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醒狮 采青祈福

2016-02-04 03:23cherry来自本刊图片库
珠海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斗门龙狮传统

文 | cherry 图| 来自本刊图片库

百年醒狮 采青祈福

文 | cherry 图| 来自本刊图片库

ASK FOR BLESSING BY LION DANCING

在社会主流以外,永远有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从小学习醒狮的老一辈、痴迷于手工制作的老人,用传统民间艺术来讲历史故事的老斗门或者古老的醒狮艺术的传承者……他们因愿望、喜好甚至使命选择成为一条支流,握住丰沛的当下,让生活朝向自己想到达的方向奔流。

2016年1月,斗门区非遗项目醒狮培训基地在井岸新青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揭牌,现场同时举办了传统龙狮武术展演。现场参演单位不仅有斗门区知名的醒狮舞龙表演队伍,还有珠海市各中小学的龙狮武术表演队参与。醒狮自古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在斗门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传人老师傅同步现场表演,动听的锣鼓,精彩的舞狮,令听众看入了迷。表演者们矫健和敏捷的身手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其中井岸镇东风、新堂等村有着浓厚的醒狮表演群众基础,表演形式也极具斗门特色。

醒狮是融武术、杂技、舞蹈、锣鼓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采青”是醒狮的精髓和高潮部分,通常分为“采地青”和“采高青”,采青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有寻青、探青、采青、护青、疑青、玩青、试青、吞青、碎青和吐青等情节。而手工制作醒狮,是斗门颇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之一。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斗门醒狮在斗门乃至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斗门的民间醒狮活动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起源于莲溪的红星、中心、东安等乡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宋书》中有记载:“外国有狮子,威服百兽”。狮子传入中国后,一向被视为象征威严、等级的吉祥物。斗门醒狮属于南狮,吴承恩著的神话小说《西游记》里有只名叫“谛听”的独角兽,即是南狮,这种造型,既无损于狮子的威猛形象,又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显示了古代艺人的苦心与智慧。

到清末民初时期,斗门的醒狮表演兴盛,形成习俗,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活跃于民间,斗门区各镇村都有自己的醒狮队,每逢年节都在祠堂等处表演。醒狮文化深得大家喜爱,它将英雄崇拜、尚武精神融合在一起,将采青中的娱乐喜庆、求吉求财,迎难而上的斗志凝结在一起,因而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

这是斗门传统民间舞蹈的历史,也是斗门人民与民间艺术的传承史。

在斗门,不少地方都有醒狮队,长期以来,这些队伍不但活跃于本区,而且活动范围扩大到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有的醒狮队还多次在省、市的表演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2005年,经广东省龙狮协会的批准,在斗门区设立了全市首个“广东省龙狮训练基地”,目前全省有8个,虽然是民间机构,但也标志着斗门的醒狮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现在,斗门也拥有全市唯一的龙狮一级教练员和一级裁判员,斗门醒狮极具保护传承价值。

虽然在信息急速发展的当下,醒狮文化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但是仍有一群人在主流之外,默默努力着,将传承非遗项目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握住丰沛的当下,让生活朝着自己想到达的方向奔流。自2010年醒狮列入珠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探索醒狮文化的传承方式,通过与学校合作,将醒狮作为校园文化特色来培育。大批中小学生参与到醒狮表演的学习中,对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传承作用。醒狮培训基地揭牌后,斗门区非保中心将利用这个平台加大青少年醒狮文化的传承培育力度,开展更多培训传承活动,以全方位的互动体验让民众重新感受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斗门龙狮传统
珠海斗门乡村聚落发展开发时序策略探讨
高校学生龙狮社团协同发展探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老传统当传承
发现斗门 畅游无限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斗门地标新生传统非遗佳作
用音乐认识斗门