江转米贸儿女,己身死重别离轻”的悲惨情景(《夔州旱》)。在《下元日朝谒回与李秉文冒雪过承天寺因题二诗于僧壁》中,他对“乾坤一色飞鸟绝,市井无声百贾饿。贫粟未给贫民啼,空屋漏穿不可过”、“僧炉有令禁触火,袖手指直冻欲堕。缾暖微闻蚯蚓鸣,客寒对作橐驼坐”老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做了如实描写,读来令人叹惋。

李復大量的诗作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叙写。同僚的酬酢,亲朋的友谊,独处的心境,迎来送往的喜悦与忧伤,观物游历的体会等,都在他的诗中得以展现。如《屈原庙》:“古庙荒山暗水云,岁时歌舞感乡民。几伤谗口方离国,欲悟君心岂爱身。惨惨飞魂号帝阙,冥冥赍志托江神。千年自有遗文在,光焰长如日月新。”[4]12468写后世对屈原的祭拜吊唁活动,对屈子的推崇之情溢于言表。《和江晦叔喜雨》:“千里人怀闵旱心,轻将岁事叩天阍。骤倾江海繁声合,尽涤山川沴气昏。官责时丰聊共喜,归休兴动欲谁论。更思田父相邀乐,步屧春风倒社尊。”[4]12477写甘霖突降,旱情得以缓解,官民同乐的喜悦之情。“惊尘拂面三千里,走马东西不识春。忽见长堤新柳色,一时聊慰倦行人。”[4]12492写作者路途奔波中忽见早春新柳的喜悦。诸如这些诗篇,都平实朴质,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具有平淡和缓的风格面貌。

李復的咏物诗也值得注意。他赏爱自然,观物细致,在他笔下,对诸如梅、松、牡丹、荷花、梧桐、槐、枸杞、梨、李花等植物,蝉、孤鹜等动物都有描摹。他尤其爱赏梅。他的咏梅诗作有十余首,充分体现出他对梅的喜爱。如下面三首:

《王氏园置烛观梅》:堂前梅树花初遍,露坐看花对夕风。苦恨夜收春色去,故移灯入素光中。乱争短发愁边白,清映衰颜酒后红。醉眼却来寻不见,只疑林月碎玲珑。[4]12473

《和崔珙望子岭观梅》:高枝疏淡小花头,开向残春破客愁。点墨空山慰寒晚,却如何逊在扬州。[4]12494

《崔珙推官话王园再如昔年为梅下之会并示绝句和来韵》:王家梅树春常早,露坐曾侵月影来。闻道去年还得意,新花还似旧时开。[4]12494

第一首诗写夜里置烛观梅,第二首诗写野外观梅,第三首诗再约月下赏梅,作者对梅的喜爱和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

李復在《读陶渊明诗》中说:“雕刻虽云工,真风在平淡。”[4]12407又于《春日北园早起》中说:“喜静心常澹,居闲意寡营。”[4]12454以这样的审美趣尚和心态作诗,其诗歌自然就具有平淡质直的语言和清幽澹泊的诗境。如这几首诗:

《自吴岳归》:鸣凤冈边路,秋风动夕岚。闲云依绝壁,独鸟下空潭。畴昔经行惯,重来委曲谙。试寻遗墨在,投策访僧龛。[4]12451

《暑中即事》:挂壁清羸金粟像,映窗性相净名经。门前野水流绕舍,雨后绿槐阴满庭。凉簟醒心须稍健,好风吹鬓欲重青。此间真境谁宜到,更有珍茶一种灵。[4]12479

《送僧惠本》:山僧青芒屩,厌踏城中土。水风寒萧萧,片影过沙渡。晚云迎归锡,低飞暗石路。暮钟落前峰,去冲后山雨。[4]12423

这些诗作,诗境清幽闲淡,语言平实有味,颇具中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痕迹。

李復还有一些作品,整体或并不见佳,却有一二联写得很好的句子。如“野鸟深藏但闻语,山花半开初有香。”(《伊川道中》)[4]12436“延宾竹榻静,过雨石堂清。”(《峡州渡江入寺》其二)[4]12453“花近红侵坐,槐新绿媚天。”(《吕子固置会有诗张芸叟邀予席上依韵和》)[4]12458“连冈横野断,远水隔林明。”(《登青龙寺》)[4]12453“古殿含凉气,空堂照夕晖”(《新罗寺唐有新罗僧咒草愈疾卵塔今在闲来因题》)[4]12453等等。这些联句,或意境清幽,或对仗工稳,或用语醒豁,颇堪称道。

李復的少部分诗歌,因为过于平淡质直,显得诗味不足。如《李花》诗:“桃花争红色空深,李花浅白开自好。前日含青意涩缩,今晨碎玉乱高杪。暖风借助开更多,余阴郁芘花还少。天晴不愁不烂漫,后花开时先已老。”[4]12439诗的意思倒是显豁,就是太过直白,缺乏韵味。还有的诗反复申说,啰嗦无味。如《放鱼》诗写有人送他一条大鱼,他不忍烹食,选择放生。很简单的一件事,李復却敷衍出一大通人鱼对话,先写自己的不忍之仁,继写鱼申诉委屈,最后写自己在放生前对鱼的叮嘱:“此去戒前祸,芳饵为祸因”[4]12428。絮絮叨叨,索然寡味。

在诗歌体式上,李復以五言诗见长。四库全书本《潏水集》收有钱端礼的跋文《书潏水集后》,曰:“象祖尝读乐静先生诗,云:‘结交赖有紫髯翁,鹤骨崭崭烂修目。五言长城屹千丈,万卷书楼聊一读。’盖言潏水先生也”。乐静先生即李昭玘,是李復的同道好友,他高度称赞李復的五言诗,足见李復五言诗在当时颇具声名。

三、李復的文

李復的文存世八卷,共152篇。《潏水集》卷一所收的几篇文,都是与社会现实密切关联的,有很强的实用性,其中最有名的是《乞罢造战车奏》和《乞罢造船奏》两封奏疏。据《宋史翼》卷八记载:“崇宁中,邢恕为泾原经略使,谋立边功,以洗诬谤宗庙之罪,因纳许彦圭之说,请用车战法及造舟五百艘,将直抵兴灵以控夏国。时復方为熙河漕使,诏下,委之,復奏云……疏上,徽宗感悟,罢之。”[5]这里提到的上疏,就是《乞罢造战车奏》和《乞罢造船奏》两封奏疏。在《乞罢造战车奏》中,李復指出:古代战争中确有凭借战车取得胜利的,但战场是平阔旷野,车可以行,敌人不敢轻犯。如今的战争发生在边地,地势复杂,战车车体又阔大,进退不便,不仅不能发挥战车的作用,还会成为军队的拖累。况且,提出这个建议的许彦圭虽为边民,但是出语轻率,未经慎重考虑,将帅姚麟急于立功而轻信之,“苟望一官之进,上罔朝廷,下害百姓,此而不诛,何以惩后”?在《乞罢造船奏》中,他同样列举事实,引经据典,说明战船之法不可行,请求朝廷收回诏命,以免“虚费钱物,终误大事”。两封奏疏有理有据,忠恳恻坦,使徽宗为之所动,停止了造战车和造船的不切实际的举动。李復的这两封奏疏写得非常诚恳,且发挥了极大的现实效用,屡为后人称引。明代杨士奇编纂的《历代名臣奏议》在“兵制”专题下全文收录了《乞罢造战车奏》,以作为古代大臣军事奏疏的典范之作。清代陆心源的《宋史翼》和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为李復作的传记中,也都不吝笔墨大段征引了这两封奏疏。《乞置榷场奏》《乞置弓箭手堡奏》《上徽宗乞限田奏》等,也都是切于实务的奏疏,体现出李復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用心思考和积极参与。《论取士奏》《答耀州诸进士书》等文,则是曾任学官的李復对于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反思。

李復是张载的学生,继承了张载关学的实学精神而发扬光大。他担任过地方军事长官,对当时宋廷和西夏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有深入了解,故而提出的军事和地方治理方面的措施都切实可用。当然,作为关学弟子,他对象数义理之类的哲学命题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答曹鉴秀才书》《答曹钺秀才书》诸书中,他对哲学问题侃侃而谈,有着深邃的自我见解。在《与张横渠书》中,他与张载认真讨论宗子之法。《四库全书总目·潏水集提要》曰:“今观是集,如谓扬雄不知道,谓井田、兵制不可遽言复古,皆确然中理,其它持论亦皆醇正,不止朱子所称一条(本文按,指李復论孟子养气的学说)。又久居兵间,娴习戎事,故所上奏议大都侃侃建白,深中时弊,亦不止洪迈所称二疏(本文按,指《乞罢造战车奏》和《乞罢造船奏》两封奏疏)。至其考证今古,贯穿博洽,于易象算术五行律吕之学,无不剖析精微,具有本末,尤非空谈者所可及,在宋儒之中,可谓有用者矣。”通览《潏水集》,可以说,四库馆臣的评价十分中肯。

李復文中,也有几篇文采较佳者。《竹声赋》是典型的骈赋,以工整的四六韵文形象摹写竹声,又以阴阳虚空等学说推原竹声的成因,运思缜密,语言工饬。《华阴遇雨记》和《游归仁园记》也是两篇较好的文章。兹迻录《华阴遇雨记》如下:

元丰二年夏五月,予自汴归雍,时旱久极暑,度崤陵,过稠桑,重坂隘谷,烈日铄石,尘沙蔽天,昼息夕行,凡二十日方次潼关。过关,道泉店敷水,见清溪横路,群木连阴,心已奋喜,望华岳日光在顶,层云荡胸,仙掌亭亭,似招归隐。俄急雨飞洒,遥映空山,森如银竹,顷浓云如墨,奔走四合,雷惊霆击,怒风鼓荡,暴雨大作,若倾江湖,天地晦冥,牛马不可辨。遂少待于邮置。逾时雨霁云散,山川草木,洗涤清润,若乾坤初辟,万物一新,莲岳杰然,出临大路,雄伟严竦,意势无前,犹义师智将出征伐,威行万里,莫不震叠;而又秀气丽色,辉乱晴照,美瑞器车韫孕于中,发不可揜,若礼乐君子,文物典章,焕然咸在。群峰左右,骏奔拱峙,信乎神灵尊于群山,巍锁西极,真天下之伟观也。矫首竚望,连旬炎暍之困,洒然遽失,清气习习,使人凭虚欲仙。予久欲访少皞之别都,寻蓐收之外馆,迫于问疾,速归之心未暇从容,将俟异日来游,姑识一时之事于驿壁。赵郡李某履中记。[6]

此文叙事简洁,描写生动,是李復文中颇具文采的篇章,即使置于宋代文人之作中,亦毫不逊色。

要言之,作为张载弟子的李復,其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影响到他的文学,形成他切实务用的文学观念。李復继承了张载的关学精神,但比张载更富有实践性和变通性,更加注重对现实的观照。他的诗文很好地实践了他的文学思想,代表着宋代关学学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曹春海.张载《西铭》及《经学理窟》中的伦理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85-91.

[2]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16.

[3]李復.潏水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

[5]陆心源.宋史翼:卷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5-86.

[6]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122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91.

[责任编辑贾马燕]

Li Fu’s Literary Thought and Creation

ZHANG Wen-li

(FacultyofLiberalArts,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Abstract:Li Fu, one of the disciples of Zhang Zai, was a prolific poet among scholars of Guang School in the Song Dynasty. Greatly influenced by Guan School, his literary thought was pragmatic and realistic, with focus on its content, argumentation, newness, fact and clarity. His poems were written in a plain language and practical style, reflecting the highest level of literary creation among scholars in the Song Dynasty.

Key words:Li Fu; Guang School; literary thought; literary creation

作者简介:张文利,女,陕西凤翔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文学与理学的关联性研究——以书院为中心”(09ZXW005)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05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6)01-0043-05

猜你喜欢
文学思想关学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关学思想的当代价值”高端学术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隆重举行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国内首家关学研究机构在西北大学成立
《庄子》文学思想分析
论元代散曲的文学思想和现实特征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