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历史上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2016-02-03 08:37王雯雯西京学院陕西西安710123
北方音乐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交流融合

王雯雯(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漫谈历史上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王雯雯
(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摘要】纵观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音乐史我们得知,秦汉的乐府辞赋,六朝的变文说唱,唐宋曲子词牌、戏剧传奇,明清的歌谣小曲、话本小说及代代流传的民间歌谣小令乃至宗教音乐,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层面的不同也同样会映射出生活、生产方式及社会习惯的不同。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主体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今世界的进步、发展、飞跃依靠现代高科技,可以将全世界变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却不能将带有独特色彩的“多元化”音乐文化从此“一体化”。由此,我们更应该充分尊重“个性”的发扬,将不同国家、民族、种族、文化中的传统音乐在“共性”中获得“个性”的发展,在全球意识形态下求得繁荣和共存。因此,既要消除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也要去除唯东方文化中心论的想法,使世界音乐文化在平等“对话”中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外音乐;交流;融合;丝绸之路;外传乐器

发展至今,不论是过去那些个令人欣喜令人伤痛的旧世界,还是即将使每一个人充满憧憬的新世界,人类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不断在发展着,而音乐在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人是社会的人,通过沟通交流不断推进历史的前进,从近二百年来中国史上的惨痛教训中我们得知:不能没有交流,交流是避免落后的方法,从战略上讲也是知己知彼的必要途径,同时交流也是刺激创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次大规模的中西交流,第一次为印度佛教的东传,第二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所引发的向欧美国家学习、以救亡图存为主的一系列各种形式运动。而在第一次中西交流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条联通世界的纽带——丝绸之路,这条贸易线延续了数个世纪之久,涉及的地区有西亚、东南亚地区,使者最远曾到达古罗马帝国和北非各国,这条繁荣的贸易线横跨亚欧大陆,像一条纽带将亚、欧、非各国和中国紧紧连在一起,并变成了一条政治、经济、音乐、文化友好往来的“友谊线”。正是这条美丽的丝路,促成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西方交流擦出的火花,不仅点燃了经济之炬,更是辉煌成就了一条文化之路、艺术之路、音乐之路。

音乐文化的交流,从古至今都保持着友善的、温和的性格、将共同繁荣的理念贯穿其中。它与最大限度获取经济利润的经济交流不同,也与运用各种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政治交流不同。音乐用它那温婉的秉性、柔软的音乐语言化解着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之间的隔阂,而它独有的音乐语言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将人们生活和感情最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比用不同的生活语言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句俗语“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发展至后来,五线谱的通用,为音乐的交流添置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种具象化的音乐语言符号可以使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音乐互相演奏交流,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交流。下面我们来总结分享一下古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的点滴。

一、汉王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由此开辟了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丝绸之路”

不仅经济上互通有无,政治思想中注入了新鲜血液,西域的音乐也沿着这条贸易线传入中原,南朝范晔著作《后汉书五行志》中写到:“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说明到南北朝时期,西亚的音乐艺术和风俗习惯已经成为当时追捧的时尚要素。“六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等族曾先后建立割据政权,南北朝的“北朝”则相继由汉化的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统治, 因此,“天竺乐”“龟兹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等西域歌舞更是大规模涌入中原,西域音乐在中原广为流行,也为隋唐宴乐多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西安西郊的唐鲜于庭诲墓出土的载乐骆驼俑,骆驼昂首长鸣,驼峰上覆盖一匹毛毯,并在毯上放置一尊驼架,架面呈现出类似于小型演奏台的平台,平台上环坐四人并手持琵琶、筚篥等乐器。陕西礼泉县郑仁泰墓彩绘乐舞俑,五人跪坐奏乐,二人舞蹈。舞者穿窄袖衫、短襦,这样的装束是盛行于唐代开元前后的典型胡服,而俑人都是汉人,有可能表演的就是各民族交流融合后的乐舞。

《隋书·音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隋炀帝时,增加了两部乐舞:康国伎、疏勒伎,形成隋代的九部乐。《通典》载:“武德初,未暇改作,每宴享,因隋旧制,奏‘九部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将《礼毕》去除,唐代“八部乐”就形成了;贞观十四年,把《燕乐》放在诸乐之首,于是便形成了唐代九部乐;贞观十六年一月,加奏《高昌伎》,形成唐代的“十部乐”。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都是用国名或地名作为乐部的名称,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特色,主要运用于宫廷的重大场合演出,如宴请外国使节、国家大型祭祀或典礼活动中。

二、除了以各个国名和地区名命名的乐曲外还有很多从国外传入的乐器

(一)琵琶

琵琶,又叫“曲项琵琶”,东晋十六国时从印度传入我国。外部形制为梨形音箱,四弦四柱,演奏时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的外形当时属于外来形态阶段,后来“曲项”变为“直项”。著名的琵琶名师有:曹妙达、贺怀智、雷海青、段善本、李管儿、康昆仓、曹刚、裴兴奴等。关于琵琶的诗歌也有很多,如刘禹锡的《曹刚》:“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白居易的《听琵琶伎弹》:“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

(二)箜篌

箜篌,西域乐器,在宫廷音乐中尤有较高地位,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据《隋书》载,凤首箜篌是东晋初,张重华占领凉州时,从印度传入的。其竖立的一边可起轸的作用,或有轸的装置。

(三)筚篥

筚篥,龟兹传入的吹奏乐器。《乐府杂录》载:“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栗,有类于笳。”译音又写作“觱篥”“必栗”或“悲

篥”。南北朝时,有大筚篥、小筚篥、竖小筚篥、桃皮筚篥、双筚篥等多种形制。

(四)羌笛

羌笛,西域乐器,羌族的吹奏乐器,汉代已经传入内地。当时为四孔,有双管与单管两种形制,隋唐时期十分流行。

(五)胡笳

胡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的吹奏乐器。《太平御览》“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 宋代陈旸《乐书》称其形“似筚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是用芦苇制成哨,装在木制无按孔管上吹奏的一种乐器。

三、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国—日本

隋唐时期近300年间,中日两国朝廷频繁地互派使节。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还保存着中国传去的许多艺术珍品,有关音乐方面,完整的乐器有18种,75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22岁时(716年)入唐,在中国留学18年,归国时带回铜律管一部、《乐书要录》十卷,使得中国的音乐理论开始在日本传播。中国唐代乐大量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宴乐曲目流传到日本的多达百首以上。乐器有螺钿琵琶,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唐代乐器。其背面嵌螺钿花纹,面板装有捍拨,上绘一白象,四人骑坐奏乐。还有琵琶拨子、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刻雕尺八。

(二)中国—高丽

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和中国也有着密切的音乐文化交流。北魏时期,高丽乐被北魏宫廷采用 ;北周时期,百济曾对南朝宫廷献其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一直有高丽乐。

(三)中国—天竺

古代印度佛教自在东汉时传入我国后,两国的文化交流一直比较密切。《隋书·音乐志》载:“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重四译来贡男伎,……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等九种。” 后成为隋唐时期“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乐部之一。唐太宗贞观时,玄奘法师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游学于天竺各地,名震五竺。撰《大唐西域记》一书,记旅行所闻,是研究新疆地区和印度、尼泊尔等地古代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资料。

(四)中国—缅甸、扶南

缅甸,古称骠国,白居易《骠国乐》一诗描绘了古代缅甸歌舞的情景:“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所朔。……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扶南”位于今柬埔寨,其音乐曾在隋代传入我国。

四、结语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各个民族的音乐也是各具特色,风格形式和特点也是各不相同,正是因为这些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才让我国的民族文化显得别具一格,在世界上也是享有一定的声誉。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是我国音乐史上无可改变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我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会更加得多样。音乐不仅能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也能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新的形象。音乐的表现手段,有别于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它更加直接也更加直观,因此音乐不仅是民间交流的手段,更是国家交流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交流融合
如此交流,太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