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祖”的人

2016-02-03 11:06王开岭
百姓生活 2016年1期
关键词:祖籍祖上身世

王开岭

我曾说,无论教育如何“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

你身在何处?你到了哪一程?这就是“身世”。大的身世,即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国史;小的身世,即我们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史。所谓“家国”,意即在于此。

央视有一档节目,叫《客从何处来》。这是一档名人寻根的节目,第一季有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等人,他们从一点线索开始,寻访祖辈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细节。虽然它从形式上借鉴了国外节目《你是谁》,但在我看来,它对国人的意义尤为重大。在文化和精神上,它更有理由成为正源的本土节目。因为没有比传统中国更推崇“认祖归宗”的了,它可以帮我们做好“中国人”——那种骨子里默认的“中国人”。

给中学生做讲座,我问孩子们,什么情形下你会想到自己的“祖国”?通常答: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卫星发射成功的时候,奥运健儿夺冠的时候……

我说是,但我更多是在如下情形:坐飞机俯瞰山河的时候;儿时翻地图册的时候,尤其五颜六色的地形图;过长江三峡、观黄河瀑布的时候;爬泰山、游晋祠、登长城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祖国”,它太美了,我没理由不爱它。还有汶川地震时,这个民族承受着大苦难,所有人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会不由自主想到“祖国”这个词,我被大地的裂口震撼,我为它疼痛,为它祈祷。

我认为“祖国”一词,其重心在“祖”字上。支撑它的,是那些古老和永恒的东西,是在变中坚持不变的东西,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最信任的东西。

有句话我们常挂嘴边,叫“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但若没有了“祖业”,若没有了祖上的山水、文化、遗存,若没有了祖上的文章、语言、习俗、礼仪,甚至连祖坟都没了,“祖国”何以安身?

一旦抽离了“祖国”的丰富含义,“爱祖国”即成了一种空洞的情感,一种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画饼而已。做一个有“祖”的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功课!我们需要文化的祖籍、美学的祖籍、灵魂的祖籍。

猜你喜欢
祖籍祖上身世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术赤身世考辨
新加坡华人语句称呼形式的改変和归属意识的确立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新竹市世居家族之祖籍空间分布特色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
四大名著话“拼爹”
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