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在我国档案利用工作中的应用

2016-02-03 06:16李雪云
山西档案 2016年1期
关键词:档案馆利用微信

文/李雪云 秦 垒

论新媒体在我国档案利用工作中的应用

文/李雪云 秦 垒

本文着重论述了档案网站、社交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四类新媒体档案利用方式,并且分析了当前新媒体背景下档案利用方式发展面临的阻碍,最后提出了完善档案利用方式的针对性措施。

新媒体;档案利用;全媒体

档案利用工作中借助的新媒体主要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传播信息的媒介形式。[1](p2)

一、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利用方式的拓展

(一)档案网站

我国档案网站的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档案网站才开始大量出现。1996年,北京市档案馆在北京经济信息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并于1998年申请了独立的域名,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档案网站。2002年12月,国家档案局网站正式开通,2004年底,我国国家级档案网站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以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第二历史档案馆网站为代表。到目前为止,我国档案网站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横向与纵向交织的档案网站体系。从纵向来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档案网站纷纷建立;从横向来看,各类综合性档案馆网站、不同专业系统的档案馆网站也广泛建立。

(二)社交媒体

目前,我国档案利用工作中主要借助的社交媒体类型是微博和微信。其中微博主要是通过发布相关信息进行档案宣传。而微信则是通过公众号平台实现发布信息、档案咨询、反馈互动等功能。[2]笔者以新浪微博为例统计了我国档案馆微博的开通情况,截止到2015年12月12日,在“找人”一栏中输入“档案”关键词,共搜索出官方认证过后的微博用户600余条。其中,省级档案馆微博6个,市(自治州)级档案馆微博100个,县(区、自治旗)级档案馆微博123个,镇级档案馆微博1个。除此之外,另有高校档案馆官方微博16个、档案类广播电视节目微博12个,档案学杂志社微博2个。有些综合档案馆在利用微博平台普及地方历史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以广东顺德档案馆为例,该馆积极利用微博发布当地的文史资料,普及顺德本地的人文历史知识。部分高校档案馆如上海大学档案馆,也开通微博对本校历史进行专栏介绍,大大提高了档案馆的对外宣传和软实力。[3]

(三)手机媒体

2006年,贵州省档案馆成为国内首家开通手机短信查询档案和现行文件目录业务的省级综合档案馆,但是其档案馆WAP平台上提供的资源主要为党政机关行政公文,且以目录信息为主,全文信息较少。此后,广东省东莞市档案馆、浙江省宁海县档案馆、湖北省十堰市档案馆、江苏省句容市档案馆都相继推出了手机查阅馆藏档案的服务。近年来,档案学界出现了“移动数字档案馆”一说,所谓移动数字档案馆是指将无线通信网络和数字档案馆系统结合起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实现对档案馆数字资源的浏览、下载和阅读的服务。[4]移动数字档案馆的构建将会大大提升手机媒体在档案利用工作中的应用深度。

(四)数字电视媒体

2009年,伴随着北京卫视《档案》节目的热播,湖北卫视《大揭秘》、广东电视台《解密档案》、上海卫视纪实频道《档案》、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等档案类纪实节目相继出现,数字电视媒体在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的地位逐渐突显出来。节目主要是根据档案史料展开叙述,综合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与实物等不同类型的档案,并结合相关专家的分析,借助影视资料与图像档案的可视性效果,同时发挥各种文献史料的辅证作用,揭露历史事件的真相。

二、新媒体时代档案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背景下,档案的利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范围,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阻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媒体在档案利用工作中的进一步深入应用。

(一)各类利用方式发展不平衡

比较档案网站、手机媒体、数字电视节目、社交媒体四类利用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档案网站在全国省、市、县实现了大范围覆盖,并且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档案网站也成为公众在网络环境下查阅档案、了解档案政策法规、参与政府信息公开的首选方式。而通过手机建立移动数字档案馆仍然是档案馆转变利用工作发展方向的构想,无论是各类档案馆开放手机查档平台的数量,还是公众利用手机查档的人数都远远低于其余三种利用方式,手机APP的开发也由于成本和技术的限制迟迟没有取得进展。档案类数字电视节目的持续火热,虽然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但是这种利用方式无法实现用户的主动利用。社交媒体的两种利用方式——档案微博和档案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水平也呈现很大的差异。从数量上看,开放档案微博的主体档案馆数量达到了230余家,而开放微信公众号的档案馆不到100家。

(二)各类利用方式的局限性

由于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各类利用方式除了发展的不平衡之外,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用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档案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例如,我国档案网站行政色彩过重,并且网站质量不高,存在着版面设计不够合理、内容不够丰富、层次不够分明、缺乏生动性、更新速度缓慢等缺点;手机媒体则会受到移动互联网网速、流量费用的限制;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利用主要是发布档案馆相关信息,并且信息的更新速度很慢,更为重要的是在提供利用的过程中忽略了用户需求这个关键因素;而数字电视档案类节目的局限性则表现在制作方单纯地追求收视率,其更倾向于历史档案的揭秘。

(三)档案工作者和利用者媒介素质欠缺

媒介素质是指人们对于新兴媒体的接受能力,包括媒介的使用、媒介信息的判断和学习等。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渗入到档案利用工作中,使得广大档案工作者必须要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模式和工作方法,强化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使用,对新媒体上所传档案信息的可控性与可引导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5]另一方面网站、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主要覆盖人群呈现出年轻化、高学识的趋势,传统媒体仍然拥有大量用户,而这部分用户对于档案部门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现和传播的信息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接收。同时,由于网络黑客和病毒的存在,使得新媒体档案利用平台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恶意攻击,使得平台上发布的档案信息出现冗杂错误,让利用者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认知。如果公众不具备一定的媒介信息辨别能力,很容易被误导,从而阻碍档案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完善新媒体时代下档案利用工作的措施

(一)从“新媒体”转向“全媒体”

“全媒体”包含了两个方面,分别是文字、影像、图片等媒介信息表现形式的“全”和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形态的“全”。“全媒体”的最终目的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完成信息的有效接收。[6]

现如今,档案馆单纯地依靠一种利用方式不仅满足不了用户的利用需求,也不能促进档案馆工作的长远发展。无论是以报纸、杂志为主的传统媒体,还是以互联网、手机为主的新媒体,都不能覆盖所有的利用群体。因此,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合,从单一的平面服务向社会化全媒体服务转型,是当前完善新媒体背景下档案利用方式的有效措施。此外,“全媒体”不单是强调新旧媒体简单的业务融合,更突出了多种媒介表现手段的全方位运用。在我国,开展社会化全媒体服务最典型的是上海市档案馆与东方网合作开展的“城市记忆@上海”活动,档案馆不仅开通了微博进行实时报道,还与新闻晨报合作开展了“上海梦想档案”主题活动,并在新闻晨报的官方微博中实时报道。[7]可以说,从“新媒体”转向“全媒体”,使得各类媒体不再是互相孤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联合发展,并且在档案利用中实现了公众的极大参与。

(二)重点建设移动数字档案馆

在倡导社会化全媒体服务方式的同时,也应该强调有主有次。在众多的新媒体中,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占据着巨大的优势,最突出表现在用户普及率和便捷性上。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5年3月份通信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手机用户的人数已经将近13亿,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接近9亿,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提高,4G移动网络用户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总数达到1.62亿。[8]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势头迅猛,档案部门利用移动网络和移动媒体搭建的平台建设移动数字档案馆不仅迎合了网络时代的发展方向,也能够实现实体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的业务拓展和用户覆盖。

(三)努力提高档案工作者媒介素质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媒介素质最重要的是加强新媒体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具体而言,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媒体平台的操作,包括档案网站的版面设计和内容更新、微博信息的发布、微信公众号的模块分布等等都应该由档案部门独立完成,业务外包只可能增加档案利用的成本。二是增加档案工作者与档案利用者之间的互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突出的不同就表现在互动性上,档案利用者通过档案网站、微博、微信都能够实现与档案部门的即时在线互动,因此应该选择专门的档案人员提供线上咨询服务。三是增强档案工作者信息筛选和收集的能力,新媒体背景下的档案利用除了查档服务之外,主要是档案信息的公布,这部分档案信息要求尽可能贴近广大用户群体的生活,满足日常利用需求。而信息收集的能力则是对用户反馈信息的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阎海燕)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妍,张璐阳,方雪,张晓清,王芳.档案馆微信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档案,2015,(5).

[3] 胡洪彬.我国档案馆微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策略——以 10个档案馆认证微博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4,(1).

[4] 刘婧,周耀林.移动数字档案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1).

[5] 夏素华.新媒体时代我国档案宣传工作探析[D].山东大学档案学硕士论文,2013.

[6] 张曙光.全媒体视阈下档案馆社会功能提升研究[J].兰台世界,2015,(2) .

[7] 张新,徐柯,胡明浩.新媒体与档案文化传播研究[J].上海档案,2014,(11).

[8] 中国新闻网.工信部: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近9亿[EB/OL].[2015-4-21]http://www.ce.cn/cysc/tech/07hlw/ guonei/201504/17/t20150417_5141397.shtml.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in the Archival Utilization in China

Li Xue-yun Qin Lei

G273.5

A

1005-9652(2016)01-0122-03

李雪云(1979—),女,安徽灵璧人,宿州学院馆员,硕士研究生。

秦 垒(1993—),男,安徽芜湖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档案馆利用微信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微信
微信
微信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