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的辱没

2016-02-04 02:57
幸福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万金李陵武帝

对文化的辱没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历朝历代总免不了要发生一些辱没斯文的事件。到了汉武帝一朝,一直被国人尊奉为雄才大略、威武刚烈的刘彻也干过此类勾当。人们不禁要问,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且麾下文人骚客如云,诸如董仲舒、公孙弘、东方朔、司马相如等等,他怎么会有如此不良记录?不错,刘彻尊重文化不假,但耻辱人才也真,腐刑司马迁就是一例。

其实,司马迁一生喜怒哀乐、迁升荣辱,皆与武帝息息相关。他甫入仕途,就得到了武帝的宠信,一路擢拔而来:28岁为郎中,秩三百石;38岁为太吏令,秩六百石。此官职品级虽不算高,但职掌天官,典司图籍,是皇上亲近之臣,用如今的话阐释,就是御前高参。这还不算厉害,他追随武帝36年,伴驾从巡竟达26次之多!掐指算来,当朝同僚,谁享有过如此殊誉!当然,司马迁也是一个知恩图报文化人,汉武帝的信任,让他意气风发,便下定决心为当今圣主亦为大汉王朝干出一番业绩。可惜的是,他的感恩之情最终没有融化蛰伏在武帝内心里的那份残暴。

君臣关系转折的节点在于“李陵事件”。天汉二年,李陵率5000部卒,孤军深入,北击匈奴,一路拔寨略地,搅得大漠一片狼烟。单于惊恐之下,便集倾国之力,用八万人马将他死死困住。李陵且战几退,激战数日,虽杀敌万余,却终因敌众我寡,粮尽矢绝,最后只得向匈奴投降了。此消息传到朝廷时,武帝邀约众臣,正在为远征军的节节胜利而祝贺。而李陵投降之举,无疑是给他当头浇了一盘冷水,颜面尽失。最可怕的是簇拥在皇上跟前的那帮群臣,见主子不悦,便开始大肆诋毁李陵。一分钟前李陵还是英雄,一分钟后李陵就变成了狗熊。司马迁蔑视的就是这类嘴脸,当武帝询问他时,一个文人的率直与倔犟就显露无遗了:李陵领5000步兵,牵动了匈奴举国之力,且歼敌万余,功过可抵。至于投降一说,犹未可信。用假降保命,再图大汉之业,恐怕是其真意。于是,武帝派公孙傲戍守边关,伺机迎回李陵。此公一去年余,寸功未建,恐皇帝不满,便借一俘虏之口谎报李陵正为匈奴训兵,准备随时攻汉。武帝震怒,遂杀了李陵全家。其实,有汉人为匈奴练兵不假,却是李绪并非李陵。可怜李陵就如此这般地成了可耻的叛徒,而司马迁也因此获“诬罔”之罪。

“诬罔”之罪,即欺君之罪,当判死刑。按汉律,在两种情况下也可以免死,一是用钱赎死,二是腐刑代死。恼羞成怒的武帝一开始就堵塞了司马迁赎死之路。如何堵的?一是将赎金从过往的20万金提高到50万金。司马迁不过是一个书生气的文官,50万金恐怕他穷尽一生也难有如此进账;二是密切观察有无资助者。资助就意味着与皇帝作对,作对就是寻死。呜呼,有钱者不肯相助,无钱者无法相助,此刻的司马迁,是否发出过“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叹?

依司马迁刚烈的秉性,他极有可能选择轰轰烈烈的死,问题是武帝决不会让他像英雄一样倒下,他必须对这类桀骜不驯的文人进行一番羞辱,挫其锐气,损其傲骨,并在这一过程享受帝王的威严,而且,留下司马迁一条性命,还可以掩饰他骨子里的血腥与残暴,收获一份爱才惜才的美誉。所以,当帝王的内心阴暗到了如此地步时,司马迁想死也难了,而腐刑就成了他无可奈何、也是唯一的出路了。

腐刑又称宫刑。史书载:“宫,淫刑也,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也就是说,所谓宫行,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从字面理解,宫刑的对象,一开始可能是淫行者,而把宫刑强加给一个文化人,没有先例可循,因此,汉武帝对司马迁人格与尊言的耻辱也就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司马迁宫刑过后,在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里,悲愤地写道:“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由此可见,宫刑之厉,摧残之烈。

问题是,这还不是司马迁最后的命运。宫刑过后,汉武帝又任他做了中书令。此职为内廷总管,一般由宦宫担任。身体残缺,已让司马迁受辱,再充任此职,更令司马迁心受煎熬!有人说,这是汉武帝惜才使然,又说,这是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一种补尝。呜呼,先折其身,后摧其心,如此补尝,是残暴,更是缺德。

司马迁如何死的?史书找不到答案。但存三种说法:一是归隐山野,自然而终;二是被武帝近臣所诛;三是他活到了武帝之后,寿终正寝。其实,司马迁怎么死都不重要,即便是被武帝所杀又如何?因为腐刑之痛,对于一代傲骨铮铮的文豪而言实比杀头更甚。重要的是,汉武帝借文人的立威,且用了最阴损的手段,终是亲手把自己捆绑到了历史的耻辱之柱上。因此,腐刑于司马迁而言是大不幸,于中国文化史而言是大不敬,而于汉武帝而言则是大悲哀、大罪孽。

猜你喜欢
万金李陵武帝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朔风又起
洞庭秋月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李万金的“致富经”
梁武帝不杀侮辱自己的人
梁武帝不杀侮辱自己的人
好人陈万金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