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胡”溯“流”

2016-02-03 07:08陈钇如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大系竹片胡琴

陈钇如(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追“胡”溯“流”

陈钇如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胡琴最早从我国被称为“胡人”的少数民族传入,当时人们把域外少数民族称之为,因此,有“胡琴”之称。关于胡琴的起源,笔者认为有三种说法。通过分析,笔者更倾向于奚琴说。并在此基础上谈谈胡琴之源与胡琴之流变。因此,笔者通过暂有的资料积累和一定的交流分析进行简单阐述。

胡琴;起源 ;流变

由于胡琴生于民间,所以只有经过岁月繁复才能够完善定型。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乐器之进化》载:“既多不能详其所自。”充分说明了胡琴作为一件外来乐器其来源的模糊认知。至今它的演变沿革等诸多问题,仍处于朦胧状态。

一、二胡之源

关于二胡在中国的出现有三种说法:1、《旧唐书·礼乐志》、《乐书》等著述认为二胡最早起源于唐,并且最早是由轧筝演变而来。据《旧唐书·礼乐志》记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由此可见,早在唐代已经出现了一种弓弦乐器“轧筝”,而它很有可能是由弹拨乐器筝演变而成的一种弓弦乐器。2、从北宋陈旸的《乐书》记载,我们又了解到,我国弓弦乐器的前身是名叫奚琴的一种古老乐器,它也始于唐,并且盛于宋元。据陈旸《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于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民间用焉。”奚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奚琴即由奚族传入中原,奚琴的形制特征与二胡相似,它具有圆形琴筒,有两根弦,但与二胡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竹片为弓夹于两弦间发音的。奚琴在宋代被称为“嵇琴”。3、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梦溪笔谈·补笔谈》、《事林广记》等著作记载,我们能够认识到,胡琴最早起源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指出宋神宗熙宁年间,教坊乐工徐衍演奏嵇琴技艺高超,据《事林广记》记载:“稽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清亮”是宋代被列入教坊的主要乐器之一。梳理以上材料,我们不难发现三种说法中关键的共性有两个,一个是“二弦”,一个是“竹轧之”,再结合其形制的描述,笔者更倾向于胡琴起源于唐出宋兴的奚琴。因为据《乐书》中绘制的奚琴的形制与现在的二胡十分相像。

二、二胡之流变

这里所说的流变是指“胡琴”传入中国后其形制上发生的良性革新和改进,主要体现在用马尾弓和增千斤及弦制的改变方面。

(一)马尾弓的出现

《旧唐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胡琴还是“以其竹片润其端而轧之”的演奏方式,到了《元史·礼乐志》出现了“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项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之马尾。”开始了马尾弓的革新。到了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凯旋曲》言:“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已明确出现了马尾胡琴。从辽金开始,北族与汉族的冲突交融进入了新一轮高潮。音乐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也说明了二胡发展的主流方向。在中原地区依然演奏着以竹片碾压二弦“稽琴”的同时,在西北地区却出现了马尾弓擦的胡琴。到了明代,胡琴的发展更加完善,演奏者可以将琴筒抵于腰间,站立演奏。这充分体现出胡琴作为“马上之乐”的灵活性。(参见《麟堂秋宴图》[1])

(二)千斤的运用

《麟堂秋宴图》中出现胡琴很明显有了千斤,这意味着从明代起胡琴有了千斤这一部件。千斤虽小,看似简单的细绳缠绕几圈罢了,但它所起的作用非凡。声音来自于震动,千斤的用处就是传导震动,因此它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胡琴音色的好坏。可想而知,明代以后胡琴的声音越来越好听了,这为胡琴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三)弦制的更替

早起琴弦的材料选择至今仍没有明确记载。但任何事物都是其文化的体现,根据这一客观规律,我个人认为,可能是由筋腱弦经过发展成为丝弦,再由丝弦不断发展,直到今天的金属弦。其理由是无论是奚族还是胡部都是“马上民族”,其最常用的弦的材质就是动物筋腱和羊肠。但是,具体胡琴弦制是如何发展的,我们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考究来证实。通过胡琴弦制的变迁,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文化的转变,说明当时人们由游牧文化转向了农耕文化,这对于胡琴的音色来说,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三、擦弦类乐器的比较

(一)半瓶榼状共鸣箱“胡琴”类

把胡琴放大到整个乐器族属谱中不难发现它的“近宗”非常之多。半瓶榼状共鸣箱“胡琴”类胡琴早期有明确记载,《元史·乐志》中的:“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又载:“琵琶,制以木,曲首,长颈,四轸,颈有品,阔面,四弦面饰杂花。”分析上述材料可知,元制样的琵琶其形制是木制,“曲首”、“长颈”“有品”“四轸”、“阔面”,其共鸣箱为“圆腹如半瓶榼,即类似前文所述“半瓶腹或半瓶榼腹琵琶”。因共鸣箱是乐器的主体部分,所以元代琵琶及火不思的“制”与元代胡琴的“制”必定是相似的。即元代胡琴的共鸣箱必然也是“圆腹如半瓶榼”。今见于贵、桂、湘一带的牛腿琴[2]及流行与广西苗族的果哈[3]等,其形制与上述半瓶榼共鸣箱弓弦擦鸣胡琴十分相近,但它们是以棕丝系弓擦弦演奏的制式。

(二)圆筒状共鸣箱胡琴类

弓擦弦引起弦振发生,为弓捩胡琴。此类弓捩胡琴其拉弦擦奏之“弓”目前已知主要有三种样式,前文已述“竹”擦,“棕”擦两种形式,而第三种马尾弓擦上文亦已述及,但在马尾弓擦制式的胡琴中,除上文所述半瓶榼共鸣箱胡琴外,尚有一类圆筒状共鸣箱胡琴,他们从明代开始大量见于文献和演奏实践,今之所谓胡琴类弦乐器,如二胡等。此类马尾弓擦弦鸣制式的胡琴,不同于“火不思”的重要特征是其圆筒状共鸣箱。由此可见,音乐史家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所说的两宋时代拉弦乐器“开始得到重视”、“马尾胡琴”是“用马尾拉着演奏的拉弦乐器”的论断确实可靠。

[1]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尤子求的《麟堂秋宴图》.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39.

[3]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下[M].济南∶济南出版社,1933.

[4]王光祈.中国音乐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7.

[5]参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河南∶大象出版社,1996.

[6]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河南∶大象出版社,1998.

[7]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河南∶大象出版社,1996.

陈钇如(1989—),女,研究生,沈阳音乐学院,上海,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大系竹片胡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李叔同卷:印藏》评介
竹片粗铣连续化定向进料系统设计与试验*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矩形竹片剖分模型在竹筒开片中的应用1)
彝族传统诗歌大系《彝族克智》
汉语“大系”考源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耿林莽新著《望梅》暨《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座谈会在青岛召开
猪八戒新传之抽数谎破
竹片质量对竹帘胶合板静曲强度与弹性模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